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的組成
編號:001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生姜、人參、甘草、大棗
主治:1.治傷寒中風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
2.或腹中痛,或?下痛,或渴,或欬,或利,或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口苦耳聾,脈弦,或汗後余熱不解。
3.及春月時嗽,瘧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4.亦治傷寒五、六日,頭出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脈細者,為陽微結。
加減:(1)嘔逆加生姜、陳皮。
(2)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覆取微汗。
(5)?嗽去參、棗、生姜,加五味子、幹姜。
(6)虛煩加竹葉、粳米。
(7)齒燥無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蔞、貝母。
(9)腹痛去黃芩,加芍藥。
(10)?下痞?,去大棗、加牡蠣。
(11)?下痛,加青皮、芍藥。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
(13)本經頭痛加川芎。
(14)發黃加茵陳。
歸經:足少陽藥
方義:(1)膽為清凈之府,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裏,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經,乃由表而將至裏,當徹熱發表,迎而奪之,勿令傳太陰。
(2)柴胡味苦微寒,少陽主藥,以升陽達表為君。黃芩苦寒。以養陰退熱為臣。
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復傳入裏為佐。邪在半裏半表,則營衛爭。故用姜、棗之辛甘,以和營衛為使也。
變化方:(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湯(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陳皮、芍藥,名柴胡雙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湯。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湯,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5)本方除黃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大黃,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不可轉側。
(6)本方去半夏、人參、姜、棗,加桂枝、幹姜,花粉、牡蠣,名柴胡桂枝幹姜湯,治傷寒汗下後,胸?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亦治瘧發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7)本方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往來寒熱而渴,及勞瘧。
(8)本方去柴胡、黃芩,加厚樸,名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發汗後腹脹滿者。
(9)本方除半夏,加當歸、白芍、大黃,名柴胡飲子,治肌熱蒸熱積熱,汗後余熱,脈洪實弦數。亦治瘧疾。
(10)本方加羌活、防風,名柴胡羌活湯,治瘟疫少陽證。
(11)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
(12)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
(13)本方加青黛、姜汁糊丸,名清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
(14)本方壹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湯,治婦人日久虛勞,微有寒熱。
(15)本方與四物各半,名調經湯。
方解少陽經病證表現為三焦經以及膽經的病證。少陽病證,邪不在表,也不在裏,汗、吐、下三法均不適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透解邪熱,疏達經氣;黃芩清泄邪熱;法夏和胃降逆;人參、炙甘草扶助正氣,抵抗病邪;生姜、大棗和胃氣,生津。使用以上方劑後,可使邪氣得解,少陽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得和,有汗出熱解之功效。
來源:仲景
補充<傷寒論>中同名藥方:
來源《傷寒論》。
組成柴胡12克 黃芩9克 人參6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棗(擘)4枚
用法上藥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兩次溫服。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加減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1枚;若渴,去半夏,人參加至9克,栝樓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9克;若脅下痞梗,去大棗,加牡蠣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6克,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5克,幹姜5克。
方論方中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從外而解為君;黃芩清泄少陽半裏之熱為臣;人參、甘草益氣扶正,半夏降逆和中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棗助參、草益氣,姜、棗合用,又可調和營衛為使。諸藥合用,***奏和解少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