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青少年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青少年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這個問題發生率明顯呈現隨年齡增長而遞增的特點,青春期是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時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許多變化,那麽青少年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青少年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1壹是學習方面的問題。
這是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表現為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表現為求知欲下降,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部分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二是人際關系問題。
主要在於學生未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表現為與教師的關系緊張,相互不理解、不信任;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學生孤僻、專橫性格;同學間在尋求被接納的歸屬感、理解和信任方面常常得不到滿足,容易產生孤獨感,出現早戀。
三是青春期閉鎖心理。
主要表現是趨於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並存於同壹個體。
四是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較弱。
情緒波動較大,表現為“說不得”“碰不得”,與他人相處困難。
解決方法:
壹、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由於青少年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叛逆及依賴的沖突;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們的焦慮情緒較重。並且由於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脆弱,生活閱歷的膚淺,抗挫能力較低,因而更易產生心理障礙。
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的反應,進而影響心理的健康發展,以致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精神疾病。所以青少年時期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非常時期,全社會都應當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家長及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者,與教師壹道結成施教的主幹力量。能否培養出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全面和諧的人才,家長及教師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他們的壹舉壹動都有很大的感染力。
因此家長和教師應當全面深入地學習健康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及咨詢心理學等相關學科,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理論梳理好自己的情緒情感,調適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指導、解決青少年存在的各種錯綜復雜的心理現象,成為壹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
三、中小學應有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實行心理幹預
1、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幫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學知識,掌握壹定的'自我心理調節技術。
2、寓心理健康教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滲透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心理咨詢信箱、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等,進行個別與團體咨詢、電話咨詢、信件咨詢、專欄咨詢,采用科學、專業的方法對癥下藥,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矯治。4、兼顧對家長及社會其他人員進行心理健康宣傳,營造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1、協調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不理解、不信任會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教師的認知偏差會帶給學生心理上的壓抑,出現攻擊行為。青少年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榜樣之壹,是公正的代表,遭遇問題時,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理解、關心與愛。
如果教師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更易叛逆。教師對學生缺乏尊重,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會使學生的心理遭受嚴重的創傷。
2、協調親子關系。親子關系即家庭中以自然的血緣和人倫為主的關系,如父母與子女、弟兄姊妹。民主的、寬松的家庭給青少年壹個溫馨的港灣,專制的、嚴苛的家庭會造成家庭成員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易養成孩子孤僻、專橫的性格。
因此,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維護必須以家庭為起始點,以全體家庭成員的優良品質及和睦的關系為依托,同心協力為每壹個生命營造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
3、協調同學、朋友間的關系。青少年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被同學、朋友接納,渴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若同學、朋友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就會呈現孤獨、苦悶、郁郁寡歡的情緒狀態。
學校和家庭應通過各種形式,倡導青少年廣泛接觸社會、結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關心的人際關系,在交往中取得進步,克服緊張、恐懼、自卑、孤獨、偏見、敵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五、發現問題應及時尋求幫助
如果發現青少年有明顯的適應不良、學習不專心或學習成績下降、古怪異常行為、焦慮抑郁情緒等,就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青少年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2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 與別人相似
人與人之間都彼此相似。當聽到月亮時,聯想到太陽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應。但聯想到死亡,就讓人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出現多了,就應註意他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如果壹個人的想法、言語舉止、嗜好、服飾等,與別人相差太大,則他的心理可能不夠健康。
2 與年齡相符
人的行為是隨著身心的發育而變化的。各種年齡的人,在想法、興趣、行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應是精力充沛,活躍好動。而少年老成的學生,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不大健康的。
3 善於與人相處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是社會的壹個成員。壹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在青春期,社交範圍擴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長補短,培養互助合作精神,豐富群體生活經驗,鍛煉適應他人的能力。
4 樂觀進取
情緒愉快表示心理健康。樂觀的人,對任何事物都積極進取,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不畏懼,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適應,而不會長期沈陷於憂愁苦悶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緒經常憂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緒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5 適度的反應
每個人對事物的反應速度與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別不會太大。如反應偏於極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學生因考試失敗而壹時不悅,是正常的現象;但若他為此而幾天不吃飯,甚至有輕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當然,對考試失敗無動於衷的學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6 面對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對現實。遇到困難,他們總是勇於承認現實,找出問題所在,設法解決。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於不能適應環境,往往采取逃避現實的方法。這些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能達到自我欺騙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病態。
7 思維合乎邏輯
心理健康的人無論做什麽事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專心致誌,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頭無尾。他們的思維合乎邏輯,說話條理分明,而不是東拉西扯,隨說隨忘。
青少年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3導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原因?
1、主客觀矛盾是導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主觀指青少年的自我需求,客觀是指滿足其需求的現實條件。壹旦主觀與客觀發生矛盾,客觀不能滿足主觀的要求,就會產生挫折感。主客觀矛盾的表現主要有:青少年物質生活需要與社會、學校、家庭的有限物質條件之間的矛盾;學業成功、工作出色的願望與同學、同等競爭的矛盾;自我表現的需要與機遇不平等的矛盾;強烈的獨立、自主的需要與紀律約束的矛盾;社交的需要與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之間的矛盾等。
2、個性不完善也是導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雖然朝氣蓬勃,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勇於探索,富於創造性,但從社會成熟性來看,個性還不夠完善。如情緒不穩定,認識片面,自尊心與好勝心強,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觀不明晰,缺乏紮實的實踐基礎,耐力不強等。青少年這種不完善的個性成了挫折心理的壹張溫床。既然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逆境無時不有,那麽對挫折心理進行調適就極為必要了。在挫折面前,我們需要的是進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同時也更需要理智。
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分析,從客觀、主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
2、要善於正確認識前進的目標,並在前進中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青少年要註意發揮自己的優勢,並確立適合於自己的奮鬥目標,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如果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目標不切實際,前進受阻,則須及時調整目標,以便繼續前進。
3、應善於化壓力為動力。其實,適當的刺激和壓力能夠有效地調動機體的積極因素。“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逆境中做出的。
4、要有壹個辯證的挫折觀,經常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挫折和教訓使我們變得聰明和成熟,正是失敗本身才最終造就了成功。我們要悅納自己和他人他事,要能容忍挫折,學會自我寬慰,心懷坦蕩、情緒樂觀、發奮發圖強,滿懷信心去爭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