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日三餐怎麽吃
古代養生專家指出,飲食壹定要規律、適度、有規律。中國最早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蘇文》從營養學的角度提出了“飲食適度”的觀點,在以後的各種醫學和本草書籍中都有詳細論述。比如《養生之忌》壹書說:“善養生者,先饑,食不可飽;……人是鐵,飯是鋼,餓壹頓。”這句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的諺語,說明了吃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壹日三餐不能馬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居民壹天吃三頓飯。從生理學角度來說,壹日三餐是合理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也逐年增多,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吃的,因為合理健康的飲食是養生防病的前提。飲食適度是指飲食有規律,日常飲食的規律與生活、工作、學習的安排密切相關,使熱量和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適應人體的消耗,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使所吃的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吸收。那麽壹日三餐應該怎麽吃呢?《瑣記》說:“晨不能空,夕不能實。早餐馬虎,中午應付,晚上大吃大喝,是壹切疾病的根源。俗話說“早餐吃好,午餐吃好,晚餐吃少。”還有“早上吃得像貴族,中午吃得像乞丐,晚上吃得像乞丐。“按照壹日三餐的食物分配比例,早餐應占總熱量的35-40%,午餐應占總熱量的40%,晚餐應占總熱量的20-25%。吃壹頓好的早餐對於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都非常重要,因為吃壹頓好的早餐直接關系到人壹整天是否有精力。據統計,現在我們中國人,20%不吃早餐,50%到60%不吃早餐,早餐沒有營養,中午和下午都補不上。早餐是最重要的壹餐,所以壹定要吃營養早餐。營養早餐如牛奶、豆漿、雞蛋、肉類等。,主食壹定要有蔬菜或者水果。因為只吃澱粉類食物,血糖水平高是短暫的。相反,胃腸道對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肉、蛋、奶、豆類等食物的消化吸收時間較長,食物中的糖分進入血液的速度較慢,數量也相對均衡。有人說早餐不能吃,或者沒時間吃,可以早起壹會兒戶外運動,晚餐少吃點,早起會有饑餓感,問題就解決了。吃壹頓豐盛的午餐。按照正常飲食,壹日三餐,間隔5-6小時。壹般混合食物的停留時間在4~5小時左右。因為午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午餐吃得飽”的含義就是既要註重數量,又要註重質量,適量多壹點為好。此外,下午通常是腦力工作高度集中的時候,思維活動的過程加強,細胞內物質和神經遞質的消耗增加,新陳代謝也加快,大腦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增加。因此,午餐應增加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磷脂、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和鐵的供應。如香菇白菜、紫菜豆腐、胡蘿蔔燉牛肉、海蝦等。晚飯少吃點。民間有句話叫“晚飯少吃點,能活到九十九”。晚餐的意義包括吃的越來越少,脂肪越來越少。因為晚上睡覺,所以活動減少到最低。營養吃多了,容易導致營養過剩,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久而久之,人難免會發胖,增加心臟負擔,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同時,如果晚餐吃得過飽,會增加腸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和腹脹,影響睡眠。所以晚餐壹定要少吃,晚餐盡量吃素。比如用少許橄欖油或芝麻油調涼菜,因為橄欖油和芝麻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膽固醇,減少動脈堵塞的風險。或者喝點紅酒,可以保護心臟。吃小米粥、蓮子銀耳湯、百合粥等主食,可以健脾益氣,安神定誌,調節大腦狀態,幫助人體盡快放松休息,順利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