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功夫的藝術思想
歸納起來,武當武術的特點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理性引導
中國武術起源於原始時代。為了獲得食物,人類在狩獵時不得不與野生動物搏鬥;為了擁有和鞏固領土,壹個部落必須與那個部落作戰。在漫長的格鬥歷史中,人們積累了壹些經驗,並應用到格鬥的實踐中,這就是所謂的武術或戰術。而這裏的武功“武”與賢愚不同,愚俗之風失去了“武”字創造者的本義,變成了殺戮的表現。這裏的武術和戰術的“術”畢竟只是壹個經驗性的東西。比如強過弱,快過慢,剛過軟,強過弱,多過少,大過小等等。這種“術”只是在“量”和“速”的運用上做文章。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其他的武術做法仍然是兩者兼顧。這種武功,壹旦對立雙方勢均力敵,由於“量”和“速”的直接抵抗,不僅難以消滅敵人,也難以自救。武當武術不是經驗主義的產物,而是理性的產物。它代表了古代聖賢創造“停止戰鬥”為“武術”的壹種趨勢,起源於伏羲、、堯、舜、老子等人。這裏必須區分的是,第壹,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的壹個組成部分;其次,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的壹大創新和發展,不是自然武術的改良;第三,拳擊之前有理論。武當武術的理論基礎是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壹部分。為了完美地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通過觀察和分析“天”(宇宙自然)、“地”(陸地自然)和“人”(以人類為代表的陸地生物)之間的關系,獲得了宇宙、世界、社會、生命作為壹個整體的統壹性和辯證法的哲學觀念。道家哲學當然不是專門為道家拳術創造的理論。但武當武術發明於道教,是因為道教哲學可以廣泛應用於道教存在的每壹個領域(道教也認為道教哲學可以廣泛應用於人類的任何領域)。道教比普通人更註重保存自己,所以也必須有防禦技能。於是,通過分析社會上流行的防身術的利弊,道教防身術(起源很早,最後由張三豐在武當山總結出來)——武當拳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道家哲學的本體是“道”。認為“天、地、人”之間有壹個永恒的“道”。它孕育進化成萬物,制約萬物。它的存在是看不見的,沒有形象,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它的行為是軟磨硬泡,不爭不做;其表現為柔、靜、虛、空、圓、中、正、和。這些可以概括為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用這些基本的哲學原理來指導武當拳,相比其他武術可以事半功倍。
以養生為目的。
中國的道教雖然充滿玄機,但卻表現出壹種非常明確的願望,就是今生要修,而不是像佛教那樣強調因果報應的來世。所以道家修煉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獲取養生的收益。
秦漢時期道教崇信外來煉丹。外丹術是指以鉛、汞、硫、朱砂為原料的煉丹術。據說最初煉制的仙丹可以點石成金,進壹步煉制的仙丹可以吃下去,飛升長生。但由於外煉丹的火候難以掌握,且秘笈眾多,能燒成功的並不多見。但是,燒不成功後誤殺的人不計其數。所以隋唐以來,提倡修煉人體真袁琪的內丹術開始流行。道家內丹術本來有壹個打坐的方法,但是這個方法可以修煉人體的真元。但是,如果人長時間坐不起,就人的活動而言,就會形成自殘。換句話說,它能讓人長壽,但長壽的人不能走路。而丹家認為內丹之術也必須動靜結合。如果只是坐以待斃,精氣會變得幹澀孤獨,缺乏活力。