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陰晴圓缺是什麽意思?
這首詩的意思是,世間有悲有喜,有分有合,就像天上的月亮有滿有缺,有隱有現。這首詩概括了世界和世界的復雜變化。自古以來,世上就沒有十全十美。
這句話的出處是
出自蘇軾《明月幾時有?。
原文是這樣的,可以參考壹下。
什麽時候會有明月?
蘇軾?宋朝
陳冰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到第二天早上,醉了,寫下了這首詞,並思念哥哥蘇哲。
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也不知道幾月幾時。我願乘禦風回天,我怕在細玉的樓閣裏,經不起九天寒氣。跳舞去發現陰影在地球上是什麽樣子的。(什麽樣子:什麽時候;害怕另壹部作品:只有/害怕)
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會變暗或發亮,會變圓或變圓。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長期工作:偏向)
我也發布了翻譯給大家理解。
在陳冰(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我喝了壹夜酒,直到天亮,喝醉了。我壹邊高興壹邊寫了這篇文章,同時也表達了對弟弟子遊的懷念。
什麽時候會有中秋節那樣的明月?我端起酒杯,向遠方的天空詢問。不知道高要在宮裏是什麽日子。我想隨風回到天空去看壹看,但我又擔心那些用美麗的玉石建造的建築太高了,讓我受不了寒冷。起來跳舞,在月光下享受妳清晰的影子。月宮沒有人間煙火溫暖。
月亮動了,轉過朱紅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上,照在沒有睡意的人身上。明月本不該對人有什麽怨念,可為什麽人走了總是圓的?人生有悲歡離合,月圓人常在。(人要團圓的時候月亮正好完美。)這樣的好事,自古以來都難盡如人意。只希望這世上的親人都能健康長壽,哪怕相隔千裏,也能賞月。
這個詞主要想告訴我們的是
此詞是中秋賞月之作,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無限思念。陳冰在宋神宗北部的熙寧九年(公元1076)。當時蘇軾是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中秋之夜,他賞月飲酒至天明,故作此曲《水調》。詩人用意象描寫手法勾勒出壹種天上明月,千裏走親,孤傲曠達的蘇軾壹生推崇儒家思想,註重修行的境界氛圍。但他也“擅道”,中年後曾表示要“歸佛出家”,經常處於儒釋道的糾結中。每當失意的時候,老莊的思想上升,幫助他們解釋窮與進與退的困惑。熙寧四年(公元1071),為避免汴京政治鬥爭的漩渦,判杭州為開封府。熙寧七年(公元1074),密州自願調遷,但仍處於被冷落的地位。當時雖有“有錢臉”,卻頗有幾分曠達的表現,難掩內心深處的壓抑和憤怒。這首中秋詩,正是這段仕途險惡經歷的升華和總結。“醉酒”為主,“同時懷孕”為輔。對於壹直堅守“尊主利民”節操的作者來說,兄弟姐妹的分離和外遇,與憂國憂民、侵邊的國情相比,畢竟是次要的倫理負荷。這壹點在序言中有深刻而微妙的暗示。
光看文章不壹定能理解意思,這個還得結合當時的背景來解讀。
此詞是作者於1076年(熙寧九年)在宋神宗過中秋節時所作。詞前的序解釋了寫詞的過程:“陳冰中秋,歡飲而醉。為了這篇文章,我懷孕了。”蘇軾因與當權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政見不同,乞求自由,四處為官。他曾經要求調到離蘇轍近的地方做官,讓兄弟們多聚壹聚。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認識密州。到了密歇根後,這個願望依然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中秋節,明月當空,銀輝遍地,詩人和弟弟蘇轍已經七年沒有團聚了。此時此刻,詩人正對著壹輪明月,心中充滿了沈浮,於是借著酒勁,寫下了這篇名篇。
我們來看看作者是誰。
蘇軾,(1037 65438+10月8日-165438+8月24日,0),號子瞻、何忠,名鐵罐道人,東坡居士,號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學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文字縱橫;詩歌題材廣泛,清新健康,運用誇張的比喻,風格獨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是豪放派,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也稱“蘇辛”;散文寫作豐富奔放,與歐陽修並稱“甌塑”,是“唐宋八大家”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