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禮儀包括什麽內容?做壹個ppt 有加分
(1)目光與面部表情。英美人交談時,雙方正視對方,在他們看來,這是正直與誠實的標誌。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視妳的人。)而中國人在交談時,雙方不壹定要不時地正視對方,甚至有的人還有意避免不斷的目光接觸,以示謙恭、服從或尊敬。這也許是初來中國的英美人感到中國人不夠熱情友好的原因之壹;同時也說明為什麽英美人喜歡面對面交談,而中國人傾向於“促膝談心”。
交談雙方正視對方是英美人的習慣,但他們又討厭那種目不轉睛的凝視(stare),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壹種非常粗魯的行為,好像他們是“物”而不是人,即把他們“非人格化”了。十幾年前,當中國剛剛打開改革開放的大門,迎來少數外國人時,英美人發現中國人像看“稀有動物”般地上下打量,進而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使他們感到非常惱火。許多來華的英語族人都對此流露出不滿情緒。然而,凝視的漢語意義有時僅是好奇與驚訝,並非無禮。
據說(高慎盈,1991:55),當人們看到有趣的或心中喜愛的東西時,瞳孔就會擴大;而看到不喜歡的或厭惡的東西時,瞳孔則會縮小。這種現象據說古時候的珠寶商就已註意到,他們能從顧客的瞳孔變化而知道對方是否對貨物有興趣,從而決定是擡價還是跌價。這壹情況如果屬實,並無什麽文化差異,但誰更諳於此道卻有文化差異,比如美國商人與中國珠寶商打交道時,據說要戴上墨鏡,以免瞳孔變化被精明的中國珠寶商看見。
(2)手勢語。手勢所能表達的含義多種多樣,而且文化差異尤為突出:
——中國人用手指頭連續從“1”數到“5”,是先張開手掌,然後手指頭往掌心彎曲;英美人與此相反,是先握拳,然後手指頭壹個個伸出去。
——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壹個圓圈,表示“OK”(好),而中國人的“0”型手勢常用來表示“零”,所以有位中國學生問美國教師考試結果時,美國教師以“OK”手勢來回答,使這位中國學生吃驚不小:得零分?!
——示意數字“3”,中國人把拇指和食指指尖相接構成壹個圓圈,其他三個指頭張開伸直(如果彎曲則表示“零”,跟英美人的“OK”手勢相仿);而英美人則是舉起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將拇指接住小指。
——中國人表示“6”、“7”、“8”、“9”、“10”,可以用壹只手來對付,如下圖所示;
英美人表示“6”、“7”、“8”、“9”、“10”壹只手對付不了,所以只好雙手配合,如下圖所示;
——中國人用食指刮刮臉皮,表示沒羞,真丟臉;而英美人表達這壹意思是對著譏笑的對象,用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壹下壹下平削過去(to whittle):
英美人手心向外用食指和中指做V型,意指Victory(勝利,成功或和平),而中國人的這種手勢相當於“兩個”。尼克松還曾做過三V手勢。
——英美人要求搭車時,是面對開過來的車輛,右手握拳,拇指蹺起向右肩方向晃動(註意: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是壹種淫蕩的動作);中國人搭車是面向車輛,壹只胳膊向壹側平伸,掌心向前,作出“停”的手勢,或是高舉右手或雙手,向司機打招呼。
——中國人向人招手示意向其靠近,是掌心朝下;英美人是掌心朝上。有位中國教授去壹個美國人家裏,要將壹件禮物送給這家小孩,當他向小孩招手時,這小孩卻往後退。原來中國人掌心朝下的招手方式類似於美國人讓人走開的動作。
上面所舉各例要麽是中國人與英美人動作相仿,但意思不壹樣;要麽是同壹個意思,表達手勢卻不盡相同。
下面則是英美人特有的與手相配合的動作:
——兩臂在腰部交叉,然後沿身體兩側向下伸去,表示“完了”,“沒救了”。
——雙臂在身前上下挪動,勾劃出女子的身體輪廓,表示“美人”。
——聳肩:皺動前額,擡眉聳肩,雙肘彎曲,雙掌向上攤開,甚至還微曲雙腿等等,表示“我不知道”、“有什麽辦法呢”、“這種狀況毫無希望”、“我無能為力”等。
——用手拍打自己後肩,表示“自我慶幸”。
中國人也有不少令英美人難以領會的特有手勢:
——別人為自己倒茶或斟酒時,廣東人用食指與中指或多個手指頭在桌上點點,以示謝意。現在這壹動作已傳播到國內許多地區。如果不以這種動作表示禮貌的話,中國人的傳統表示方式是壹只手或兩只手放在杯子旁。
——兩只手送東西給別人或接過東西,以示尊敬。
——伸出兩個豎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表示“男女相愛”、“匹配良緣”等。
——說話時用壹只張開的手捂著嘴,表示說“秘密的話”。
中外還有不少特殊的手勢語,限於篇幅,只好從略。
(3)坐、站、行、蹲。邱文生(1994:20)說:“在西方,站立者通常在職位、年齡或地位上長於坐者,在交談中扮演主導角色。因此,交談壹方采取站立姿勢或來回走動,這就意味著他(她)位尊職高,有權決定談話過程的進行。而在中國;情況正好相反。壹般而言晚輩或地位較低者以站為禮,傾聽意見,處於被動地位;長輩或位尊者常坐著,處於支配地位。”這壹概括有壹定的道理,但具體情況還是具體分析為好。例如:
——在英美兩國,到某人家裏做客,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進入客廳時,客廳中大多數男士會站起來。各種年齡的英美女士都喜歡這種禮節,盡管現在年輕的壹代遵從這壹傳統習俗的人比過去少了。
——在課堂上,中國教師提問時,學生壹般是站起來回答問題;而在美國,學生壹般是坐著回答美國教師的問題。
——西方文化強調“女士優先”,所以先請女士就坐,是壹種禮貌。女士就坐前,男士們有義務幫她們拉出椅子,待女士落座後,他們才坐下,這也是壹種有教養、講文明的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長幼尊卑秩序,強調長輩、上級、尊者先坐,待他們坐下後,晚輩、下級、位低者有的還不是馬上就坐,而是等長輩、上級、尊者“命坐”,然後才“謝坐”。宴請賓客時,主賓雙方入座前,較傳統的人仍保持“讓座”、“謝座”的傳統禮儀,只是不如以前那麽正規了,但不管怎麽說,“小人物”總要在“大人物”之後落座才合體統。中國人讓坐還體現於舒服的位子不敢坐,請看下面壹段對話(Ouyang Fasu,見胡文仲,1988:36):
W:(Showing C the sofa) Sit down,please.
