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養生
正如清代姚誌安在《蘇文經註》中所解釋的那樣:“疏則上下通暢,調則氣血,則寒熱自和,陰陽自調。”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由於人體氣失去了正常的運動狀態,即氣的出入受阻,升降失常。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中醫對病因病機的基本看法。朱震亨曾說:“氣血相和,百病不生。有抑郁癥,百病生。所以人體的很多疾病都是在抑郁中誕生的。”這就強調了氣血瘀在病機中的重要地位。他主張氣血濕熱痰食“六滯”學說,認為這六種因素可以單獨或共同致病,但關鍵在於氣滯。所以他治療瘀證,重在調理氣機。
事實上,氣血運行理論不僅在疾病的治療上,而且在保健方面,尤其是在疾病的預防和抗衰老抗衰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進壹步提出:“五臟若明,則人安。”所謂元稹人,就是五臟的真漆瑗,也就是朱震恒在《格致玉論》中所說的:“人借之為生者,血與氣也”。
中醫的氣血保健方法很多,比如體育鍛煉中的五禽戲、八段錦,還有呼吸與呼吸指導、針灸推拿、藥浴、足浴等多種方法。作用的主要原理無非是疏通臟腑經絡氣血,以維持機體旺盛的生命力,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
對此,清代醫家王孟英早就提出警告。針對“不知病如何治,欲補不足,狂養社稷”的情況,他大聲疾呼“壹味補之,則氣愈佩,氣愈危,氣愈輕”,強烈反對濫用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