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中國武術到底是什麽?

中國武術到底是什麽?

以下是馬明達教授在百家講壇的演講:我認為是對中國武術最好的詮釋:

武術是壹個非常迷人的話題,因為它是我們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而且武術有很多神秘的色彩,大家總是願意談論它。當代武俠小說很多,所以武俠片也很多,這也導致我們對武俠越來越感興趣。

我們總說武術壹是歷史悠久,二是博大精深。所謂歷史悠久,就是講它的歷史,經歷了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這表明它是壹種根深蒂固的文化,而不是壹種突然出現的現象。

所以說它深刻就是說它博大精深,它的內容豐富、龐大、精深,所以我主要從這兩個方面來談談我的理解。

說起歷史悠久,我覺得比較好理解。意味著我們的武術歷史悠久,與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淵源步調壹致。但具體來說,武術是什麽時候產生的?這是壹個很學術也很難回答的問題。

簡單來說,我們認為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武術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結構。我們現代武術的壹些特點,在當時是普遍具備的。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武術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麽?這是我們都熟悉的劍。在當時,劍是武術文化的亮點。就劍而言,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職業劍士。比如司馬遷,他曾經說過,他的祖先司馬遷在趙國的分支曾經傳劍。就是教劍術成為當地名人。當時除了劍,民間的非軍事徒手格鬥技術也很發達,出現了中國早期的壹種拳擊形式,叫徒手格鬥。其實肉搏戰就是用手打,這個詞沿用至今。然後到了漢代,我們有了第壹部官制目錄,或者說我們的官制,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漢書·藝文史》。《漢書·藝文誌》中有壹個軍事書籍的分類,叫做軍事技術家。這位武術專家既有壹些古代武術著作,如《劍道》《手球》等,也有各種關於射箭的專門著作。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些書的內容應該早於漢代。它是壹個標誌,至少在漢代以前,經歷了春秋戰國、秦朝和西漢前期,中國的武術實際上已經成熟。而這種成熟恰恰標誌著它經歷了壹個非常長期的發展過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的沖突與交融充斥著我們歷史的全過程。所以武術這種文化現象,實際上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在交流、融合、再沖突、再融合中逐漸形成的。這就不可避免地決定了其結構的復雜性。是它眾多的學校。眾所周知,武術有很多流派。然後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東西在裏面,這恰好是武術最值得註意的文化特征之壹。可以說是優勢。

第二,我們國家從來沒有在世界上孤立存在過,我們在和周邊國家研究,甚至和更遠的歐洲研究,甚至和現在的學者研究。我們的祖先很久以前到達美洲了嗎?我們在不斷地與其他文化交流,所謂的外來文化或外來文化。這種交流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是有影響的,武術也是如此。那麽武術中也會有外在的因素,也會對武術結構的復雜性產生影響。

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少林,現在叫少林拳,或者少林功夫,甚至中國武術都出自少林。眾所周知,少林出名有兩個原因。壹個是它是所謂禪宗的祖庭。

第二,它的武功,尤其是明朝的武功,是很出眾的。那麽,在少林寺為代表的所謂少林功夫體系中,有外在的因素,也有佛教文化的影響。為什麽說是外國的?眾所周知,它不是中國的文化,而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文化。那麽與此相關的很多東西,很多具體的技術內容,應該都有外在的因素。

那麽在其發展過程中,武術在很長壹段歷史時期都被稱為武術。其實直到清末民初才開始選用武術這個詞,或者大家都知道,民國16以後,我們稱之為國術。建國以後,我們肯定是用武術這個詞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海外,在很多華僑聚居的地區,也叫功夫。這些名字差別很大,每個名字都有自己的原因,背後有很多文化因素。所以在我們的歷史上,很長壹段時間,它被稱為武術。為什麽叫武術?因為在中國古代,武術主要用於軍隊,這意味著武術有很多功能。簡而言之,我們至少有四個功能。

第壹個功能是攻防格鬥的功能,第二個功能是強身健體的功能,第三個功能是練習和觀賞的功能,我們甚至可以稱之為藝術功能。第四個功能,也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就是由這四個方面組成的。

