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皆苦,苦參更苦
大壹,我便跟我老師到門診上學習,但是那個時候還沒學什麽中醫藥的知識,在門診上也是傻站著,老師說妳去藥房玩玩吧,於是那段時間經常泡在藥房,當然,不是在那裏面玩,幫藥房的老師抓抓藥,順便認藥,或者幹壹些其他的雜活。(順便偷吃了藥房不少藥)
有次,藥房的老師們在抓著藥,我看到有壹味藥,黃白色根類切片,我不認識,就問他們,壹個老師說妳嘗嘗看,我就拿起壹片嚼了兩下,“哇,真苦!”壹群老師笑了,“苦吧,這就是苦參。”
就是那個時候我記住了苦參這味藥,但是自此,壹直到我現在本科畢業,我再也沒見過老師抓這藥,在臨床上也跟過不少老師,但偏偏不巧,也沒見有哪次開這個藥。
二、
壹提到中藥的苦味,人們往往會說黃連最苦,其實比黃連還要苦的是苦參。苦能燥濕,寒能除熱,苦參和黃連這些藥物都是大苦大寒之品,所以都分類在清熱燥濕藥,但是苦參就不如他們有名了,因為不常用,也就不是大綱重點藥,中藥課上就壹帶而過。
苦參苦寒,入胃、大腸經,功能清熱燥濕而治胃腸濕熱所致泄瀉、痢疾,可單用,如《仁存堂經驗方》以本品制丸服,治血痢不止;或配木香用,如香參丸(《奇方類編》);治濕熱便血、痔漏出血,可配生地黃用,如苦參地黃丸(《外科大成》);若治濕熱蘊蒸之黃疸,可配龍膽、牛膽汁等用,如《補缺肘後方》治谷疸方。
同時,苦參既能清熱燥濕,又能殺蟲止癢,為治濕熱所致帶下證及某些皮膚病的常用藥。若治濕熱帶下、陰腫陰癢,可配蛇床子、鶴虱等藥用,如榻癢湯(《外科正宗》),若治濕疹、濕瘡,單用煎水外洗有效,或配黃柏、蛇床子煎水外洗;治皮膚瘙癢,可配皂角、荊芥等藥用,如參角丸(《雞峰普濟方》);若配防風、蟬蛻、荊芥等藥用,可治風疹瘙癢,如消風散(《外科正宗》);若治疥癬,可配花椒煎湯外搽,如參椒湯(《外科證治全書》),或配硫黃、枯礬制成軟膏外塗。
關於苦參“殺蟲”功效,中醫認為熱生風、濕生蟲,苦參清熱燥濕,故能治風殺蟲,所以醫家多將苦參用於“濕熱生蟲”的瘡毒諸病,但是有人拿苦參內服驅除腸道寄生蟲,也有壹定效果。而我在檢索苦參的相關論文時,發現苦參還真有明顯的“殺蟲”功效,很多人將苦參開發成植物型農藥,諸位放假要是有閑情,去挖幾株苦參,熬壹鍋藥水,熬完可以放點石灰,也可以不放,拿個噴筒,妳們家哪棵果樹上有蚜蟲了或者菜園子裏有菜蟲,妳就往上噴,試試效果,論文上說藥效發揮遲緩,兩天左右大部分蟲子應該就毒死了。
醫書上說苦參可以利尿,可用治濕熱蘊結之小便不利、灼熱澀痛,壹般舉例《金匱要略》中治療婦女“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的當歸貝母苦參丸,(但是本草書中都說苦參與貝母相惡)《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溺有余瀝,心通於小腸,心火除則小腸郁塞之氣通矣。”說白了還是發揮清熱的作用才利尿的,盡管現代藥理和臨床試驗,苦參都具有利水的作用,但是有比它藥效更好的藥物,所以基本上沒人拿它來利尿。
三、
苦參既然叫“參”,那麽它有補益的功效嗎?
