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曾國藩、李鴻章和左的簡介,三人之間的矛盾和最終結局?

曾國藩、李鴻章和左的簡介,三人之間的矛盾和最終結局?

壹.導言:

1,曾國藩:

1811年165438+10月2 6日-1872年3月12。

曾國藩出生於壹個地主家庭。他從小勤奮好學。他6歲時進入這所學校。8歲能讀四書,背五經,14歲能讀李周和史記。道光十八年(1838)入國子監,師從軍機大臣張穆。忍痛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軍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曾國藩組建湘軍,經過多年征戰,力挽狂瀾,消滅太平天國。終其壹生,他奉行以忍耐為第壹要務,主張凡事勤儉持家,不以為官為榮。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禮為先,以忠求政,在官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李鴻章:

1823二月15 -1901年11月7。

他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建者和總司令,洋務運動的領導者和晚清重要官員,建立了中國第壹個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第三司,文華堂大學士,北洋貿易大臣,直隸總督,壹等蘇壹博。

他壹生參與了壹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撚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並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壹系列不平等條約,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醜條約》。

3.左唐宗

1812 165438+10月10—65438+9月5日0885

左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20歲鄉試後考取。雖然他在考試中壹次又壹次地嘗試,但他重視農業,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並研究了地理和孫子兵法。

後又參加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撚軍,平定陜甘同治叛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

歷任閩浙總督、陜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葛大學士、軍機大臣、二等公爵景。

中法戰爭期間,他自請到福建督師。光緒十壹年(1885),卒於福州,享年73歲。謚號“文祥”作為追贈給太傅的禮物,被收入趙衷、賢良紀念館。

第二,三個人的關系和結局

1、曾國藩與左

湖南老鄉曾國藩大壹歲,28歲考中進士。左會試,三試三敗後,回到家鄉教書。

中年以後,左不得不巴結曾國藩。鹹豐四年,曾國藩打算向朝廷推薦左為知府。然而,左認為仙太年輕,不能這樣做。直到鹹豐十年(1860),迫於形勢,曾國藩終於讓左在他的帳下工作。

曾國藩沒有懷疑人,他也沒有懷疑人。左壹旦啟用,就讓他接班,左得以迅速崛起。

後來因為洪秀全的小兒子洪天貴的下落,他們之間有了嫌隙。(曾國藩報朝廷,洪已死,左報洪已逃。)

曾國藩走到左面前。儀式上,左獻上挽聯:“知人之智,謀國之忠,不如;團結如金,攻錯石頭,萬死不相往來。”

2.曾國藩與李鴻章

曾國藩只比李鴻章大十歲,卻和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同年出師。後來李鴻章進京趕考,拜曾國藩讀書。

太平天國爆發後,李鴻章回到安徽老家做應永。過了幾年,他失敗了,於是打算去拜訪曾國磐當幕僚。曾國藩為了消磨李鴻章的驕傲,等了壹個多月才點頭。曾國藩對李鴻章非常嚴格,不準他睡懶覺。

李鴻章聰明,對壹些事情的看法在老師之上。正因為如此,他傷了自己的感情,後來他因為彈劾李而分道揚鑣。

但曾國藩後來采納了李鴻章的意見。李鴻章也發現自己離不開曾國藩,便回信試探。曾國藩欣然讓李鴻章再次回來。

3.左與李鴻章

兩人都是從曾國藩幕府出道,後來成為政府官員,兩人都是被慈禧太後西化和倚重的。

左看不起李鴻章,認為他不會打仗,對洋人來說太弱了。李鴻章也不喜歡左唐宗。他認為這家夥有太多事要做。

擴展數據:

曾國藩、李鴻章、左書法;

1,曾國藩

曾國藩在家書和日記中無數次提到他寫作的辛苦,把寫作作為日常課。

比如“每天早起,學壹百個漢字,造幾個社會字”;“我每天不停止揮筆,除了寫字和辦公室工作,還不間斷地學習壹幅書法”;即使在與太平軍作戰期間,他也能“不間斷地學習和寫作”。

曾國藩有壹套理論。他把“幹坤”的原則運用到書法中,認為寫字既要剛柔並濟。以理論為指導,以勤奮為支撐。書法中有乾坤,但不止乾坤。所以曾國藩寫得又硬又漂亮。

2.李鴻章

李鴻章的話總給人壹種循規蹈矩的感覺,棱角內斂,操作大方。

李鴻章以秀才身份入仕,清廷不僅看詩詞文章,還看他的書法成就。書法不好的人很難參加科舉考試。李鴻章的書法功底源於早年努力爭功,後來發展成自己的愛好,每天都堅持來池中。

晚年,李鴻章把書法作為養生之道。

3.左唐宗

左雖然是壹個軍事指揮官,但他也精通軍事。他和曾國藩壹樣,擅長書法,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對聯。他的壹副對聯深受李嘉誠喜歡,掛在他的辦公室裏。

親近他的人評價他的書法說:“文祥的官書是陳清(顏真卿)和誠意(劉公權)寫的,北碑也是同時寫的,所以肅然起敬,力厚而立。”足見目的之深!

如果妳仔細觀看左的書法,妳會發現他的大字雄渾有力,讀者會被其中的大義所震撼。

但如果再看他的雜文,會發現用詞精致典雅,酣暢淋漓,有傳統文人的修養。這兩種氣息能體現在壹個人身上真的很少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曾國攀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李鴻章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左唐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