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的繁殖?
竹蓀菌種類世界上已知有10種,我國已知的有6種,通常供食用僅3種,即長裙竹蘇(Ctyopindusiata)、短裙竹蓀(Oduplicata)和紅托竹有(O.rubrovolvota)。其自然分布,主要在溫暖濕潤的南方竹林中.常生長於某些特定的竹林小環境中。竹蓀作為食用已有相當長的歷史,素有“真菌皇後”之美名,竹蓀生產,過去僅限於野外采收,數量極其有限,通常只作帝王貢品,禦膳菜肴,80年代人工栽培獲得成功。據江西省林內栽培,平均畝產竹蓀幹品225公斤,室內栽培長裙竹蘇每平方米產幹品85克,短裙竹蓀幹品每平方米產59克。但長期以來,由於栽培技術難度大,僅限於狹小的生產範圍。90年代以來,我國對竹蘇開發研究較深入,使竹蓀野生資源分布,良種選育和制種程序,人工栽培及加工利用等方面進展較快。
竹蓀生產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壹是野生資源的保護和人工促進野生竹蓀繁殖生長,即在野生竹蘇多發地區,加強對野生分蓀生長竹林環境的保護,防止人畜踐踏林地,有條件時給林地添加竹子碎料和竹葉,促進野生竹蓀繁殖生長,這是壹種簡便,有效地獲得優質竹蘇的壹種生產方法。二是人工栽培,包括室內床式、盒式栽培、室外畦式、坑式栽培及竹蓀林內竹蔸栽培。竹蓀栽培選擇優良菌種非常重要,長裙竹蓀短裙竹蓀品質風味好,市場價格高,但人工栽培較難掌握.而棘托竹蓀栽培簡單,產量高,但風味甚差,價格低廉,在生產中應考慮選用適宜當地栽培的優良菌種及其優良菌株。竹蓀人工栽培方法主要有:
(壹)林內坑式(床式)栽培法
1.栽培林地選擇
林內栽培竹蓀,應選擇管理方便,坡度平緩、背北風、有水源、土壤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砂壤上的毛竹林或毛竹闊葉樹混交林,其林內郁閉度0.8-0.9,最好是帶有小溪流的山谷地段。
2.栽培床的開設
在選好的林地,按水平帶開設長2米,寬1米,深20厘米的栽培坑,井填人肥沃表土,厚約5厘米,再鋪墊經處理過的培養料,分層接種菌種(詳見接種),栽培床需架設塑料薄膜棚,四周開挖排水溝以免積水。
3.培養料的處理(備料)
竹蓀培養料主要是幹枯的竹稈(成竹材加工剩余物)、竹枝、竹鞭、竹葉,需將其截成長3-5厘米,寬1-15厘米。竹葉截成2-3厘米或粉碎均可,然後按不同處理方法進行配料和處理,現介紹幾種主要的處理方法。
①煮料法培養料配方,竹片78%、竹葉20%、過磷酸鈣1%、石膏粉1%、磷酸H氫鉀0.2%、硫酸鎂0.2%。配制法:將幹枯竹片用清水浸泡24小時,竹葉浸泡5-6小時,按料重的1%,加蔗糖於水中,分別煮料,竹片沸水煮壹小時,竹葉沸水煮3o分鐘,撈出濾去多余水份,再將上述配方中用過量的過磷酸鈣、石膏粉、磷酸二氫鉀、硫酸鎂80%加人竹片中,20%加人竹葉中拌勻,含水量約60-65%,PH值6。此法處理後,菌種成活率可達80%。
②發酵法
培養料配方:竹片78%、竹葉20%、過磷酸鈣1%、石膏粉1%、尿素0.6%、石灰0.5%。
制作方法:將竹片和竹葉用澄清的石灰水預濕,濕度約60-65%,加入尿素後堆放,料堆中層(好氣發酵層)溫度將上升至60℃以上,待溫度下降至30℃時,進行第壹次翻堆。此階段約需7天時間,隨後加人石膏粉,調整濕度至65%,又經過6天後,再進行第三次翻堆,加入剩下的50%石膏粉,調整濕度至65%,再過5天,進行第三次翻堆,加入過磷酸鈣並噴入500倍的鋅硫磷殺蟲劑供食用殺蟲,調整濕度至60—65%,約隔4天後,進行第四次翻堆,調整濕度至55-60%。每次翻堆均應在堆中心溫度下降時進行,並應將表面幹燥層翻至中層,把中層翻至外層。發酵結束時,料呈咖啡色,有少量氨氣味,無黴變,竹片交脆易折斷。栽培時,另加堆料重量1%的蔗糖水。此法適於大批量栽培竹蓀,其效果較好。
4.接種
除選擇適齡優質栽培菌種外,必須掌握栽種季節。由於菌絲體生長對溫度、濕度要求較嚴,栽種時間壹般在4-5月及10-11月為適宜栽培接種期。接種時應選擇陰天或沒有陽光直射時進行接種,不要在雨天接種。
①上壤消毒在接種前壹周,先用1:1000倍(或2:1000倍)含量50%(或含量25%)的多菌靈藥液或1:700倍鋅硫磷藥液進行土壤消毒。
②接種方法接種時,先將處理好的竹片鋪入坑內,厚約4—5厘米,再在竹片上鋪2-3厘米厚處理好的竹葉,在竹葉上按橫向間距10厘米,縱向間距12厘米,梅花形點播竹蓀栽培菌種,再鋪上4-5厘米厚壹層竹片,竹片上復蓋壹層2-3厘米厚竹葉,然後按橫距6厘米。縱距8厘米,點播菌種,最後在菌種上層復蓋壹層竹葉,厚度以蓋住菌種為準,並輕輕壓緊,使菌種和培養料接觸。用種量,每平方米2—4瓶,其面層用種量約70%,底層用種量約30%。應註意當天處理的培養料和當時掏出的菌種必須當天處理完畢,煮沸的原料必須待其冷至30℃以下時,始可接種。