那麽哪個功能有它的主導地位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在古代,很長壹段時間,它的功能應該說主要是攻防格鬥,是為軍事服務的。因為封建國家還是比封建國家早,奴隸制社會初期,武術主要是用於格鬥,而是用於軍事活動。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國家對它有相對的壟斷,它不可能允許民間人人習武,或者人人都拿著刀和槍,人人都在那裏練。那這個國家就不穩定了,就沒有這麽蠢的皇帝了。

所以古代武術實際上就形成了這樣壹塊軍事武術和這樣壹塊民間武術。兩者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有相似之處,都是武術,軍事武術,民間武術,只是程度不同。而民間武術也是用武術健身的價值,試圖獲得強健的體魄。所以大家都知道,舞劍的形式,舞劍的兵器,其實在漢代以後基本上就衰落了。因為在後來的軍事活動中與實際應用相比,劍是遠遠落後於劍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從漢朝開始就是漢刀了。那麽劍最輝煌的時期就是青銅時代。春秋戰國後期,劍興起於吳越。起初,它是壹把短劍。後來到了戰國末期,秦漢初期,出現了鐵甚至鋼的劍,劍達到了輝煌時期。但是很快就慢慢衰落了,因為在真正的戰場上,劍的實用價值還不如刀,容易斷,技術相對來說比較難切。刀是砍的技術,而劍是刺的技術。

但是人們不壹樣。民間不以是否真的用於軍事活動為目的,所以劍壹直保存在民間,劍成為了壹種文化的象征,壹種符號。他願意佩戴壹把劍,或者在家裏掛壹把劍,以示他既是書又是劍。他追求的是壹種精神,這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古代文人把它濃縮成兩個字,叫“書劍”精神,叫“書劍”。所以大家都知道李白的劍和文章是並列的。也就是說,軍事武術中有很多價值不大的東西,在民間仍然有生存甚至發展的空間,所以大家知道,在唐代,“公孫大娘舞劍”。然後這個舞蹈的內容壹直追從我們,從戰國到漢代。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在那裏舞劍,這就是它的藝術欣賞價值。現在還保存在民間,不僅保存了,還發展了。所以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民間武術實際上是和軍事武術並行發展的。這種發展持續到什麽時候,第二天就開始變化了。

那麽武術變化的核心是什麽呢?軍事武術衰落了,軍隊中武術不再是主要內容,但民間武術相對繁榮。民間武術種類繁多,所謂繁榮,表現在出現了大量的新拳法和新流派,而這些流派,這些拳法,顯然是有壹些哲學思想的。比如太極,比如善舉,比如八卦,比如跟後面交流。從這些拳種的名稱可以看出,它與明代戚繼光記載的十余種拳種的名稱不同。這是什麽樣的象征?個人認為是壹種運動轉型。

從清朝中期到民國初年,武術突然興盛起來。學校很多,出了很多名家。這樣壹個過程,在我看來,其實就是武術完成自身運動的過程,而且眾所周知,西方體育文化傳入中國,不是民國時期,也不是晚清時期,不是這樣,而是比這更早。

早在1840年前後,鴉片戰爭前後,澳門的體育文化就開始通過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西方的壹些體育形式及其體育理念傳播到中國。鴉片戰爭後,五港通商,西方壹些傳教士在中國獲得了很大的傳教活動領域,在中國辦學,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當然包括體育文化,不可能不影響我們自己的民族體育,所以武術面臨的問題不是軍事武術和民間武術的矛盾,而是我們自己的本土體育,或者說民族體育和西方體育文化的矛盾。

因為這麽長的歷史過程,加上我們自身豐富的文化底蘊,有我們中華民族非常廣闊的文化背景,所以武術的第二個特點就出現了,可以說它更重要的特點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博大精深。

武術在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壹直受到中國古典軍事科學的影響,其次是哲學。武術本身具有濃厚的中國古典哲學色彩,這些東西被很多武術家和很多拳派吸收,成為拳術理論和方法。甚至在拳法上,那麽就形成了壹種思想。在武術家的傳統武術術語中,稱之為“禮”,它直接影響著中國武術禮儀的高低,並從這個禮中衍生出法規。那麽這些“禮法”最終會滲透到武術的具體行為中,而在具體的動作中,武術家稱之為“式”戚繼光的三十二式,或者說多少式,我們很多拳派都是用若幹個公式來表示它的技術結構。這是武術的壹個很重要的特點。