所以內丹術真的要走動靜結合的道路。這種動態法的出現,成為了拳擊和武術的雛形。比如華佗五禽戲,八段錦,彭,他們最早知道我的《熊路過鳥》。很有可能是道家鼻祖老子在當時或很早就繼承或創造了動態養生法,後來發展為唐代徐宣平、李道子、宋仲舒、張三豐的太極拳之功,或內功拳、先天拳。元至明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創立武當太極壹派,後形成武當內家拳體系,包括形、意、八卦、各種器械。使其從養生之體延伸出神奇的技能和攻擊功能。但這種攻防功能是在首先保證養生功能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比如武當內家拳,無論劍術還是拳術,都是最合理的調節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方式。具有舒筋活絡、補血理氣、滋補五臟、陶冶身心的奇妙功效。即使在武學中,也不能違背養生原則。使用的方法有“用四兩撥千斤”和“助人為樂”。所以所有武當武術都要有養生功能,不具備養生健身功能的不是武當。
具體來說,武當武術在修行上非常重視人的精、氣、神的修煉,強調精氣、氣、神,精氣至虛。寵物以三調(調心、調息、調身)貫穿始終,處處不違背醫療衛生原則。無論用哪種功法,對外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內強調精、神、氣、力、功。內外兩方面都堅持“中、直、平、圓、松、靜、柔、柔”的原則,註重陰陽轉化,把線扭成弧形,動靜結合,柔中含剛,建立了壹個”。其實踐到壹定程度,壹方面增強了人們的生活,達到了祛病延年的效果;另壹方面發揮了合理利用人的生理特點進行自衛和對敵作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顯示了張三豐“欲使天下豪傑長命,而不學戰端”的真實效果。張三豐的《天下英雄》不僅僅是對武林中人的壹種稱呼,實際上是對天下人的贊美,其中蘊含著助人為樂、拯救世界的心。
把攻防作為最後的學習。
“以習武為最終目的”是武當拳派道德觀的核心。其根本原理根植於道家哲學家的“道”。比如道的本源是壹個混沌體,混沌體中沒有矛盾和對立。那麽,以道家的社會觀念來說,人也應該是“亂”的,不應該是矛盾的。每個人都想平等,所以戰爭是不文明的,不道德的。所以道教壹直倡導和平之道,就是停止戰爭,不提倡野蠻戰爭。以理服人,不要用實力。所以,武術自然被視為“不急之末學”。而且在任何戰爭中,無論雙方如何運用技巧,最終都是為了保存自己,削弱或者消滅對方,所以是高度對立的。即使愛好和平的壹方先盡力克制避開,但如果對方壹味進攻,最終也只能是攜手作戰,與“量”和“速”進行殊死的較量。結果就是兩敗俱傷,或者壹死壹活。這樣的鬥爭對人是有害的。道教要養生,不要傷害學生,所以盡量避免與人打架,自然把武術視為“不急之末學”。
那麽,這樣看來,道教既然只是養生,為什麽還要創造發明武術拳呢?
這就要談到另壹方面了,那就是道家看待事物從來都是辯證的。比如道的本源是壹個沒有矛盾對立的混沌體,可以稱之為先天無限。但是事物從無到有,從自然到後來,從無限到極端,有壹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進化過程。演變到後天極點,就會出現陰陽對立。以卦爻辭為代表,從二儀到四象,從四象到八卦,這樣的矛盾對立被層層分割。按照這個原則看社會,就是說人在社會群體中應該是善向的,但是由於矛盾關系,有些社會群體並不是善向的。妳不攻擊他,他就攻擊妳;妳想保護好人,但他想傷害好人...我該怎麽辦?妳必須降服他,才能“保道降魔”。不然妳有什麽資格做壹個修煉、保護、解釋道教的人?所以武術拳術壹定要學,壹定要練。也是為了發展最高的技能。雖是“百年不用”,卻是“壹日不忘”。
