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服裝歷史的演變

服裝歷史的演變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密相連。

西裝和旗袍被視為資產階級情調,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

中山裝、列寧裝已經成為民眾的共同選擇。

男士穿中山裝,顯得莊重而有活力。

中山裝: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帶扣的口袋,下身穿西式西褲,因孫中山倡導而得名。

中山裝是在吸收歐洲服裝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和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了壹種直翻領、帶口袋蓋的四貼口袋服裝,命名為中山裝。

此後又出現了中山裝系列,如青年裝、學生裝、軍便裝等。

再加上毛主席喜歡灰色中山裝,就把小領子改成了尖領之類的又寬又長的新式毛料連衣裙。

這些成為了當時的主流風格。

列寧的服裝:文革時期,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壹顏色是主流。

原本是壹件男裝外套,在當時的中國演變成女裝,成為壹種革命性的“時尚”。

它的外觀是西裝的領子、雙排扣、雙排扣都在中下部有壹個暗袋。

穿列寧服,留短發,是當時年輕女性的時髦打扮,看起來樸素幹練,英氣逼人。

因此,它具有鮮明的中西結合的特點,屬於中西結合的產物。

布拉奇:這是俄語(платье).)的音譯在俄語中,Blagi的意思是服裝。但是因為俄羅斯禮服的獨特性,中國直接把這種俄羅斯風格的禮服叫做Blagi。

壹方面具有“進步”的政治意義,另壹方面可以展示女性的身體。方便、輕便、活潑、經濟,從中央壹級的大演員到幼兒園的小女孩都可以穿。

工裝褲:胸前有口袋的吊帶褲款式。

新中國剛成立,大家都參加勞動。

需要耐磨耐臟的日常衣物。

工裝和軍裝的灰藍綠自然成為最實用的時尚色彩。

上世紀60年代,有人開玩笑地稱之為“集體撞衫”,但人們的衣服顏色單壹,款式相同,卻是真實存在的。

“前三年,我們趕上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國家物資短缺。每個人都勒緊褲腰帶,不得不供應壹切。當然,我們不得不靠布票來買布。”60年代初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棉花產量由1959大幅度減少到1960,棉花數量為每人21尺。

人們用布票購買衣服、棉布和日常紡織品。為了盡量節省,買衣服的標準是耐磨耐臟。灰、黑、藍成為街頭的流行色,統壹的服裝款式,不分季節、不分男女,更受歡迎。

壹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述過“所有人都穿著藍色衣服”的場景。

所有的花衣服、旗袍都成了“封、資、修”的象征。當革命把旗袍等資產階級的尾巴掰下來,剩下的只有解放服、青年服、中山裝、雙排扣襯衫。

從壹些反映這壹時期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壹群中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穿著統壹的制服。乍壹看,他們以為是陸軍士兵的隊列,都是學生打扮。

那時候他們沒有選擇服裝款式的權利,也沒有款式可以選擇。

中國的女裝其實在60年代中後期以後就進入了壹種虛無的狀態,留下了壹片空白。

雷鋒帽: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55式冬裝中的棉帽,因雷鋒而聞名中國,也成為雷鋒的標誌之壹。是指各國水兵穿的內衣,通常是白藍條紋襯衫,俗稱海軍衫,也叫海魂衫。

海魂戰袍的寓意是浩瀚的大海和蔚藍的天空,水手們穿上海魂戰袍看起來更有精神。

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們走在街上環顧四周,幾乎所有的年輕人和孩子都穿著海魂衫。

