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的歷史發展
中醫婦科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是逐步形成、發展和豐富起來的。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史分為十個階段:
夏商周時期的中醫
(公元前265438年+公元前097 ~ 770年)中國古代的先民在工作和生活中積累了藥物和醫療技術。到了夏商周時期,就有了關於難產、種子、胎教的理論記載。比如《史記·楚世家》中就有“割胸生約”的難產記載。《山海經·Xi·山景》中有服用“古戎”避孕的記載。《兇女傳》中有胎教的記載。
(公元前770 ~公元前221)這壹時期的名醫扁鵲,因為專攻婦產科,被稱為“把醫生拿下的醫生”(婦科醫生)。《內經》中也有婦科的理論記載,為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左傳》中有“莊公出世”的難產記錄。還有“男女同姓,生而不異”的記載,明確指出近親結婚有害後代。這個觀點比英國達爾文的1858早了2500多年,對今天的優生學研究也是有意義的。
(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 ~ 220年)秦朝就有婦科醫籍的記載。據《史記·臧宮列傳》記載,太倉公有誌於創制“診斷書”,其中“韓女趕不上寒月”和“懷而不哺乳”的病歷是最早的婦產科病歷。
到了漢代,婦產科學有了進壹步的發展,醫療體系中出現了“女醫生”。首次記載了藥物流產、聯體胎兒和手術取出死胎,出現了壹批婦產科專著。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生書》,是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書中對孕期月子保健提出了壹些見解,反映了當時對懷孕和胎兒健康的認識。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寫了三篇關於女性的文章,論述了妊娠嘔吐、妊娠腹痛、產後發熱、熱入血室、帶下、閉經、癔病等癥的證治,提出了陰道沖洗、服藥等外治法。當時的許多經驗和藥方至今仍然有效。與張仲景同時代的內科醫生華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外科醫生。他不僅成功進行了剖腹手術,還成功進行了取出死胎的手術。後漢《華佗傳》說:壹倫曰:‘死胎無聊,不能自生。’如果妳讓人去探索(把它帶到很遠的地方),妳會得到壹個死胎,它的人形是可以辨認的,但它的顏色是黑色的。亞倫的特技都是這種。“可見那時,婦產科學已經發展到相當的水平。
這壹時期(公元220年~公元618年)主要是脈學和病因學證候學的成就,促進了婦產科學的發展。晉代王叔和所著《脈經》按照“難經”的原則總結了公元3世紀以前的脈學知識,使脈診理論和方法系統化、規範化。
其中,在婦產科學中,他提出了“待於經絡”和“避年”的理論,指出“尺無止境,胎脈真”和脈象區分男女,並描述了分娩時的“離經”,即“孕離經,其脈浮,腹痛置引於後,才有今日之命”。
隋代中醫
(公元610年),晁的《病證分期論》是當時中醫病理學的壹部巨著,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兒科、五官五個分支。
書中有八卷婦科病。前四冊討論婦科病,包括月經病、白帶病、陰道病、乳腺病,後四冊討論產科病。按照妊娠、分娩、難產、產後的分類,逐項論述病因病機、臨床發現,內容相當豐富。
(公元618 ~公元907年)唐朝沿襲隋制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醫學體系,設立了“大醫部”,是唐代最高的醫學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專門培養醫學人才。醫學發展的特點是逐漸走向專業化。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卷首就列舉了婦女的胎兒生產情況。廣泛論述了求子、懷孕、難產、早產、月經、帶下、雜病等問題,也精辟論述了臨產、產後護理等內容。王韜的《臺外秘聞》也記載了壹些墮胎、流產的方法,並對節育問題有所關註。
此時,婦產科學發展的壹個重要特征就是出現了中國現存的理論較為完備的產科專著,即殷偕所著的《產寶》。