《神農本草經》就已經收錄了苦參,列為中品,功效中有“補中”二字,《本草崇原》對其註釋:“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有補益上中下之功,故名曰參。”陳修園解釋說:“補中二字乃取其苦以燥脾之義也。”《本草綱目》:“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本草備要》:“補陰益精,養肝膽,安五臟(濕熱去則血氣和平,而五臟自安)。”
壹群強加解釋的,最後還把補中扯到補腎去了(?_?)連沈括(寫《夢溪筆談》的那位)都看不下去了,舉例論證,他說他患過腰痛病,連正常行走都不行,有次壹個下級軍官見到他,說:“妳是不是有用苦參潔齒的習慣?”他那時因牙痛用苦參擦牙已幾年了,軍官說:“這正是引起腰病的原因。苦參的藥氣進入牙齒,這種藥的氣傷腎,長期用它擦牙,會使人腰部沈重”。後來太常寺少卿舒昭亮(不認識這人)用苦參擦牙,時間久了也得腰病。自此以後我們都不用苦參擦牙了,腰病也都好了。這些都是醫書沒有記載過的。
沈括自己也是作死,這麽苦寒的藥壹用竟然用幾年,《本草綱目》中有段文字剛好可以作為這個醫案的點評:“《素問》雲: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註雲: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兼四氣,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各從本臟之氣。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氣增不已,則臟氣有偏勝,偏勝則臟有偏絕,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且獲勝,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爾。張從正亦雲: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臟,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於飲食亦然。”
大部分醫家還是認為苦參徒有“參”名的:
《本草便讀》:“苦參,苦寒沈降之品,宜入腎臟血分,多服則腰重不能行立,以其降性太過,傷腎傷骨也;非下焦濕火熾盛者,不宜用之;其所以能治風殺蟲,亦熱生風濕生蟲耳。宜用於洗方丸方中為佳,若煎方不可多用。”
《本經逢原》:“或雲∶苦參既能補陰明目,何久服反病腰重乎,殊不知苦寒之性直入心腎,內有濕熱者,足以當之。始得之,則有輔陰祛邪之力,清熱明目之功,濕熱既去而又服之,必致苦寒傷腎,腰重腳弱在所不免,理固然也,何疑之有。”
《本草求真》:“然究止屬除濕導熱之品,於補其奚濟乎?(繡按:五參除人參可以言補,余不得以補名。)凡味惟甘為正,惟溫為補。苦參味等黃柏,寒類大黃,陰似樸硝,(的解)號為極苦極寒,用此殺蟲除風,治水去疸,掃疥治癩,開竅通道,清痢解疲,或雲有益,若謂於腎有補,縱書立有是說,亦不過從濕除熱祛之後而言,豈真補陰益腎之謂哉?”
《本草新編》:“敗瀉腎氣,而反言益腎,殊不可解,願吾子勿信也。”
四、
苦參不補,但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這些功效還是可以的呀,為什麽沒有多少老師喜歡用它呢?我也為苦參感到不服,有次我還真跑去問老師為什麽不用它?老師說它太苦了。
首先是它味苦,門診上經常有患者問老師:“大夫,這藥苦不苦?”老師:“不苦不苦,跟喝可樂壹樣。”(我每次在壹旁納悶:為什麽要讓可樂背鍋?)患者復診,“妳這藥苦死了”,(果然大家都是俗人,上來就吐槽中藥苦,人家黛玉和香菱就會說藥香也是香。)“不苦呀,妳看我還沒擱黃連這些藥呢”。
放個黃連可能都覺得很苦了,喝不下去,再放個比黃連更苦的苦參,啊,我們想象壹下那個畫面,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妳心誌,嗯,良藥苦口利於病,眾生皆苦,妳也不甜,所以,喝吧(●—●)
其次是它藥性苦寒,《本草正義》:“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然毒風惡癩,非此不除,今人但以為洗瘡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廢食耳。”用藥如用兵,苦參苦寒太過,藥性峻烈,不好控制,壹不小心就可能損傷脾胃,殺敵壹千還自損三百,所以大家都不喜歡,而且少有這些毒風惡癩的重病,用些相對平和的藥比較好。
那麽外用呢?總沒有這個顧慮吧。老師說,它的顏色。我才想起來,苦參煮出的藥液顏色是黃色的,外用的話容易汙染衣物。
去年的這個時候,學弟學妹們考完藥用植物學,我跟他們去山裏采藥實習,他們挖到壹株大苦參,太大了也壓不了標本,就放在實習基地的院子裏曬了。山中濕氣挺大的,我腳上長了濕疹,我就回憶在山上都挖了什麽藥?最後就鎖定了這苦參,苦參根中間的木質部不好弄,我就把皮給剝了下來,撕成壹絲絲的,找了碗倒水燜了壹小時就擦腳上,在山上用了幾天苦參算是控制住了,回到學校自己就好了。當時看到那個藥液黃黃的,我壹邊擦還壹邊想這黃色是不是黃酮類成分?
苦參的療效還是挺顯著的,我這些年跟過的老師不用它,大抵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藥有藥性,人有人性,性子平和,處方用藥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