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明道立德簡介

明道立德簡介

道教信仰中大道的本義

老子對道的創造性運用

道的主要內涵

道的主要功能

道德

美德的主要含義

身、道、德

道可以成仙。

道法自然。

自然的內涵

壹種觀察天空的方式,壹次天空宇宙學宇宙學之旅

天地的創造――歷史的黎明

道家宇宙進化論的形成

開天地的過程

三十六天

太極陰和楊泰陰和陰在陰間

空氣

無極與太極

無限

太極和太極圖

陰陽五行(1)

陰陽五行(2)社會理想社會理想

和平的理念

拋棄頭腦中所有的欲望和憂慮

明道立德,助人為樂的理想。

道教教育勸善,勸善,勸善。

陰功能廣積

因果關系和神秘

良好行為守則

修善道法以學道、合道、成道為目的,道門所期望的人生是道德充實的人生。所以,明其道,立其德,是人生的基本取向。

目錄裏的道是無形的,摸不著的,感官無法直接把握。開悟的人可以告訴妳他的感受,但他不能給妳。妳可以帶著空虛的心靈去等待,卻不能由別人給妳。道的這種特性叫做可接受但不可傳播。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明道、學道、得道都是不由自主的。有些人總希望找個名師,傳幾個秘笈,壹下子得道。其實妳得靠自己去理解道。大師的指導最多只能指向壹個大概的方向,當妳有疑問的時候,可以給它壹點輕推。妳是否意識到,取決於妳自己。本門歷來重視向明師求教。如果沒有專家指導,妳自己可能會走很多彎路,尤其是修道中壹些細微的方法,必須有人指點。但是,這不能代替自己的學習和實踐。明道在自己,修行在自己,得道可在自己。

既然學道和學都要靠自己,那就有壹個怎麽開始的問題。壹般的學習都是逐漸獲取知識,久而久之,知識會越來越豐富。時間久了,智慧的境界會越來越高。然而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可以接受卻不能傳承。我們應該從哪裏開始?道是壹個混合的整體,既不是方的,也不是柄的,更不是不可分的。當然,從壹個部位、壹個側面去學習和掌握是不可能的,甚至從哪個部位都不可能進入道的殿堂。因此,明道之旅與平時的學習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同於平時的學習。

老子說:“學習是為了每天都有收獲,但明道要求每天都有損失。減損又減損,已經到了無為的境界。說到無為,沒有做不到的事。”【1】所謂損失是什麽?原來的要求是減少普通知識的幹擾。普通知識都是關於具體事物的。道不同於任何具體的東西。然而,人們習慣於通過追求具體事物的知識來對待明道過程。總想分析理解某個形象,某個名詞概念。對道的無知,既不能用名言來把握,也不能用邏輯來分析。老子明明說道,凡是能說的都不是永恒的道,所謂的都不是永恒的名。[2]而門所追求的道,是超越壹切具體事物和具體規律的恒常大道。這條大道,原本無處不在,原本在人。問題是,人平時習慣於追求外在的知識,卻隱藏了原初的道,當然也搞不清方向。只有減少對瑣碎知識的追求,特別是消除在師範學校養成的死記硬背名詞概念和具體原理的習慣,才能發明陶體。總之,學道和明道都要求清空自己的心靈。空為道,有罪之道自然來住。只有在沈默中體驗,才能體會到大道的真諦。

玄妙玄妙的道的境界是虛無,是道的日失,心要空,要靜,要清。然而,談論空性和寂靜,絕不是固守無生氣的空性。普通人習慣了日常經驗,什麽都不說,就以為自己什麽都沒有。當妳說妳在捍衛道時,妳認為妳在捍衛空性。道門的有無論是完全相互聯系、辯證統壹的,要求人們更上壹層樓,超越有無的分別堅持。唐代道家理論家程、李融等人發展了重玄學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對存在的執念。

《老子》第壹章:“常無欲見其奇,常有欲見其竅。”兩個出來名字都不壹樣,都叫宣。神秘而玄妙,萬奇之門。意思是人只有心中無欲,才能明白道的奧妙,有欲觀道,才能看到道的邊緣。欲與無欲本是同根同源但名稱不同。都是神秘的,或者說神秘的不同側面。對此,程解釋說:“玄學是指意義深遠,也是指不執著。心態有微妙和奇妙兩種,源於同壹個大道,同源不同名。雖然名字不同,但來源於同壹個東西,叫深刻。深遠的玄學,原則上歸結為不堅持。既不執著於存在,也不執著於虛無。兩者都不執著,故稱玄學。」[3]

道的深刻性,首先它不陷入存在或虛無,所以修行道的人當然要遵從它的本性,以無所謂存在與否的方式去體驗。但是,仍然存在壹些不足。還需要強調神秘感和神秘感,也就是強調神秘感,進壹步打消“不停滯”或不堅持的執著。程說:“有欲望的人,只執著於自己所擁有的,沒有欲望的人,也執著於壹無所有。因此,說到神秘,他就排除了兩種執著。”恐怕學者們會拘泥於這個“謎”,現在又來談,進壹步消除了後壹個問題。這樣,不僅不執著,反而不執著。這是既送又送,所以叫玄妙神秘。[4]只有達到玄學的境界,才能對道有正確的認識。