(960 ~ 1279)宋代婦產科學已經發展成為壹門獨立的專業。產科是《國家醫學教育條例》設置的九個科目之壹。如《元豐碑堆》載:“太乙局九科三百人...10在產科……”這壹時期,出現了壹些重要的婦產科學專著。如楊子健的《十產》、陳的《婦方大全》、朱的《婦產科指南》、李的《產論》、郭繼忠的《婦方》等。本期婦產科成就最大的是陳和他的著作《婦科病全方》。該書系統論述了婦產科常見疾病,尤其是難產的治療。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著,是當時的傑出之作。流行了300多年,對後世醫家影響很大。
(AD 1115 ~ AD 1234;1271 ~ 1368)金元時期是醫學院爭鳴的時期,醫學院開始興起。劉、張、李、朱等從不同角度對婦產科學作出了貢獻。元代醫學有13個科室,產科有1個科室。
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發展,拓寬了婦科病的診療思路。如劉所著《病機氣宜救君命》壹書中說:“婦孺、幼天皆少陰;天歸好的話,要從厥陰說起。天道已逝,但屬太陰經。”闡述了女性生理的規律性,成為女生中年以補腎為主,中年以調肝為主,更年期以調脾為主的理論依據。
張《儒教》壹書認為“養生以食補為主,治療以攻毒為主”,用發汗、嘔吐、下法三法驅病。這種觀點也常用於婦科。書中還記錄了壹個成功勾搭死胎的案例。卷七內傷狀曰:“又有婦人臨產...她的孩子死在她的腹中...所以她需要拿著秤鉤,繼續用結實的繩子勾住她的死胎……”它開創了傳統中醫產科器械助產術。李果認為“脾胃內傷,百病始發”,治療重在健脾升陽祛濕法,在婦科也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的著作《藍室秘藏》中說:“女子血崩,因腎水陰虛,不能守火,故血崩。”對當今月經疾病(主要是“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治療具有指導意義。朱震亨“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理論,在治療中重視陰精的保存,對婦科產前病和產後病提出的壹些治療原則有壹定的參考價值。朱震亨在《格致玉論》的受孕論中說:“陰陽交媾,孕為凝。隱蔽的地方叫子宮,紮在下面,上面有兩個分叉,壹個向左,壹個向右。”第壹次清楚地描述了子宮的形狀。
(公元1368 ~公元1644)明代的醫療制度和醫學教育設置了13科,根據明代關白的記載,有女子科。這壹時期,出現了許多婦科專著。有《薛集醫案》、《婦科小結》、《校婦方》等。萬全的《博史註》、《女秘》、王肯堂的《辨證論治婦科規範》。
吳的《救陰大綱》。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奇經八脈考證》、《令狐脈學》;趙手抄本。張介賓的《凈月全書》等。這些關於婦產科學的專著和相關論述,對婦科病有精辟的論述,極大地豐富了婦產科學的內容。其中,《萬氏婦科》、《廣四要》、《婦科辨證論治規範》和《全書婦規》堪稱當時婦產科學的佳作。
(公元1636 ~公元1949)婦產科學在清代統稱為婦科或婦科。清代婦產科學著作甚多,廣為流傳。如傅山的《傅青主婦科學》、蕭庚的《婦科學經綸》、季齋居士的《盛達》、等人的《婦科學二十卷》、吳倩的《醫案金鑒》、陳念祖的《婦科學要》。、敖的《婦科學三尺》、吳道元的《婦科學要》、陳的《婦科學秘笈全集》、顏承齋的《胎生心法》、王樸齋的《產科心法》、單養賢的《胎生大全》、張的《妊娠集》、的《蓋錯》、唐。
民國時期有比較大的婦科著作,有張錫純的《醫道西漸》,張的《沈氏婦科集註》。
近年來,清代婦產科學專著已有數十部,其中《傅青主婦科學》、《盛達篇》、《宗彜金鑒婦科學心法》、《沈氏婦科學要》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較大影響。
建國後婦科的發展中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元1949年),中醫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中醫婦科得到了進壹步的整理和完善。1956後,各省市相繼成立中醫學院,連續編寫了五版中醫婦科學統壹教材,出版了《中國醫學婦科學大百科》和《中醫婦科學教學參考叢書》。各地還編著了壹批婦科內科學教材和專著。開展了博士、碩士不同層次的醫學教育,培養了大批中醫婦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