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之道 - 女博士孕期猝死醫院!究竟什麽是“主動脈夾層”?

女博士孕期猝死醫院!究竟什麽是“主動脈夾層”?

懷孕分娩,在很多人眼中是壹件自然平常的事情,然而最近壹則“女博士孕期猝死醫院”的新聞,讓不少人倒吸壹口冷氣:原來孕期還有壹種致命殺手叫“主動脈夾層破裂”,十分罕見,壹旦攤上,往往就是壹屍兩命。

究竟什麽是“主動脈夾層”?如此兇險的疾病能不能避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產四科博士生導師陳丹青教授、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婦產科主任趙劍虹、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崔勇,聯合為我們解讀。

網絡圖

34歲孕婦妊娠26周猝死

醫院:主動脈夾層破裂

據報道,猝死的孕婦姓楊,34歲,患高血壓十多年,因高血壓合並子癇前期,於2015年12月28日孕26周多時,被北京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收治入院。院方說,住院後經系列檢查和專家會診,楊女士病情相對平穩,但1月11日,她出現胸痛,繼而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經多科室聯合搶救無效死亡。院方初步判斷,導致楊女士猝死的原因為主動脈夾層破裂。隨後的屍體解剖也證實了院方的判斷。

這場悲劇引起了壹系列連鎖反應,三份官方聲明的出現,讓事件迅速在網上發酵。

先是死者單位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發函,請求醫院對該所青年科技骨幹楊某之死“做出公正、透明、翔實的調查,給出壹份真實、完整的結論”。緊接著,北醫三院回應事件經過,指出死者家屬聚集在病房打砸辱罵,追打醫務人員,嚴重擾亂醫院正常秩序,對其他孕產婦的安全造成威脅。目前此事引發的醫患沖突已經平息,接下來雙方“準備走法律程序”。之後,中國醫師協會發布聲明支持院方,質疑中科院理化所發函的正當性、內部公函為何會先在網絡上流傳,但相信法律會給糾紛雙方壹個交代。

據調查,楊女士五年前曾經在北醫三院經試管嬰兒技術懷孕,但妊娠中因妊高癥引發重癥子癇,早產壹名女嬰。女嬰在醫院餵養過程中出現窒息意外,搶救過來後覓食反應消失,院方建議不再救治。

楊女士的家屬說,楊壹直想要個孩子,這次懷孕時血壓控制得不錯,在12月28日入院之前,並沒有醫生要求她終止妊娠。家屬質疑院方的治療方案並認為醫院失職,未對楊做主動脈夾層相關檢查。

主動脈夾層很兇險

幾乎無人能死裏逃生

主動脈夾層,是指主動脈腔內血液從主動脈內膜撕裂處進入主動脈中膜,並使中膜分離,沿主動脈長軸方向擴展形成主動脈壁的二層分離狀態,又稱主動脈壁間動脈瘤或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打個形象點的比喻,想象壹條連接水泵的管道內壁破了個口子,水不全從管道裏走了,有部分從破口跑到管道的夾層去了,導致夾層的撕裂越來越長。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主動脈血管由3層組成,且3層是緊密貼合的,血液壹旦通過內膜破口進入主動脈壁中,就會形成夾層血腫。當有壹天,缺口承受不了大量的血液沖擊,就會‘決堤’。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壹根動脈,壹旦破裂,大量的血液就會突然湧向心臟,‘淹沒’心臟,壓停心臟,這在醫學上叫作‘心包填塞’。心臟壹旦驟停,機體無法泵血,若搶救不及時,往往就意味著死亡。”省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崔勇解釋。

“臨床上,主動脈夾層又被稱為‘旋風殺手’,顧名思義是壹種非常兇險的疾病,患者在48小時內的死亡率高達50%,而且每過壹小時,死亡風險就會增加1%。壹旦發生破裂,患者可在幾分鐘內猝死,能夠死裏逃生的算是極度幸運的。”崔勇說,目前他還沒有接診過妊娠期合並主動脈夾層的患者。在他的印象中,只有壹例幸免於難的孕婦。

浙醫婦院陳丹青教授說,主動脈夾層,對普通人來說就是壹種很兇險的疾病,壹旦發生在特殊人群孕婦身上,危險程度更是直線上升。不過,這個疾病本身就比較少見,孕婦得的概率更加小,在她從醫的30多年時間裏,還沒接診過這樣的病例,只聽其他醫生說起過。