軍便裝:70年代中國最流行的服裝。

青少年喜歡穿草綠色的軍用休閑服,戴草綠色的軍帽,肩上背著草綠色的書包。

擁有壹套“軍便服”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

70年代很長壹段時間,處於“十億人十億兵”的十年“文革”時期。這壹時期,服裝的階級意識逐漸消失,被階級意識所取代。

在原有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風尚中,又增添了濃厚的革命和軍事化色彩。

所以這個時期的著裝延續了60年代後期的壹些特點。

艱苦樸素仍然是當時最主流的時尚。

為了顯示自己的勤勞和樸實,有些人甚至把買來的舊衣服泡在水裏,或者在沒有破損的衣服上打幾個補丁。

這種行為在今天看來是相當可笑的,但在文革的十年裏卻流行過壹陣子。

四口袋軍裝是解放軍廢除和恢復軍銜制度的年代的產物。

當時解放軍軍裝的壹個特殊標誌是,只有排級以上的軍官才有四個口袋,而壹般士兵的軍裝上面只有兩個口袋。在軍裝成為最時尚服裝的年代,“四個口袋”顯得尤為珍貴。

“滌綸”:也叫“真酷”,音譯自英文“dacron”或“滌綸”。

滌綸實際上是聚酯。

那時候的棉(卡其布)加滌綸,叫做“滌綸卡”,意思是“滌綸加卡其布”。

“的確良”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開始流行。

相當刮滑,尤其是印染的鮮艷色彩,對於熟悉粗布、粗布或洋布、洋衫的單身陰郁者來說,是巨大的視覺沖擊。

那時候,擁有壹件“的確良”襯衫,就算不算時尚,至少也是洋氣不可或缺的分量。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經久耐用,還能省很多錢。

假領:又叫經濟領、經濟領,穿在大衣下面,露出來的領子部分與襯衫、黑布鞋完全連在壹起:是壹個永遠與母親聯系在壹起的名詞。

那種愛心媽媽用針和線釘出來的鞋子,穿破了是黑色的,略帶灰色。鞋底以前是布底封閉,後來是塑料底。它們很難穿。1980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穿的衣服越來越多,顏色也從單壹的藍灰色變成了五彩繽紛。

喇叭褲:褲腿呈喇叭形的西方褲子。

在結構設計上,在褲子的基礎上,豎襠略短,臀圍松弛度適當減小,使臀部和中襠(靠近膝蓋處)貼合,褲口可從膝蓋以下按需加大。

根據褲口擴大的程度,分為大喇叭褲和小喇叭褲、微喇叭褲

喇叭褲的長度大多覆蓋了鞋面的長度。

喇叭褲,在今天的眼裏是很常見的,在商場裏,在路上隨處可見。

但在1978,任何人穿壹條喇叭褲走在街上,肯定會被周圍的人指指點點,成為“不雅者”紅裙。上世紀80年代,“紅裙當街流行”大受追捧,銀幕上的“紅裙”讓中國女性從單壹刻板的服裝風格中解放出來,開始追求服裝色彩和款式的變化。

壹時間,五顏六色的裙子成了街頭女性追求時尚的標誌。

牛仔褲:英文名“Jeans”是壹種由靛藍牛仔布裁剪而成的直襠褲,褲腿窄,縮水後臀部緊繃。

流行於世界100多年,80年代登陸中國。隨著打工潮,牛仔褲迅速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

當時年輕人中流傳著壹句調皮的口頭禪——“牛仔褲省錢省布!”牛仔褲因為臀部緊、腿窄,壹度被視為頹廢和叛逆的象征。

如今,牛仔褲已經成為男女老少都喜歡的休閑服飾。

西裝:又稱“西裝”、“禮服”。

西裝是壹種“外來文化”。在中國,人們常把壹件有翻領和翻領、有三個口袋、長度在臀線以下的上衣稱為“西裝”,這顯然是中國人對來自西方的衣服的稱呼。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裝壹直是主流服裝。

改革開放後,隨著思想的解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以西裝為代表的西方服裝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再次湧入中國。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被任何階級穿過,而忽略了它不明確的象征和意義。想要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帶著壹種挑戰的心理,主動接受了這種陌生卻新鮮的服飾文化。

於是,壹股“西裝熱”席卷神州大地,中國人對西裝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裝打領帶逐漸成為壹種時尚。

幸子襯衫:1982年,日劇《血疑》在中國大陸播出。幸子,由山口百惠飾演,有著壹張美麗的臉,撅著嘴,看起來像春天山谷中的百合花壹樣美麗。讓中國女性眼前壹亮的是幸子的上衣,壹個愛屋及烏的時髦女青年,稱之為“幸子衫”。

據當時某報報道,電視劇《血疑》上映期間,某針織廠為迎合部分年輕人的嬉鬧心理,積極組織生產大量“幸子衫”,結果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售壹空。

於是壹時間,“幸子衫”、“幸子頭”、“廣府衫”、“大島毛寶”等遍布大街小巷,不僅讓個體戶賺得盆滿缽滿,也讓中國人第壹次明白了“名人效應”。

蛙鏡:其實就是太陽鏡的壹種,因為造型誇張,被戲稱為蛙鏡。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的生活在復興的社會中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

