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的生平貢獻
字國輔,又字英發。徽州歙縣(今屬績溪縣)汪村人。汪華是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領、唐代大臣。汪華幼年時父母雙亡,寄養在歙縣舅舅家中長大,並應募成為護郡兵丁。十四歲拜南山(歙縣南鄉的覆船山·主峰擱船尖)的羅玄高僧為師,苦練刀槍弓箭,武藝超群,又被羅玄秘密授予玄學《奇門遁甲》(覆船山地域又稱6甲48黨,曾經是伏羲女媧的道場之壹,歷史上有幾代高僧按照奇門設計了整個地區為壹個九宮八卦陣),精通了安邦定國、排兵布陣等帝王之術,後應郡府招募加入義軍。因平婺源、拓箬嶺至宣州太平縣山道有功,深得將士愛戴。由於智勇過人,汪華漸漸在郡兵中顯露頭角,成為郡兵的精神領袖。
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當時群雄割據,生靈塗炭,汪華審時度勢後策劃了壹場兵變,推翻了歙州舊政官員,占領了歙州,自任代理刺史。初戰勝利後,汪華高舉義旗,相繼攻占宣、杭、睦、婺、饒六州,擁兵十萬,自稱“吳王”。其時正是國家動蕩,割據紛戰不斷,民不聊生之時。而汪華所治之地,十年不見兵戈,百姓得以安生,壹派平和景象。汪華得割據之實,為政寬宏,政清人和,且盡力調和土著與移民之間的矛盾,百姓安居樂業,史稱“鎮靜地方,保境安民”。頒布壹系列使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六州百姓得以在亂世安居樂業。公元621年,汪華有感於唐朝的強盛和德政,於是順應民意,於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歸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戰亂之苦。唐王李淵詔嘉其識時務、順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總管六州諸軍事兼歙州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貞觀二年奉詔晉京,授為左衛白渠府,統軍事掌禁兵,拱衛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太宗征遼,汪華留京,任為“九宮留守”,輔佐朝政。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病逝於長安,唐太宗賜其謚號”忠烈“,故又被稱為”忠烈王“。652年,靈柩運回家鄉,葬於歙州歙縣(今黃山歙縣)東山營的雲嵐山。 汪華的最大功績,在於保境安民,促進了山越與中原漢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與南遷的中原衣冠貴族,互為提防,或糾紛不斷,或械鬥不息。有的為疆界領地,有的為習俗禮儀教化,文化溝通難以超越。汪氏雖為最早南遷望族,但汪華起義以“捍境保民”為口號,深得人心。在與外來兵燹戰亂抗爭中,域內矛盾迅速化解,客觀上促進了兩種文化的大融洽。後來汪華歸唐之舉,又使得徽民得以休養生息,文化教育也隨之得到發展。徽州民風,在汪華的推動下得到了空前的凈化和統壹,為宋元之後的朱子理學風行,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當地山民或“細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禮儀趨於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在休寧的萬安古鎮上曾造有壹座“吳王宮”,宮中有壹對聯,評述了汪華的功勛業績,聯曰:“亂世據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績重千古;治平朝帝闕,忠君愛國,赫赫英名滿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