產檢無法檢出主動脈夾層

撕裂樣胸痛易與妊娠反應混淆

網絡圖主動脈夾層的病因很復雜,常見的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外傷、炎癥等,其中,以高血壓最為多見,約80%-90%的主動脈夾層患者伴有高血壓病史,且大都在10年以上。崔醫生說,這是由於高血壓使主動脈長期處於應激狀態,久而久之,會促使它發生退行性改變,血管的彈性變差,內膜容易破裂,從而使血液從破口進入,積聚形成血腫。

主動脈夾層還易發生於妊娠期,原因尚不明確,壹個可能的推斷是,妊娠時的女性內分泌發生變化,使主動脈的結構發生改變而易於裂開。

“撕裂樣胸痛是主動脈夾層最為常見的癥狀。不過,女性在懷孕後,腹腔負擔大、負壓高,常有胸背部疼痛的癥狀,所以很多孕產婦會忽視主動脈夾層引起的撕裂樣胸痛,誤以為是正常妊娠反應,以至於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崔醫生說,“另外,主動脈夾層需要通過血管造影、核磁***振等檢查手段才能發現,普通的產檢是發現不了的。”

 

常見妊高癥子癇前期

加速造成主動脈夾層

網絡圖看過英劇《唐頓莊園》的讀者可能對“子癇”這個醫學名詞並不陌生,劇中唐頓家的三小姐產下壹女後,就是因為子癇發作,來不及搶救便壹命嗚呼。

這壹劇情發生在上世紀初,當時的醫療狀況遠不及現在,但即便在今天,子癇仍是是產科四大死亡原因之壹。這次楊女士孕期猝死,也與子癇脫不了幹系。

子癇可發生在妊娠晚期、分娩期或產後24小時內,癥狀是眩暈頭痛,不省人事,兩目上視,牙關緊閉,手足抽搐,全身強直,清醒後繼續復發,甚至昏迷不醒。

“女性在妊娠20周以後出現高血壓、蛋白尿等癥狀,稱為子癇前期,這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常見癥狀之壹,是妊娠期特發疾病,可影響機體各個器官,發病率約占全部妊娠的3.9%。”陳丹青說。

她說,導致子癇前期的病因有很多,比如血管痙攣、內皮細胞受損等。長期患高血壓容易導致全身小血管痙攣,血管內皮受損,血管情況較差,易出現子癇。而女性懷孕後,其血液動力學會發生改變,機體對血容量需求相應增加,心臟負擔隨之加重,血流對主動脈壁的沖擊也會增加,漸漸地,血管內壁受損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當機體難以適應這種改變,妊娠各種並發癥就隨之而來。

市紅會醫院婦產科主任趙劍虹說,據統計,本身患有高血壓的孕婦,妊娠期發生子癇前期的風險是普通孕婦的4-5倍。子癇前期,不僅危及母嬰安全,對產科醫生來說,也是壹件棘手事情。孕婦會因此出現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等問題,胎兒會因胎盤血供受影響,出現生長受限,甚至宮內窘迫等情況,醫生需要全面評估孕婦狀況,迅速決定是否要建議終止妊娠。

潛在致病因素:高血壓、高齡

高危人群孕前要做好評估

網絡圖

分析楊女士的情況後,接受采訪的專家壹致認為,高血壓、高齡是妊娠期主動脈夾層的兩大潛在危險因素。

“醫學上,將35歲以上孕產婦稱為高齡產婦。雖然,楊女士還不到35歲,但也已經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趙劍虹說,“壹般來說,女性最佳懷孕年齡為23歲-28歲,最好不要超過30歲。壹旦超過30歲,不僅生育力下降,相應的並發癥,如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妊娠期糖尿病,胎兒宮內窘迫,流產、早產等風險都會大大增加。這與女性孕期激素水平的改變,身體負擔加重密切相關。”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門診中,高齡、高危產婦越來越多。陳丹青教授提醒,孕前做好評估,孕期加強產檢很重要,以下幾類人群尤其要註意:

1.年齡超過35歲的女性。

2.有過不良懷孕分娩史,特別是很早期就發生過妊娠期合並癥的女性。

3.本身有合並基礎疾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此類女性孕前先咨詢專科醫生,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懷孕。

4.近期做過手術的女性。

“對每個家庭來說,懷孕分娩是壹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孕婦也是要承擔風險的,要規避這個風險,就要做好孕前檢查,很多疾病是隱匿的,早期可以完全沒有癥狀,等到出現癥狀了,往往已經來不及了。”趙劍虹主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