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傳說中的“八碗”到底是什麽意思?
“八碗流水,鐵打烤肉”,在傳統民間,“八碗”遍布大江南北,而老北京的“八碗”卻是獨壹無二。經過幾百年的磨合,老北京的“八碗”菜單基本固定,分別是三黃雞、黃魚、肘子、肉丸、米粉肉、紅燒肉、松肉、排骨。
但這只是壹個低檔的八碗。滿清八大碗流行於清代。他們來自關外,就是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烤豬手,烤田雞,雞菇粉,紅燒肉燉肉,禦膳香椿,阿媽尊肉。制作方便,易於保存。戰鬥勝利後,常被用來祭祖,與士兵共勉。由於生產粗放,加上中原的丁丁,出現了“粗八碗”,即清炒青蝦、清燉雞絲、蟹黃燉蛋湯、海參丸子、銀錠肉、清湯雞、扒雞、家常烤鯉魚。後來又出現了“精八大碗”,即炸魚片、燉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燉鯉魚。
“八大碗”大多是餐廳做的升級版,用料考究,做工精細。但以傳統婚禮為例,往往會有上百名賓客,只有規模較大的餐廳才能提供,否則座位不夠。民間“八大碗”大多是廚師自己拉,客人準備材料。廚師們帶著自己的工具和人手,在露天擺桌子。做飯技術很講究,不然費煤慢火,容易賺幾個辛苦錢,不夠買燃料。
“八大碗”方便、實用、活潑、受歡迎。老北京也有所謂的“八碗清真”,是從大廠引進的,分別是燉羊肉、紅燒牦牛肉、清蒸香帶魚、酸辣湯裏脊、牛肉丸燉白菜、煙熏筍子燉豆腐、壹份八寶飯。也有簡化版,分別是燉牛肉、燉雜碎、胡蘿蔔。
“八碗”不壹定是八碗,而是八碗主菜,不包括涼菜和主食。有時候會以配菜的名義加炒菜,而且第壹批客人大多是貴客。加菜是常事,但“八”是“安然無恙”的意思,人們至今還保持著這個稱謂。在資源匱乏的年代,“八碗”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沖淡了日常生活的無聊。隨著生活的改善,老北京的“八大碗”漸行漸遠,壹度失傳。現在雖然有商家恢復了,但是沒那麽熱鬧了,都是肉菜。今天,人們真的吃不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