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業理論
中醫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壹”、“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其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是:
人們認為人是自然的壹部分,由陰陽兩種物質組成。陰陽是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總是在運動變化的。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兩者處於壹種動態平衡狀態,壹旦這種動態平衡被破壞,就呈現出壹種病理狀態。但是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的時候,並不是孤立靜止的看問題。
方法:從動態的觀點出發,即強調“永動機觀”。
認為人與自然是統壹的整體,即“天人合壹”、“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和疾病的發生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域疆域、早晚等)密切相關。).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有不同的體質特征和發病規律。所以,在診治同壹種疾病時,更要註意天時、地利、人和,這是不壹樣的。
人們認為,人體的所有組織和器官是壹個整體,它們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因此,我們從不孤立地對待某壹種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氣是構成世間萬物的原初物質。
氣的運動稱為“行氣”,有“升”和“降”四種形式。運動帶來的各種變化被稱為“氣化”,比如動物的“生長”,植物的“生長集合”。
氣是天地的中介,使天地交感。如:“人與天地相關,對應日月。”
天地之精化為人。陰陽是宇宙中相互聯系的事物或現象的對立性質的概括。起初是指陽光的背面,對陽光為正,對陽光為負。
陰陽互動包括:陰陽相生、陰陽相濟、對立制約、相互利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果。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但這並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五種屬性。
在中醫中,五行反映了人體五個系統與這五種屬性之間的關系。木、火、土、金、水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領導的五大系統。中醫研究的不是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整個人體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通過中醫、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來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相互作用包括:互生、互抗、克制、勝利、互辱、相乘、母子和睦。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和奇恒之府,俗稱臟腑。象:壹指“象”,即臟腑的解剖形態;二指“征”,即臟腑的生理病理表現;三指“應象”,即臟腑對應四時陰陽之象。
通過外在“象”的變化,了解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觀藏”。即“觀其外而知其內。”
“臟腑”不僅僅是解剖類型的概念,更是壹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具有“化生藏精”的壹般功能。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其總的功能是“分解水、辨濁、散渣滓”。
奇恒宅:指“腦、髓、骨、脈、膽、子細胞”《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生於陽者得風、雨、寒、熱”,“生於陰者得食、蔽、陰陽、怒”。《漢書·金匱要略》中,張仲景將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氣入臟腑,為內因”,“四肢九竅,血行下通,淤血不通,為外感皮膚所致”,“心房、金刃、蟲獸受傷”。宋代陳武宣提出“三因”說:外因、內因、非內因。現代將病因分為五類: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夏、濕、火燥)和疔瘡。內傷病因:包括七情(情緒、憂慮、悲傷、恐懼)、飲食不當、疲勞。次要原因:包括痰、血瘀、結石。其他原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各種毒物、藥物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