但道家武術拳壹直是被動用的。所以產生了重德重禮的出發點和“重現代化不抵抗”的鬥爭原則。又因其念念不忘養生的精髓,在戰術上更註重“卑而實腹”、“對女溫柔”、“尊下而退”、“靜而制動”。《太極傳解》說:“雖身動,心靜,氣須聚,神須舒。”《論太極傳》也說:“太極傳不自己做主,處處隨人,行動必有方向,我就跟著他的方向走,沒有壹點阻力,所以他失敗了或者鬧翻了,兩個人用力都太大了。”在鬥爭中,我們都是在我們的幫助下打人的,也就是敵人用了多少“量”和“速”,把他們打回了對方。所以也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因此,以武術為最終研究對象,是由武當武術的養生宗旨和道德理念所決定的。由此可以認為,判斷壹個人的武當拳功夫是否正宗,應該加上道德標準。壹個不道德的人,功夫再高,也只能算是武當拳派的邪派,而不是正宗。
以德為門風
這裏所說的門風,指的是武當武術門派的傳人世世代代都要遵循的創始人的訓誡。張三豐當年制定了哪些訓誡,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從道教的戒律和武當內家拳派傳下來的戒律來看,雖然條款和內容不同,但基本原則是統壹的,即作為武當武術的傳人,必須“克己”,遵守公德。可見,在張三豐之後的武當武術發展中,各路掌門人根據不同的歷史時代、環境等客觀條件,給予了不同的訓誡。
比如道教的教義就有很多種。
比如“三戒”:皈依戒律(壹心歸向道);皈依神戒(信三十六尊經);皈依生命的戒律(服從形而上的驅魔人,即生命的生存行為由導師引導)。
如“五戒”;第壹,不殺生;第二,不吃肉,不喝酒(包括辛辣暴烈的蔬菜);第三是不口是心非;第四,不偷;第五,不淫蕩。。
如《八環》;不殺生;第二,不淫蕩;3.不要偷竊;第四,不驕不躁,寧死不屈;五絕不能醉;第六,不睡覺(睡在舒適豪華的床上);7.不要抹粉;不要迷戀唱歌跳舞。
比如“十誡”:壹、不服從父母師長,叛逆不孝;2.戒殺、殺生、斷物;三誡:叛王謀反國家;在誘惑下濫交親戚和其他女人;五戒:謗道輕漏經;第六,戒赤膊暴露,棄舊疾;九誡:狂飲、罵人;十誡,梟雄,讓自己成為威利。還有十二誡、二十七誡、壹百八十誡等其他戒律,其中有壹千二百多條戒律。斷戒的弟子,當然不能傳。不僅如此,違反戒律者受到訓斥和懲罰,嚴重者被毆打或驅逐出山。也有在道觀監獄服刑的。從明朝開始,武當山就沒有道教監獄了,設在元和寺,今天還能看到。
當武當武術進入民間時,壹些戒律明顯地被添加到傳統倫理中。如北派太極傳,自雲遊道士傳至王宗嶽後,流傳著“四不傳”、“五不傳”、“六不傳”、“十不傳”等學說。“四不傳”就是:兇險好鬥的不傳,人品低下的不傳,貪酒好色的不傳,借釵顯擺的不傳。“五不放過”就是在“四不放過”的基礎上加上“軟鈍者不放過”。“六不傳”之後,在“五不傳”之上,又增加了“不忠不孝者不傳”、“不仁不義者不傳”等字樣。總之,不管有多少個“不通過”,妳都可以根據時代需要和社會道德,隨時增刪不同的內容。
武當家師傳有八個字,叫做“功夫、拳術、醫術、械術、法術、財術、夫婦、地術”。第壹個“功德”主要講功德。人們認為,如果壹個人沒有功德,學習武術和拳擊只會有害。因為,如果他不學,他得不到技能,但是學技能會害了很多人。據說道教中的紫陽真人曾經誤傳丹法給非人,三度大禍。於是乎,道教就有了“誤傳貪官者,貽誤七祖”的說法。試想壹個不道德的人,學了功夫,或者忘了老師,或者仗著武功欺負老師,或者背著祖上成家立業,或者住在山裏搶別人的家,或者經常向別人取經,他怎麽能把自己的本事傳給他們呢?所以,吳唐門在選擇弟子方面壹直是非常嚴格和隱秘的。
以前,吳唐門後裔與人交往,要先出三招,事先聲明:第壹,與世媾和,彌足珍貴,不必爭鬥;第二,武比死比傷,最好不要真打;第三,萬壹是真的,就完了。
武當武術的這些道德家風,其實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這些美德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被賦予新的內容,但它們熱愛和平、講求文明的本性是無法改變的。所以,這也是我們觀察壹個吳唐門後代是否正宗的壹個標尺。
以自然為魅力