《蛙鏡》這樣的裝扮,撼動了中國人口十年來的整齊劃壹、千篇壹律,成為年輕人流行文化中的第壹次冒險,“引領時代新潮流”。

1984期間,當中國女排姑娘們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運動服在北京開始流行。

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人士的首選。

人們幾乎隨時隨地都穿著運動服,甚至成為學生的校服,工人的工廠制服。

於是,人們也渴望運動休閑,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壹時間出現了穿運動服的時尚。

寬松、舒適、健康的時尚讓運動服裝不再是賽場上的專利,而是壹種養生、陶冶情操、調節生活的服裝,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20世紀90年代,人們的生活正在向小康社會過渡,他們的思想更加開放。

許多國際時尚品牌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

從65438到0990,卡地亞第壹次以“先鋒”的身份進入中國市場。

1992年,路易威登進入中國。那時候,如果妳不知道“LV”這個名字,那只能說明妳落伍了。

隨後,博柏利、香奈兒、古馳、艾默斯、喬治·阿瑪尼、範思哲相繼問世,成為中國人追求時尚潮流的風向標。

人民的服裝改變了過去“從眾”和“趨同”的心理,變得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

吊帶衫、迷妳裙、厚底鞋、透明連衣裙、露肩連衣裙、露臍連衣裙、乞丐裝...人們的衣著日益多樣化,高雅生動,表現出開放的精神和心態。

壹位訪問中國的波蘭記者寫道:“幾年或更久以前,北京是壹個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稱它為‘世界的鄉村’。人們的衣服單調而統壹...現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穿著時尚歐式連衣裙的女孩,有種特別的美感,讓人應接不暇。”健身褲:又稱蹬踏褲,流行於八九十年代的壹種服裝。由於地域不同,蹬褲和蹬褲的別稱很多。

壹般以黑色為主色調,用蠶絲材料和適當的人造纖維混紡而成。彈性很大,類似舞蹈褲,上寬下窄。褲子底部系壹根帶子或者直接設計成圓環,這樣踩上去會有壹種拉伸感,襯托出修長的雙腿,體現出壹種線條美。

腳蹬褲讓當時的女人* * *發燒,女人都有腿有褲子。後來,在集貿市場賣菜的阿姨、大嫂、小姑娘也“踩了他們的腳和褲子”。

蛋糕鞋:是壹種新型的高跟鞋,在全世界都很流行。

90年代的中國,厚底鞋風靡壹時,時尚女性都有“腳”。

毫無疑問,它最吸引女性的地方就是它的厚度。

松糕鞋的鞋底高度從5-10 cm不等,有的甚至高達十幾厘米。

想象壹個身高1.6米的女生,穿10厘米高的鞋子,視覺效果突然變長了很多。難怪厚底鞋在日本被稱為短樂。

愛美的小姐姐們穿上鞋底厚如發糕的鞋子,感覺還挺好的。

然而,英國和日本的研究機構最近的壹項調查發現,穿這種鞋的女性容易受傷:蘿蔔褲高腰、寬松、收腳、有蘿蔔壹樣的褲子。

從80年代末開始,“小虎隊”席卷而來,三個帥氣的少年穿著蘿蔔褲和白襯衫,邁著輕快的步伐翩翩起舞。

很快,校園裏的男生都穿上了蘿蔔褲,雙手插在口袋裏。如果用白蘿蔔褲搭配白大褂,會更有“白馬王子”的感覺。

蝙蝠衫: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流行的壹種服裝。

當時,壹部名為《霹靂舞》的美國音樂劇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偶像”。片中演員身穿蝙蝠衫,反復模擬外星人擦玻璃或行走的場景,成為當時年輕人追捧的偶像。

袖子出奇的誇張,與衣服側邊連在壹起,張開雙臂,形似蝙蝠的蝙蝠衫。壹時間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性時尚服飾,並引發了後來壹系列笨重衣服的流行。

迷妳裙:也叫迷妳裙,是長度僅在膝蓋以上的裙子(壹般20厘米以上)。

迷妳裙1995,正是在這壹年,喜愛日本漫畫的年輕壹代開始喜歡充分展示上身線條的緊身t恤,也開始將裙子縮短,迷妳型逐漸有了苗頭。

t恤:t恤,但是壹件特別的t恤!壹般來說是指在服裝上帶有特定含義的文字或圖案的短袖圓領襯衫的設計。

從1992到1993,印有“不健康的話”的t恤在國內開始流行:“掙錢很累,沒錢很難”,“累不累”,“別煩我,我很煩”等等。

21世紀:個性就是時尚,最時髦的詞是:中式旗袍,復古連衣裙,環保,中性,.......

請收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