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身高的因素有哪些?
(二)種族差別 非洲的盧旺達和布隆迪兩個國家,都有生活在同壹地區的兩個部族;巴特瓦人和巴圖齊人。前者平均身高僅有1.3米,而後者卻高達2米。南美哥倫比亞北部大森林中的“尤卡”人,身高都在壹米以下。
(三)父母身高 捷克學者將子女與父母之間身高的關系,總結為下列兩個公式:
兒子身高=(父身高+母身高)x1.082
女兒身高=父身高x0.923+母身高2
(四)營養水平 緬甸塔隆山區的居民,其祖先是在公元5世紀以前從平原地區遷到那裏去的。由於山區生活艱苦,缺少營養,現在身高只有壹米左右。瑞典人在過去壹百多年中身高平均增加了九厘米。這都與營養水平有關系。
(五)激素分泌 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和性激素的分泌是否正常,都能影響人的高矮。過去在血吸蟲病流行地區,有很多身高低於壹米三的侏儒癥患者,是由於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不足引起的,故稱垂體性侏儒。此癥可用生長激素、雄激素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療。美國每年要從幾十個屍體的腦垂體中提取生長激素供治療用。
(六)體育鍛煉 同年齡、同性別的青少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不參加鍛煉的身材要高四至十厘米。體育鍛煉有利於骨骼增長;加快血液循環使骨骼得到更充足的營養;運動產生的機械力對骨骼中鈣的沈積有良好作用。
(七)微量元素 鈣、磷、鋅等不足,都會影響身體發育。人骨中含的鈣,占全身總鈣量的99%。缺乏鈣和磷,骨骼就不能正常生長,骨質也不堅固,易發生“雞胸”和“羅圈腿”畸形。缺鋅的兒童食欲不振,身高和體重都不及其他同年齡的正常兒童。補充鋅(如口服硫酸鋅)後會有明顯改善。
(八)性成熟期 不論男女,性成熟期較晚的,身材壹般較高;性成熟期早的,由較早停止生長,身材較矮。有人調查發現,女性初潮年齡11歲者,平均身高為1.54;初潮年齡18歲者,平均身高為1.59。
(九)生活習慣 日本人從1892年到1926年間,平均身高增加了3.23厘米,這主要是由於改變了生活習慣,從席地盤膝而坐,改為坐椅子。
(十)陽光照射 佝僂病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所致。維生素D是在皮膚內制造的,制造過程離不開陽光的照射。英國革命時期從工廠噴出的黑煙遮蔽了斜射的北方陽光,曾使工人區孩子中佝僂病發病率明顯增加。常曬太陽,使體內有足夠的維生素D,這對於胃腸道對鈣、磷的吸收和應用,保證骨骼的正常生長,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