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解讀《黃帝內經》——壹切“德”是養生之本

解讀《黃帝內經》——壹切“德”是養生之本

壹切“德”都是養生的基礎。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刻理解“德”的內涵。

我們先來看看“得”字的本義。它的原意是:看清道路的方向,不被迷惑,壹心壹意沿著大道壹直走下去。許慎的《說文解字》把它引申到了人的思想境界因善而升華。

接下來,我們來理解壹下“德”的哲學含義,借助《道德經》可以理解。《道德經》中有44處提到“德”,其哲學含義主要有:第壹,“德”是“道”的顯現。認為“道”產生萬物,“德”是規範和維持其發展,“萬物從道尊德”,萬物都是遵循道的規律尊德的表現。所以可以說,德是道的表現。其次,“德”表達了無為的思想。《道德經》認為,壹個高德人不會宣揚自己的德行,因為他從未離開過德;道德低下善於表現道德,但實際上沒有道德。高尚的人順應自然而不強加自己的意誌,低下的人表面上順應自然卻是為了自己的意誌。第三,強調修德。《道德經》認為,只有新生的嬰兒最能體現美德。如果他能修煉到返璞歸真的境界,那麽德行就不會離開。

《黃帝內經》從養生的角度,很多地方講“德”,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第壹,強調是道的體現。比如《黃帝內經》開篇就說“古之知者...所以他們每年都可以100歲,但是那些不改變行為的人,他們的道德並不危險”。因為古代的人們知道道,所以他們可以通過遵循它的操作規則來保持健康。因此,他們可以活壹百年而不失去他們的行動。這些都是“隨道”的效果,最終體現為“節操無險”的效果。所以“德”的表現,也是充分理解和掌握道的結果。《黃帝內經》中有很多這樣的論述,比如《蘇文》。論古代天真,“中世紀,有完人,有德人。”《蘇文論湯醅》說:“自古以來,做湯醅的人,以為是為耳朵準備的,古代丈夫做了湯,就好好伺候。中世紀道德稍衰,邪靈到了,就完全服了。”這裏所說的“道德”不是道德意義上的道德,而是哲學意義上的道德。

第二,對於天來說,“德”是氣的壹種表現。自然氣候變化有幾種形式,如道德、文化、政治、秩序、災難和變化。比如氣交替大論說“東方生風,風生木,德和,政順,風起,災散……”。也就是說,“東、風、木”這類東西的“德”是和諧的,也可以理解為和諧的德是“東、風、木”的本性。然後,政治是有特點的,秩序是表面的,變化是反常的,災難是糟糕的。如果萬物都保持自己的本性——德性,那才是最平和的。人如果生活在這種平和的五臟之中,壹般是不會生病的。然而,五臟是不斷變化的。如果變化太多或太少,都是人生病的外在因素。

第三,對於人來說,“德”是人內在品質的表現。比如“魂樞。本神》說:“天在我,德也……”古人認為,德是天之氣在人身上的體現。比如眼睛就是心的開悟。人若能守德,則氣與目合。人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如果妳想讓妳的五臟處於壹種“德”的狀態(肝德:柔潤舒展,心德明亮顯著,脾德飽滿豐滿,肺德幹凈爽朗,腎德寧靜安詳),人體就會處於壹種非常健康的狀態。反之,脾氣暴躁,生氣,則有悖於肝之德,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則有悖於心之德,等等。

老子說:“常德不離,歸嬰兒”。對於養生來說,如果人能壹直保持內臟的“德性”,就會延緩衰老,如果出現亞健康現象,也有可能逆轉,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