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養生4“調”
秋冬養生在於“調”。調理好了,身體自然就健康了,皮膚自然就好了!秋天,天高氣爽,草木雕零,大地天氣晴朗;冬天萬物封閉,天氣幹燥,氣溫低,西北風又冷又幹。所以秋冬養生主要是為了適應秋冬的氣候變化;防止舊病復發,特別是呼吸道疾病的復發、發生和發展。
體質弱的人很難適應這種變化。所以秋冬養生就成了重中之重。有人說,秋冬養生在於“調”。具體怎麽“調”呢?
1、運動秋冬季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理肺氣,改善肺器官的功能,還有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機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抗力。運動方式因人而異,選擇個人能承受的運動,包括增強身體適應寒冷氣候能力的耐寒運動,如冷水浴、冷水洗手加摩擦按摩等。運動時不要穿太多衣服。妳應該感覺有點“凍”,不要出汗。全身發熱就可以不出汗了。特別是老年人的鍛煉,要量力而行。註意防寒,運動時不要穿得太少,身體熱時不要脫得太多,也不要在寒風中逗留,以免著涼。運動前做好充分準備,防止運動損傷。運動後,運動員應多吃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食物,如南方李錦記即將上市的何潤陸金,以滋陰益氣,維護和鞏固肺功能,達到清肺利喉的目的。
2、調養1,註意防寒保暖:秋季早晚氣溫變化較大,不要貪涼,夜間氣溫較低時蓋好被褥,以免著涼,白天衣服不宜過厚,以免著涼。適當少穿,適當冷凍,有利於提高身體的禦寒能力。冬季註意保暖衣物,室內保暖,防止寒氣入侵,特別註意腳部保暖;但要避免突然變暖和過度烘烤。出門註意手、腳、頭、臉的防寒保暖,防止凍傷。
2、環境舒適:室內溫濕度要適宜;室溫保持在22-28攝氏度之間,濕度在50%-60%左右。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和新鮮,室內用煤取暖時註意防止煤氣中毒。
3、充足的睡眠:秋季應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壹般8-9小時的睡眠,老年人可適當增加,如夜間睡眠不足,可堅持午睡壹小時;但睡眠不宜過多。睡覺時註意防寒保暖,避免寒風侵襲,引發感冒、呼吸道疾病等。避免蒙著頭睡著,開個小氣窗通風。
4、護膚:保持皮膚濕潤,科學洗澡;初秋濕熱並重,註意皮膚清潔防止感染,秋冬氣候幹燥氣溫低,切忌洗澡過於頻繁,開水燙擦過猛,沐浴液堿性過強,否則皮膚會更加幹燥瘙癢皸裂。洗澡後可以塗甘油、止癢霜、乳液等。保持皮膚濕潤,防止皮膚幹燥和脫皮。益生坊商城有很多保濕產品。妳可以試試。
護理從清晨開始。秋天氣候幹燥,但早晨,天氣清爽,空氣清新,是壹天中最舒適的時候。早睡早起是好習慣,有利於收斂,使肺不受秋燥損傷,保持充沛的活力。此外,根據有關專家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的調查研究,秋季此類疾病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睡眠後期。秋冬季早起可以縮短或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預防腦血栓也有壹定的意義。
3、調整飲食秋冬的天氣特點是幹燥寒冷,飲食要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1,多吃蔬菜、水果、豆類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食物,如梨、西紅柿、橙子、葡萄、大棗、蘿蔔、芝麻、蓮子、銀耳、蜂蜜、紅豆等。少吃辛辣食物,以改善臟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2、註意補充水分,每天不少於2000-3000毫升。
3.冬季應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雞蛋、豬肝、芝麻、大豆、花生等。
4.冬季,為了增加禦寒能力,其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宜多吃含糖、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但要註意秋冬季食欲增加、暴飲暴食、運動量減少、熱量消耗少而導致的肥胖,因此要多吃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同時註意不要補充太多,否則有害。
5.適當使用保健食品,可以選擇增健口服液和靈芝黃膠囊,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民以食為天”,飲食調理對身體的保健作用不容忽視。遵循季節變化規律,科學飲食,由內而外調理,這就是“食療”的效果。皮膚口幹、口瘡、咳嗽、脫發稱為“秋燥”。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以選擇服用壹些滋陰潤肺的補品或藥粥。如加入沙參、百合、銀耳、芝麻、粳米、冰糖煮粥,早晚服用,潤肺生津,滋陰清燥。多補充水分和水溶性維生素B、C,多吃水果和綠葉蔬菜;水果蔬菜不要吃太多,因為容易損傷脾胃;少用蔥、姜、蒜、韭菜、辣椒等溫熱幹燥的食物,防止幹燥抑郁。
4、精神調理秋冬季節,精神調理要心平氣和,情緒穩定,心情愉悅,心情舒暢,達到養精蓄銳的目的。由於氣候變化不定,冷暖交替,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壹定的影響。所以壹定要註意心理調節,正確把握自己,學會自拔。可以通過和朋友交流,參加戶外活動和文體活動來調節自己。
特別提醒
冬季天氣轉涼,氣管血管不同程度痙攣,供氧減少,血流緩慢,血壓升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增加,要引起重視。特別是老年人要註意保暖,防止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擔和呼吸道感染。
傳統保健方法:
中國傳統養生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全面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指出“聖人未病先治,亂病先治...丈夫的病成了藥,病了之後才治療。過了井,爭取壹個錐,還不晚!”養生觀為中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幾千年來,歷代中醫和保健學家不斷積累和總結在民間流傳的保健經驗,撰寫了大量的保健書籍,促進了我國傳統保健的發展。中國傳統養生流派眾多,各有所長。總的來說,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理氣、食補、藥餌六大流派。各派養生理論自成體系,各有所長,兼收並蓄,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養生方法。
中醫的很多養生保健理念和現代生命科學的理念類似,很多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按摩、拔罐、食療、針灸、五禽戲、太極拳、字畫、氣功(誘導氣、腹式呼吸)等等。除了針灸,任何人都可以親自操作。經常使用這些方便的方法,對保健、強身、防病有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