③復土待菌絲長滿栽培料面層後,需復蓋壹層厚約2-4厘米的經太陽暴曬過的肥沃細上,土面上再蓋壹層厚約2厘米的竹葉,以保持良好的通氣性和濕度。
④搭棚復土後,應立即搭拱形塑料棚,拱高50厘米左右,郁閉度不到0.8的栽培場,還應在塑料棚上搭遮蔭棚,棚高80-100厘米.菌床四周開挖排水溝,使雨後無積水。
5.管理
管理要根據竹蓀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所需要的條件而靈活掌握,在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保溫保濕。栽種時,復土厚度控制在4厘米以內,當菌絲生長到土面時,應及時復蓋1厘米左右富含有機質的肥土,以免菌絲暴光、幹枯。天氣幹燥時,要適當噴水,噴水時避免直射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結,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20%左右。當塑料棚內溫度超過26℃時,應揭開薄膜降溫,中午要揭開塑料棚四角,使其通風換氣,菌絲生長最適溫度24℃,高於33℃或低於12℃菌絲停止生長。成蕾階段,主要避免陽光直射,保溫和防蟲、防病。實體發育階段較適溫度為17-25℃低於8℃或高於30℃時,出現死茹。出茹期每天早上8時,必須進行換氣和及時收茹。如溫度低時,在早上或傍晚及時噴水,噴頭要遠離茹床,避免沖傷小蕾。
為促進菌絲生長,增強抗逆能力,促進原基分化,在接種後10天噴施1號健壯劑,復土後,噴施2號健壯劑,各施2-3次,每天1次,每平方米用量約50毫升,菌絲生長弱的菌床,還可用另外1壹2%的葡萄糖水噴施,復壯效果更好。
1號健壯劑配方為: VB90.5克、VB140毫克、硫酸鎂40克、硫酸鋅20克、硼酸10克、尿素100克,用水100公斤稀釋後用。
2號健壯劑配方為:VB91克、VB1 100毫克、硫酸鎂50克、硫酸鋅50克、磷酸H氫鉀100克,用水100公斤稀釋後用。
原基形成後,每隔10夭噴壹次營養液,***噴3次,每平方米噴500毫升,噴後接著用清水噴壹次,可大幅度提高產量。營養液配方為:磷酸二氫鉀1克、硫酸鎂工克、維生素B110毫克,葡萄糖或蔗糖5克、水1000毫升。
6.采收與烘幹
室外竹蓀的破蕾開裙壹般在淩晨,必須做到隨開隨采,亦可將開裙壹半的子實體或成熟的菌蛋采回室內待其全部開裙。采收時,用刀從菌托底部切斷菌索,先輕輕取掉菌帽,然後去掉菌托,留有柄和菌裙,用濕紗布揩幹凈,或用清水沖洗幹凈,置於墊有白紙的提籃或竹篩裏,切不可撕破弄斷,取回後及時分級進行烘幹,或曬幹。烘烤宜以低溫烘烤,先用40℃烘烤,半小時翻動壹次,以後溫度可慢慢升到50℃,每隔互小時翻動壹次,約4小時後,溫度降到40℃繼續烘約3小時,烘幹後,取出涼20-30分鐘,待菌體變軟後,再分級包裝。鮮竹蘇幹燥率~般為26-28%。
7.包裝、貯藏
壹般采用食品塑料袋包裝,包裝前塑料袋需先清毒,幹燥後使用,分級包裝,每25克+1克壹小捆,以紅繩捆紮入袋封口,每10小袋裝壹大袋,大袋重250+2克,大袋內應放入產品標簽,標註產地、品種、類型、商標、規格等內容。
短裙竹蓀分級標準:
壹級品:色白或微黃,完整,菌柄長>12厘米,菌柄寬>2厘米,水份10-12%,無異味;
二級品:色米黃,完整,菌柄長10-12厘米,粗215厘米,水份10—12%,無異味;
三級品:色黃略有破碎,菌柄長8-9厘米,粗0.7厘米,水份10-12%,無異味;等外品:色微黑,不完整,菌柄長<7厘米,水份10-12%,無異味。幹竹蓀應貯藏於紙溫,於燥通風處,不得與有害物質混放,不得重壓,並註意防蟲防黴。
(二)竹蓀栽培法
利用竹林內伐竹後遺留下的廢竹蔸。作為培養料進行栽培。選擇2-3年以上的老竹蔸作為栽培點,緊貼竹蔸邊挖20厘米深的栽植穴,就地拾取枯竹葉墊底,然後撤上壹層菌種,再鋪上壹層竹葉,如此2-3層即可,用種量0.4—0.5公斤,在地面取腐爛竹葉與挖出的土壤混合後復蓋穴上,厚2—4厘米,並踏實即可。此法簡單,竹蓀生產和竹林生產互為有利,互相促進,是值得推廣的好方法。
(三)挖坑填料栽培法
此法是利用竹林空地,見縫插針,挖坑栽培竹蓀,坑深25厘米左右,以不傷竹鞭為度,坑長視竹林情況,可長可短,在坑底墊上腐爛竹葉,鋪上壹層竹片等竹子廢料,再撒上壹層竹葉,踏實後,均勻地撒播壹層菌種,如此三層再蓋上壹層3-4厘米厚的土壤。此法雖然用料多,費工費時,但便於管理,且產竹蓀集中,產量較高,是壹種因地制宜栽培竹蓀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