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肺
“貼秋膘”是以滋陰潤肺為原則的。
《黃帝內經》中的“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兩季滋養和儲存氣機,以適應自然界中陰逐漸生長、旺盛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的生長奠定基礎,不應耗精傷陰。
秋季養生要從“肺”入手,“養陰防燥”是基本原則。“中醫認為,秋天對應的人體器官是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氣候幹燥,容易傷肺陰。所以飲食要註意養肺,秋季飲食要遵循滋陰潤肺的原則。”濟南市第壹人民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李興超介紹。
秋季膳食應以養陰潤肺為原則,養肺首先要健脾胃。百合和蜂蜜都是不錯的選擇,辛辣油膩的食物要少吃。年老體弱者可在早上吃粥益胃生津,如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既能健脾養胃,又能帶來神清氣爽的壹天。
關於“糊秋肥”的習俗,李興超解釋說:“夏季天氣炎熱,有暑苦之說。人胃口不好,會瘦。在天氣冷之前貼秋肥,可以為抵禦寒冷做準備。”
李興超提醒,以前生活條件差,為了防止冬天缺糧,秋天會適當補壹補,所以才有了放秋膘的說法。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很容易患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等。
膏方等滋補品應根據體質而異。
在《秋季進補》中,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預防保健中心主任、副主任醫師韓說,“人有九種體質,分別是平和、氣虛、陽虛、陰虛、特質、氣滯、血瘀。陰虛要養陰,陽虛要溫補,血瘀要疏肝。我們根據人體的不同體質,為患者準備不同的膏方。”
不過韓提醒大家,進補膏壹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同時根據人們體質的變化,每個療程的配方都有變化。比如壹些滋陰補品,如果是陽虛體質的人服用,吃多了會對身體有害。
韓認為,在服用補品時,無論虛實,都要註意不要無病服用補品:“如果妳不是虛癥患者,就只能對癥下藥,否則會適得其反。”而且進補要適量,禁止吃藥,提倡食補。
多做運動是應對“秋荒”的最好方法
俗話說“春困秋乏。”秋乏是人體為彌補夏季超常消耗,而產生的倦怠、乏力、無精打采等保護性反應。都是人體的正常反應。“尤其是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壓力都很大,情緒的調節非常重要,其作用甚至遠遠超過了膳食補充劑的影響。”李興超說。
預防秋乏,調節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適當運動。“秋天天氣涼爽,是鍛煉身體的好時候。尤其要註意耐寒鍛煉,如晨練、快走、慢跑等。,來提高我們對疾病的抵抗力。”李興超說,但是運動的時候也要註意不要突然運動太猛。
最好的狀態是,妳可以停止運動,直到妳的背部微微出汗,或者妳覺得累了。有些人壹周坐辦公室,周末喜歡運動幾個小時,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每天都要走路。盡可能的加快速度和擺動伸展手臂是最簡單方便的運動。
適當的“秋凍”可以提高身體抵抗力。
《黃帝內經》說:“秋三月太平,天氣急,大氣清,人早臥早起,與雞同樂,使其太平。”韓解釋說,這意味著秋天天氣變冷,陽氣減少,陰氣上升。要早睡早起,保持情緒平靜。
西醫也證明,秋季早起,起床前躺幾分鐘,拉伸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義。“我們每天最好在11點之前入睡,因為兒童期是肝膽運行和免疫系統自我修復的時期。現在很多年輕人熬夜,容易傷心。”韓口口聲聲。
中國傳統中也有“春捂秋凍”的說法。“按照‘春捂秋凍’的原則,秋天不要急於添衣,讓身體適當凍壹下,體內陰陽會更和諧。體驗壹些寒冷的運動,也是增強身體對秋季寒冷氣候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韓對說:但“秋凍”因人而異,因天而異,不應“為凍而凍”。
註意預防呼吸道疾病和頸肩腰腿痛。
秋天過後,天氣變冷,氣候變得幹燥。正是這種“涼意”導致氣溫越來越低,往往會引發各種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問題,咽炎、咳嗽等各種癥狀也隨之而來。
如果不註意預防,很容易導致頭痛、鼻塞、胃痛、關節痛等壹系列癥狀,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老年人和體虛者對這種變化的適應能力和耐受力較差,更應註意防寒。
同時,初秋季節腸道傳染病和蟲媒傳染病高發,如痢疾、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瀉、登革熱等。深秋氣溫低,呼吸道傳染病容易爆發,包括流感、哮喘等。李興超說,針灸是治療秋季高發的有效手段。“最近早晚溫差大,多雨潮濕。上頸椎疼痛、關節炎患者明顯增多,主要是由於秋涼、寒邪侵襲所致。針對這種情況,針灸治療效果不錯。”
平時要養成經常開窗通風的習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呼吸道疾病。頸椎腰腿痛患者也要註意,寒氣從腳開始,平時多泡腳、暖腳可以有效預防和緩解疼痛,早晚盡量不要吹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