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陽區建制的演變
合肥古為懷壹之地,商代稱虎坊,西周稱夷戶。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楚,後屬吳,再屬越,再屬楚。
合肥郡在秦朝時,屬於九江郡。
西漢時先屬淮南王國九江郡,後淮南廢,設九江郡,合肥仍屬之。漢元豐五年四月(106),合肥改揚州九江縣。
東漢建武六年(30年),認譚為合肥侯,改合肥郡為合肥侯國,歷時4代,廢國為郡。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福為揚州刺史,獨建合淝治揚州。
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合淝郡改淮南州;四年,改淮南郡。太和六年(232),改屬楚。齊王嘉平元年(249),改淮南郡。吳、魏在合肥多次交戰,魏以合肥為重鎮,統治揚州。
西晉時屬淮南縣。
南禹州位於南宋,汝陰縣位於合肥縣,屬南禹州南汝陰縣,縣治。梁武帝改汝陰縣,歸南豫州管轄;後置於賀州,屬賀州汝銀縣,州縣管轄。北周在宣帝稱帝時屬於北周。
文帝元年(581),汝陰縣改合肥縣,賀州改廬州,屬廬州,治州。大業初,瀘州改為廬江郡,隸屬廬江郡,縣治。
唐代廬江縣改為廬州,先後隸屬廬州、淮南路廬州、廬江縣。
侯亮和後塘分屬吳國和魯國。後晉兩漢屬南唐廬州。最後壹周屬於瀘州的最後壹周。
北宋時屬淮南路廬州、淮南路廬州、淮南西路廬州,均屬州治。
南宋時,瀘州被金占領,發配晁縣,隨即收復,仍由國家統治。
元代屬淮西路廬州路,河南省江北省廬州路。元順帝鄭智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占領瀘州,改道為府,先屬江淮瀘州,後屬江浙瀘州。
明代屬中書省直隸瀘州府,後屬南京直隸瀘州府。
清初屬江南省瀘州府。嘉蔭(1667年8月30日)清康熙六年七月,江南左布政司改為安徽布政司,安徽正式建省,隸屬安徽省廬州府。
民國元年(1912),撤銷廬州政府,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全省分為三路,隸屬安慶路。17年(1928)廢棄,直屬安徽省。民國21 (1932)年,設在行政督察區,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29年(1940)改為安徽省第二行政監察區。民國34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安徽省會由李荒(今金寨)遷至合淝,合淝為省政府機構駐地。
1949 65438+10月21合肥解放了。二月合肥分區,壹、二區在廬陽區境內。1951年11月東城是在壹、二區的基礎上建立的。1960年6月,東石區更名為石楠區,石楠人民公社同時成立,是行政和社會的統壹體。1963年8月,石楠區更名為中城區,石楠人民公社撤銷。
2002年3月6日,合肥實行新的區劃體制,中心城區更名為廬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