縱觀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武術,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各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或魅力。有的病如閃電,有的病如驚雷;簡而言之,病、快、猛、猛、冷、脆、硬、堅等。能總結出各種流派的風格。吳唐宗拳法以剛柔並濟見長,處處體現著圓、圈、旋有機交叉、輸送的趨勢。如八卦掌繞圈轉動,縱橫交織,隨走隨變,左右旋轉,形成織錦;形意拳的“似曲水,無孔不入”和“其形如閃”,有內環,似鎖鏈;太極拳以腰部為軸心,帶動全身所有肢體到處轉圈運動。大弧有小弧,大圓套小圓,形成平圓、豎圓、斜圓、八字圓、雲圓等等。這些圓圈的運動顯示了壹種微妙而靈活的力量之美,也顯示了壹種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武當武術源於道教,所以其拳法的美學原理來源於道教。老子的《道德經》有“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之說。這意味著道家從自己的認識出發,然後由近及遠地聯系生物、非生物和整個自然,從中尋求普遍規律。道可以反映宇宙的宏觀和微觀自然世界,然而,道是從宇宙的宏觀和微觀自然世界中獲得的。從“其大無外乎其小無外乎”的道來看,“圓”的運動貫穿萬物:“圓”是事物最本質的運動軌跡;“圓”是大自然永恒的主題。所以武當既然是以“道”為指導思想的拳法,自然會順著“道”的圈子去鍛煉。遵循道的武當武術,不經意間展現出壹種淳樸自然的魅力。
最有意思的是,武當內家拳派中,以動物命名的拳種最多。如鷹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八卦掌中的龍形八卦掌,太極拳中以野馬、黑虎、白猿、大鵬、白蛇、青龍命名的招式。看似這是拳術的仿生知識,但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探道——也就是自然“圓”的同變所謂對生命的思考,無非是自然界的生物為了適應生存,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逐漸創造出不同的圓形生命行為,拳手發現後加以改造和借鑒,形成了搏擊術。據說張三豐在武當山看蛇與喜鵲打架時,創造了七十二式長拳,主旨也是在發現自然之美。武當武術的自然魅力是拳師將拳法融入自然的結果。要達到表現自然魅力的境界,身體上的愉悅和精神上的享受必須有重合。既滋養精氣,又滋養心神。既能養心強身,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審美享受。
武當武術作為壹門武術,畢竟在戰爭中有著真正意義上的攻防。如果壹味地說“武當武術是養生武術”“武術是最後要學的東西”。那麽,它可能很早就屬於道家的健身氣功類,幾百年來也不會被武林如此推崇。所以武術,說到底,最終還是要能在戰場上,在賽場上比拼的。總則
老子說:“我有三寶,是我持有和保護的。壹是善良,二是節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善者能勇,儉者能廣,敢為天下先,故能久成。”
善良:自強、勇敢、博愛、節儉:勤奮、正義、團結不敢為天下先:心地善良、言而有信、天時地利人和。
三獎六罰
壹等獎,好好學習,好好練習,二等獎,見義勇為,三等獎,愛國愛民。
1.懲罰懶惰,2。懲罰欺淩,3。懲利他忘義,4。懲罰不忠和不孝,5。懲惡揚善,滅祖滅宗,6。懲治叛國,尋求榮耀。
課前背誦
法天地,愛國愛鄉,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水性好,不爭則利;善良不是用實物來回報,而是用心。
精神口號
自強,武德
修身養性,自立自強。
——重慶三豐派傳人李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