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別稱。
1,立春,別稱第壹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對應十二地支的銀月,立春是壹年中的第壹個。其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刺,萬物皆春”。初春,萬物生機勃勃,四季從現在開始。
2、春分,不叫仲春。
春分時,太陽的直射點在赤道上,然後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向北移動,所以春分也叫“升分”。古代又稱“日中”、“晝夜”、“仲春月”。春分是壹個重要的節氣,它不僅具有天文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而且在氣候上也有明顯的特點。
3、長夏,不要稱之為初夏
長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壹個節氣,預示著夏季的正式開始。鬥指東南,次元長夏。萬物生長至今,故名長夏。“恒氣法”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長夏節氣。古人非常註重“長夏”的禮儀習俗。在過去,人們在漫長的夏季舉行“迎夏”儀式,以表達他們對豐收的祈禱和良好祝願。
4.大寒,別稱臘冬。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壹個。鬥指醜;太陽經度300;公歷65438+10月20日-21。和小寒壹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在我國部分地區,嚴寒不如微寒,但在部分年份和少數沿海地區,全年最低氣溫仍會出現在嚴寒節氣。小寒和嚴寒是壹年中降雨量最少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