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 論持久戰 的思想 是誰最先提出的?
毛澤東。
毛澤東1936年7月在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就已經提出堅持持久抗戰的各項方針。抗戰初期,當中國軍隊連連失利時,毛澤東始終堅持認為:“最後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
1937年7月,朱德在《實行對日抗戰》壹文中說:“抗戰將是個持久的、艱苦的抗戰”。洛川會議後,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等相繼發表文章,論述抗日戰爭的持久性,以及實行持久戰和爭取抗戰勝利的條件、方法等問題。
在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對抗戰開始後十個月經驗的總結中,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於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發表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壹文。
同時,他又作了《論持久戰》的長篇演講,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最重要的軍事論著,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全面分析了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和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論證了中國能夠、也必須經過持久抗戰取得勝利的客觀根據,進壹步闡明了中國***產黨關於抗戰的戰略方針和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
擴展資料
毛澤東首先科學地分析了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特點、戰爭的性質、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指出,日本是壹個帝國主義強國,其戰爭力量雖強,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同時它又是壹個小國,軍力、財力都經不起長期戰爭。
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夠得到世界上的廣泛支持與同情。
特別是中國有了***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為代表,而且中國是壹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戰爭。這些因素決定了“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毛澤東根據中日雙方的特點,還科學地預見了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二個階段:“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
他著重指出,第二個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對中國來說是很痛苦、很艱難、很殘酷的階段,但這又是中國由弱到強、最終戰勝敵人的“轉變的樞紐”。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進壹步提出了壹整套具體的戰略方針。他還特別強雕了遊擊戰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意義,在同時期發表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壹文中對它作了更全面、更詳盡的論述。
百度百科-論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