無力而無可爭辯的方式本來就是無力的。老子說:“弱者為道所用”,意思是前弱是道的作用。當然,走在路上的人,壹定要保持自己的弱勢,不求勝,不做第壹。《雲七征》卷八十九曰:“老先生說,自然之法,利萬物而不害之,聖人之理,唯順自然而不爭。故與時爭者昌,與人爭者亡。所以,雖然有軍備,但是因為沒有紛爭,所以不打陣形。不祥是人們不會去爭取的,骯臟和羞辱是人們不想要的。能承受別人不想要的就夠了。我這裏說的是無可爭議的,基於行善的立場。老子要求最好像水壹樣。【5】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勝。只是在壹個人人都討厭的低處,所以才接近道。[6]“這與壹些人急於求成,追求名利,把個人利益放在第壹位形成鮮明對比。

九學道觀道修道,不僅僅是為了了解道的大意,更重要的是為了遵循道。這需要遵守壹些基本原則。“雲起的七個標誌”提出了要遵守的九個原則,稱為“九個遵守”。

壹個是守和:世間萬物負和持陽,以為和。聖賢守天地之法,不囿於庸俗,不勾引他人。“因此,保持和平很重要。”。二、守神:即守自己的精神,不要讓它隨外物馳騁,疲憊,失落。三衛氣:人以血氣為精。氣滿則邪不進,邪不攻。人被情欲捆綁,導致精神消耗,內力不足。僧侶必須禁欲,保持生命力。恪守仁義:義者可以用仁義感動他,但不能用武力強迫,也不怕死亡威脅。和尚視世界為光,所以沒有牽絆,壹切都是瑣碎的,所以心不亂,視生死為平等,所以沒有恐懼,視變化為不變,所以有智慧,不會眩暈。比壹般的義人更孝順。五個簡單的規則:除汙穢,除疲勞,知養生之道。食物只需要充饑,更新活力,衣物只需要禦寒,千萬不要貪吃。如果妳看的不多,聽的多,說的少,想的少,不聰明,當然可以簡單。六首壹:人有窮有富是必然的,但有辦法的人不管環境怎麽變都會變,他們的初衷不會變。七保持清明:心清如水,沒有貪腐的念頭,不沈溺於情欲。八衛盈:日月盈時,必尷尬。人不能利欲熏心,但也絕不能自滿,德行日臻完善,不敢做強梁之事。九、保持柔和:只有軟弱,才能符合樸素之道。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無喜無怒無喜無苦,萬物玄妙,無外乎無,保持精神,與靈溫柔,與道平。在九難學道不易,在明道守道更難。老子曾說:“上士聞道,謹遵之。如果是中等水平的話,他好像也算了。如果他自卑,他就大聲笑。不笑就不是真的。【7】“因為道不同於日常理解。所以門內壹直認為:“知易,導難;渠道容易,道路難;路容易,路難;得到話語容易,保持話語難。守道是道家的追求。守道有九種難。

衣食無憂壹個長輩難擋(攔)老婆女兒難纏。名利很難糾纏它。瞎老師(不講道理的老師)很難約束。談論錯誤是困難的。很難懈怠。浪費八年很難。九難。只有排除九難的幹擾,經得起考驗,我們才有希望成功。

穿過九難只是主要的障礙。其實,學道路上的障礙遠不止這些。清代龍門派道士劉把學道修道的障礙稱為門戶,著有《通關文》壹書,具體分析了其危害,並指出了通過這些門戶的正確方法。他列舉了多達50個通行證。內容如下:智慧之門即將關閉,信仰之門即將關閉。

書妖無主關,生死關,任性關

* * *近癡,近因果,近陰,近邪。

自得其樂,富貴,富貴,女人,寒暑,貧寒

出軌,吹牛,火,怕吃苦,貪酒。

不理關,退誌,畏難,收恥。

愛封閉高分,速效封閉猜想,粗心封閉差距。

積債徒然收,懸空,驕閉。

虛假的知識,裝飾,嫉妒,暴力,遺棄和易怒

仇恨,懶惰,懦弱,人和麻煩。

這些關隘有的是內丹修煉中特有的,但大部分是壹般學道修道都會遇到的。劉認為,打開這些壁壘,學習者可以先成為壹個無病的好人,自卑而攀高,由近及遠,然後得到壹位大師的指導,逐漸學會道路。