所以這就是我們武術所謂的博大精深,因為它依靠的是我們自己的傳統哲學。

那麽第二點就是中國自古就有壹種獨立的健身活動叫做健康指導,出現的很早,這方面的資料也不多。我們只看了先秦諸子裏的幾個字,比如莊子,老子,現在不壹樣了。由於考古學的發展,我們發現了許多這方面的著作,如馬王堆發現的地圖,以及後來在戰國時期發現的“齊國玉佩地圖”。再比如張家山漢墓漢簡中發現的“引書”等等,還有馬王堆發現的52張病方。它讓我們照顧古老的健康,並引導我們自己的民族所擁有的健身和祛病這兩種文化形式。那麽保健和指導應該說是我們民族對世界人體文化的壹大貢獻。

簡單來說,指導是加強自己生活手段的壹種有用的、有規律的行動,養生則是用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和壹些復雜的自我調節、自我保健的手段來加強自己的生活。

所以保健和引導在戰國之前就已經相當發達了,而我們拿到馬王堆的引導圖之後,才知道引導並不是我們後來想象的那麽簡單。裏面很多動作都很難。事實上,我們不能被排除在指導和保健之外。我們也吸收了壹些周邊國家或者壹些外來文化的影響。比如印度的東西,那麽到了隋代,根據隋代著作中名醫的記載,我們的經典醫學或者經典養生指南中就有印度的東西。這些東西後來依靠佛教、道教和壹個獨立的民間交流體系,它甚至發展到了漢朝。幫助劉邦征服天下的所謂“三傑”之壹的張亮,晚年就是所謂的“過谷”。他甚至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當然,他沒有不吃飯或者什麽都不吃。他的總體目標是降低新陳代謝。然後強化自己的生活,盡量減少自己的能量消耗。

健康和指導還有武術呢?有交集,有交流。尤其是武術後期,民間武術興盛的時候,很多武術家從養生指導中吸收東西。兩者之間有壹個最重要的結合點,就是關於呼吸。我們的武術家和前輩的養生指南都很註重呼吸的重要性。有規律的呼吸,如何調整呼吸,如何解決呼吸呼吸的最大好處,最大的健身好處。在這兩點上,他們迅速而輕松地找到了結合點。所以我們的武術也有很多健康指導的內容,很明顯有些拳派是受健康指導的影響。比如太極,太極拳之所以采用這樣壹種相對緩慢的運動方式,特別註重呼吸的調理,特別註重那種運動節奏的合理性。並把健身或提高生活質量放在首位。

因此,很明顯,太極拳之所以發展如此之快,是因為它吸收了健康指導。

那麽第三點就是我們有自己的醫療體系,就是中醫。我們珍惜它,我們稱之為中醫。在武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也深受祖國醫學的影響,因為我們有自己的人生觀,我們總是把生命和自然視為壹體,這就是所謂的“天人合壹”的思想。實際上,我們把自己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發展乃至生命的興衰都與整個外部環境聯系起來,我們尋求的是壹種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這樣的想法也反映了我們中國的醫學和武術。這樣壹來,醫學和武術的結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甚至軍事武術,或者軍事武術,或者民間武術更激烈的部分,都會是中醫的壹個分支,叫傷科。聯系在壹起,因為要練,總會有摔傷,摔傷需要傷科治療。這個傷科在古代也叫金創科。我們在讀《古代兵法》的時候,除了關於軍事戰略和技術的內容,它總有軍事醫學這壹部分。我們有壹套體系,我們古代軍隊有這樣壹套體系自己處理外科問題是非常好的。讓我們考慮壹下。沒有這個制度,誰敢參軍打仗?

