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苗簡介
xiǎo mài miáo
2 《中醫大辭典》·小麥苗小麥苗為中藥名,出自《本草拾遺》[1]。
2.1 來源禾本科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的嫩莖葉[1]。
2.2 性味辛,寒[1]
2.3 功能主治主治黃疸[1]。
2.4 來源及產地
內服:搗爛絞取汁,每服30~40ml,壹日3~4次[1]。
2.5 化學成分麥桿中含多糖類,主要由戊糖、己糖組成[1]。
2.6 藥理作用麥桿水浸劑有驅蛔作用;所含半纖維素及多糖類對小鼠有抗肉瘤180的作用[1]。
3 《*辭典》·小麥苗 3.1 出處《本草拾遺》
3.2 拼音名Xiǎo Mài Miáo
3.3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嫩莖葉。
3.4 原形態壹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稈直立,通常具6~9節。葉鞘光滑,常較節間為短;葉舌膜質,短小;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15~40厘米,寬8~1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方圓形。穗狀花序直立,長3~10厘米;小穗兩側扁平,長約12毫米,在穗軸上平行排列或近於平行,每小穗具3~9花,僅下部的花結實。小穗節間約1毫米;穎短,革質,第1穎較第2穎為寬,兩者背面均具有銳利的脊,有時延伸成芒,具6~9縱脈,外稃膜質,微裂成3齒狀,中央的齒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脈,內稃與外稃等長或略短,脊上具鱗毛狀的窄翼,翼緣被細毛;雄蕊3枚,花藥長1.5~2毫米,丁字著生,花絲細長,子房卵形。穎果矩圓形或近卵形,長約6毫米,淺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3.5 化學成份麥稈中含壹種抗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的多糖類(含量3.4克/3.4公斤),這種多糖類主要由戊糖和己糖組成。
3.6 小麥苗的藥理作用麥稈水浸劑有驅蛔作用,其有效成分尚未提出,能溶於水、醇,不溶於有機溶媒。對蚯蚓肌肉標本,低濃度興奮,高濃度麻痹。對人蛔蟲切片、兔腸的張力及收縮振幅均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蛙心,對家兔血壓、呼吸均無影響。給動物較長期口服或註射,無毒性癥狀。體外驅蟲作用較其他藥物為差,臨床上排蟲率69~78%,完全驅蟲率0~16%,蟲卵減少率60~66.8%。驅蟲物質主要含在麥稈的節部。以殺蚯蚓而論,蕎麥稈效力大於大麥扡及小麥稈。此驅蟲物質耐熱,但煎煮過久,效力減退。還曾報告麥稈中之半纖維素有高度的抗癌作用(小鼠)。此作用非壹投的細胞毒作用,麥稈中可提得多糖類,有抗肉瘸180之作用。
3.7 性味①《本草拾遺》:"辛,寒,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涼。"
3.8 歸經《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氣分。"
3.9 功能主治除煩熱,療黃疸,解酒毒。
①《本草拾遺》:"主酒疸目黃,消酒毒暴熱。"
②《日華子本草》:"除煩悶,解時疾狂熱,退胸膈熱,並利小腸。"
③《綱目》:"小麥稈燒灰,入去疣痣蝕惡肉膏中用。"
3.10 附方治黃疸: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千金方》)
3.11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