消除基於積德的種種障礙,只是學道的壹個條件。它經得起九難的考驗,是道家思想的堅定表現。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不會半途而廢。積極學道,還是要以德為本。晉代抱樸子葛洪說:按《玉鐘經》中篇,立功最重要,其次是除錯。走在大街上的人,救人於危難,救人於災難,救人於疾病,不讓他白白死去,就是最大的功德。要想長生不老,忠、孝、順、仁很重要。不修德,只求神功,不能長生不老。[8]歷代道家也都有此主張。這和上面說的勸善思想完全壹致。學道修道,要求各種方子,如煉氣、食、導等。宋代以後,內丹術最受重視。但是無論妳修行什麽樣的修行,多積累功德總是壹個基礎。平時要常修省,檢查身心,陶冶道德基礎,在明道立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逍遙道家崇尚自由,超越壹切外在名利的束縛,是對自己本性的暴露,是對自己人格的高揚。華南人真的稱之為逍遙,習慣稱之為逍遙。華南的現實認為壹知半解不如壹知半解,鵬雀看不懂萬裏大鵬鳥。普通人受限於環境和視野,總是很難跳出各種束縛。有辦法的人都知道,無限就是無限之外,個人生活的時間和空間真的很小。有些人可以擔任官員,他們的行為可以遵循壹個國家的習俗,他們的美德可以通過訴諸君主的頭腦來贏得壹個國家的信任。他們自滿,喜歡麻雀。

道德高尚的人,遵循自然規律,把握六氣變化,暢遊於無限境界。他要靠什麽?所以至尊者無“自”,神人無成就,聖人無名聲。[9]要做到上面提到的三不,並不容易。普通人局限於自己的眼界,總是把名利、地位、財富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所以他們患得患失,處處受制,時常煩惱,總是不自由。有道之人,心無雜念,視富貴為浮雲,不求名利,無世俗之憂。所以他們可以在精神上與天地之神交流,對外物沒有依賴。自然就能擺脫人性的束縛,獲得無憂無慮的境界。

對道的逐步修煉導致了明道的德性,而終極追求就是道。得道的過程是壹個逐漸積累功德,提升境界的過程。有人認為紮根的人可以頓悟,但紮根的人很少。壹般人所謂的頓悟,就是經過多年的追求、探索和理解,突然發現了真諦,突然意識到基礎需要逐步提高。

唐代司馬成鎮寫《尹田子》時,主張循序漸進。在《坐忘論》中,他把修道分為七個階段。#我真心相信,如果妳忘記了,妳就會得到道。# 2斷緣,即斷塵緣,不為俗累。俗物舊緣漸斷,新緣不系。# 3接受妳的心,妳的心是全身的主宰,妳是萬神之帥。遺忘的關鍵是接受自己的內心,離開這個國家。#簡單的四件事,主要是做事情要安心,要安於事物而不是厭倦事物。知生知死有分,不做事無分,知事得當不做事不當無分。區分事物更重要。“那些在生活中不被需要的人必須離開。那些生活綽綽有余的人也必須放棄。”至於高貴的地位,不應該放在心上。#五大真理觀。對於吉兇,妳可以在機器前觀察(在發生之前),知道壹天的結局,有壹天的好虧。安靜悠閑是美好的。#六泰鼎。也就是說,要做到“無心定,而無不定”,也就是說,心不執著於定,而是始終保持定。形狀像木頭,我的心快死了。雷霆破山不驚,白刃迎鋒不懼,視名利為鴻溝,視生死為崩潰。在這種狀態下,道就不遠了。# 7得道者,得道者,“身若與道合則不存,心若與道合則不可通。所以不生不死,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生死靠自己,我們之間沒有隔閡。

司馬所說的七個階段,是專門為尚清學派的思忘練習而設計的。其他做法在具體步驟上不壹定相同,但精神是相似的。司馬提倡的修行是漸修、聽心、清心等等,對每壹個道僧都有指導意義。

↑《道德經》:“欲學愈多,失道也。失與失,以致無為。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做。”↑《道德經》:“道可道,非凡道,名名,非凡名。↑玄,深遠之意,亦非停滯之名。有兩種觀點,即有無二心,有無精微,來源相同,名稱不同。不同的名字放在壹起影響深遠。深遠玄機,理性歸來不耽誤。既沒有停滯,也沒有停滯,兩者都不是停滯,所以稱之為玄學。↑有欲望的人只停留在那裏;壹個沒有欲望的人陷在虛無中。所以說壹個是玄妙送雙滯。我也怕學者留在這玄機裏,今天玄機壹出,病就好了。不僅不停滯,而且也不停滯。這是送來送去的,所以很神秘,很玄妙。↑善如水。↑水為萬物好而不爭,水為眾人惡,就這麽幾個字。上士聽說了,就會去做。軍士聞之,若能生還,必死無疑。下士聽到這個消息笑了。僅僅笑是不夠的。↑ ↑“抱樸子。內章。反俗”:據《玉鐘經》雲,立功為上,除其二。對於道來說,救人於危難,保人於疾病,不枉而死,也是功德。想長生不老的人,應該是忠、孝、順、仁。不修德,只求魔,不能長生。↑《逍遙遊》:“夫以天地之義,抗六氣之辯,而遊無止境,何以為惡?”所以俗話說“人無自性,神人無用,聖人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