唐朝名將秦瓊晚年身體不好。唐朝的時候,他總開玩笑說妳多勇敢,怎麽現在這樣了?然後秦瓊不高興了,於是他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唐太宗看,衣服上滿是傷疤。他告訴唐太宗,大臣的傷是在那次戰鬥中斷的,斷在哪裏。唐太宗很感動,就允許他以後不要來朝廷,表現出所謂貞觀君主和大臣之間如此好的關系。這就是我們如何從壹般的角度思考這個故事。但是讓我們想想,秦瓊的幾十次受傷並沒有殺死他,這意味著他仍然得到了更好的治療。

在用冷兵器戰鬥的情況下,壹刀壹槍都是致命的。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這個人就得等死,所以我們有自己的壹套方法,總結起來就是所謂的“金創客”。

同時我們自己的中醫也有很多內容會幫助妳練習。武術技能很多,需要用壹些中醫的方法來養,這就導致了武術中有中醫的內容,甚至武術本身也有強身健體的作用。用武術家的話來說,強身健體甚至骨骼,強健骨骼,強健肌肉,那麽這樣壹套方法。

第四,表面上看,練武只是壹種技術的練習,獲取某種技術,在獲取這種技術的過程中強身健體,但是更深層的是,練武追求的是壹種人格的修煉,我們壹般稱之為修身養性,所以這是壹個非常古老的傳統。所以到今天,它已經成為武術整體結構的壹部分,叫做武德。這樣壹個傳統,其實在孔子之前,我們在西周就已經看到了它的端倪。武是對抗,而我們中國很早就提出了兵的兵器,是蕭的殺氣,關系到壹個民族,壹個人的生死存亡,所以會對道德有壹個要求。所以這壹點在我們的傳統武術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後來孔子總結為“以官德射”。射箭是古典武術中最重要的內容。孔子並不把妳的射速和妳取得的具體成就作為第壹位。他更註重射箭對壹個人性格培養的作用。他取決於妳是否按照嚴格的射擊原則完成射箭,所以他提出了用道德射擊的觀點。他甚至提出了“沒有皮就拍不出來”的觀點。皮膚是個箭靶,用皮革做的箭靶。射箭不是以穿透這種皮革制成的箭靶為目的,而是要看妳是否具備真正弓箭手的素養,能否按照射箭嚴格的禮儀議程從事射擊活動。在射箭的過程中,有沒有不耐煩急躁的東西,就是那種爭功求利的東西?它把射箭的過程看作是提高壹個人在精神領域水平的東西,所以這種東西深深地影響了中國自己古老的,我們自己民族的體育觀念。

否則,如果壹個人武功高強,勇猛好鬥,就可能成為壹方的幹擾因素。到了宋朝,汴梁出現了壹個家夥,名叫“無毛蟲牛二”。我想大家都很熟悉這個家夥。因為他勇敢好鬥,所以在這邊變得焦躁不安。當牛二出來的時候,每個人都逃跑了,說蟲子來了,蟲子來了。楊誌很驚訝光天化日之下有大bug,才發現原來是小人。我想妳在《水滸傳》裏見過很多這樣的反派。包括武功不差的西門慶,泰山全國摔跤大賽三次奪冠的蔣門神,也是反派。他不受道德約束,對社會是個危險。所以在民間武術的傳播中,把武德放在壹個非常高的位置,成為了播武德的第壹要務,所以這是壹個層次。

第二個層面,不僅僅是約束妳遵守法律,不僅僅是這樣,還要通過武術培養出比普通人品德更高的人,追求正義的人,勇於維護正義的人。因此,大家知道,《水滸傳》中最完美的人是陸。壹位著名學者稱他為魯精神,這是人性的極致。他壹生都在幫助人,他想幫助到最後。他有壹句名言:“幫人要幫得徹底,殺人要見血。”最後壹句話聽起來很可怕,但主要是說幫助別人壹定要徹底幫助,也就是武德高的人。

所以我們說武術,不只是說妳練武,不要隨便欺負別人。不,妳比他高,顯得更有教養。所以,壹個高明的武術家,壹個受人尊敬的武術家,首先應該是謙謙君子,是健康的楷模,是道德的楷模。個個勇猛好鬥,以強淩弱,甚至胡編亂造,都不配做武術家。

最後,武術是壹門科學。武術不僅僅是壹門技術。武術不同於西方的壹種特定的運動技術。武術有復雜的結構。它是壹個系統,所以我們把它當作壹門科學。等妳真正掌握了,就沒那麽簡單了。妳不踢幾腿,可以踢幾個旋風腳,壹個旋風腳就踢720。武術家不是這樣的,所以在這個層面上,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武俠有自己獨立的文學體系,這是壹個重要的原因。

我們經常會遇到壹個問題,就是說國外很多喜歡武術的人會問,武術最大的特點是什麽?相比奧運會,歐洲體育,我們周邊國家,日本韓國,武術最大的特點是什麽?武術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為武術貢獻了他們的才華,包括我們自己的體育人才。

相比歐洲,我們沒有古希臘奧運會那樣制度化的競技體育,但不代表我們中國古代沒有競技體育,我們古代也沒有自己的體育邏輯,沒有自己的體育形式。如果我們認真研究武術,可以看到武術從開始到現在壹直在發展。其實包含了很多中國人自己的體育觀念,體現了我們的體育智能。我國歷史上並非沒有競技活動。其實早在商周時期,軍隊中就有很多大型的競技活動。周朝時,孔子教弟子“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其實他繼承了西周以來的壹套教制,所以我們平時講六藝,“射禦”都是和體育有關的,壹個是射箭,壹個是開車。事實上,作為六藝之綱的"禮",有其自身的體育元素,也有民間的競技活動。我想大家都很了解水滸傳。《水滸傳》曾多次說,梁山排名壹百零八之後,燕青和李悝jy去泰山打架,燕青憑借高超的摔跤技術打敗了擎天柱。這樣的全過程描述,是歷史的真實,是文學史。因為宋元時期就有這麽大規模的摔跤比賽,而且是和賭博活動結合在壹起的,因為有利的是它奪冠之後會得到非常豐厚的獎金,甚至是當地政府給的,民間贊助的。著名企業家又給了10萬,於是也有人,於是大家都去搶那些利潤,於是這些東西在明朝以後逐漸消失,文化專制主義加強。使得這些東西越來越沒落,比如馬球,從唐朝開始興盛。遼、金、宋、、夏、元等國都有馬球運動,甚至成為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壹種形式,尤其是射箭運動。在宋朝,有壹個非常好的制度。比如遼國的使臣來宋朝,宋朝壹定要派壹個最好的弓箭手,神童弓箭,身居高位。是帶有壹定政治意味的體育比賽,我們有這樣的競技活動。

中國武術的競技特點是“練打結合”,即練與打並重。我們非常重視“修行”,修行是個人鍛煉自己,調解自己,提高道德修養的壹種方式。然後有的人在練習的基礎上比賽,這就是玩。所以我們不像歐洲的壹些運動那樣直接競爭。我們看重這個演練,也就是說在武術的四大重要功能中,把觀看表演和格鬥防守結合起來。

我覺得這是武術非常非常重要的壹個特點,甚至我覺得是最大的特點。有壹個人盡皆知的人物,壹個傑出的英雄,那就是李小龍。李小龍的基礎是詠春拳,源於福建的詠春拳。他作為第壹代移民獨自去了美國。他在那裏上的大學,傳統武術基礎很好。在美國,他在大學裏學的是哲學,他熟悉很多中國自己的文化經典。我見過他讀壹些老子的筆記。他是壹個非常熱愛自己傳統文化的人。然後他吸收了壹些外來的東西,包括日本的,韓國的,海外的,在我們自己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創造了截拳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功夫”這個詞已經傳遍了全世界,李小龍幾乎成了世界知名人士,中國功夫的象征。所以我曾經在文章裏說過,李小龍是上個世紀最傑出的民族英雄之壹,他張揚了中國武俠文化的精神。李小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勇於吸收、交流、融合,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對他的英年早逝感到非常遺憾,因為他三十多歲就去世了。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但總的來說,因為他死得太早,可能有很多更深層次的思考,更好的東西沒有完成。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世界武術,武術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武術。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還是要大膽吸收各種文化,既要保持我們武術的文化水準和自己的優秀傳統,又要有與世界打交道的勇氣,吸收世界上的各種文化,使武術從古典走向現代。成為現實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最能代表東方文化特色的世界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我想所有的武術愛好者和關心武術的人都深深期待著這壹天。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