C:No,no. I'll sit here. (Moving towards a chair)
W: Oh,do sit over here on the sofa.
C:No,no.This chair is perfectly all right.
同樣是坐,坐姿也存在文化差異:
——中國人傳統坐相是“坐如鐘”,歷來要求上身與大腿,大腿與小腿這兩處的角度形成直角,要挺直腰桿,收緊膝蓋,這就是所謂的“正襟危坐”。中國傳統坐具是太師椅,其椅面與椅背就是直角,坐在這種椅子上不太可能仰坐,否則人就滑溜到地下去了。太師椅是對中國“標準”坐法的物質迎合。
——英美人不習慣“正襟危坐”。將壹只腳踝壓在另壹條大腿上,是美國人的典型架腿法,名曰“4字腿”。第二次大戰中,德國納粹曾憑某人架“4字腿”而判定他是美國間諜,加以逮捕。
——美國人架“4字腿”還嫌不自在,有時跟人談話時,竟將雙腳翹到桌面上去。我在即將離美回國時,曾到壹家美國銀行關閉戶頭。銀行經理談話中竟將穿著皮鞋的雙腳翹到桌面上,好壹付“盛氣淩人”的派頭。回國後,對這件事我壹直耿耿於懷,心想:或許我的銀行存款在這位經理眼中少得可憐,他不屑壹顧,再則我是個黃皮膚的中國人,因而這位白人闊佬可以“居高臨下”,把雙腳翹到桌面同我談話。後來我才知道:“美國人雙腳翹到桌面,是壹種輕松自在,不拘禮節的表示,往往還是對談話對方的壹種敬意。但對壹些拉丁美洲及亞洲人來說,這種行為是粗魯無禮或自命不凡的表現(Jensen,見胡文仲,1990:131)。
——英美人在家裏喜歡坐在鋪有地毯的地上;在美國大街旁或公***場合,我也見有不少人隨地而坐。到中國後,有些英美人也隨地而坐,中國人見了覺得不衛生。中國人不得不坐地下時,往往找壹張報紙或用手帕鋪在地下,英美人見了覺得這才是不衛生,因為在他們看來,手帕怎麽能放地下?亂丟紙屑本身就不衛生,而且違反公德。
——美國教師上課時,有的竟坐到講臺上去,中國學生大為驚訝,以為這是壹種粗俗行為,但美國教師這麽做,是為了減少課堂的緊張氣氛,縮小與學生的距離,是壹種不拘禮節的表示。
“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臥如弓”,這是中國文化的正統要求,而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中國人的實踐與這壹傳統已有相當大的距離。上面談了“坐相”,接下來再看看“站”、“行”、“蹲”的文化差異。
——中國教師在課堂上課,除了返身到黑板板書外,大部分時間是站在講臺的中心位置,而英美教師特別好動,總愛在教室裏來回走動,似乎站著不動就受不了。所以英美人覺得中國課堂太保守、太正規、太死板,甚至使人昏昏欲睡。而中國人有時覺得英美教師太隨便,甚至擾亂了課堂秩序。與此類似,在壹般報告會上,中國演講者壹般也是在講臺上穩立不動,沈著莊嚴,壹本正經,“呆板不活”;而英美演講者在聽眾面前不停地來回走動,甚至還會走到聽眾身邊,以此加強感染力,演講者動作頻繁,身體前俯後仰,腳跟踮起,甚至為了求得某種效果,還會背向觀眾,顯得“過於活躍”,“有失尊嚴”。
——英美人站著跺腳,表示不耐煩;中國人跺腳,表示憤怒、惱怒、灰心、悔恨。
——英美人走路昂首挺胸,大搖大擺,闊步向前,所以前蘇聯人曾說,“美國人走路的架勢就像腳下土地都歸他們所有壹樣,英國人走路的樣子就像是不屑於理睬誰是他腳下土地的主人”;而有些中國學生說,英美人走路“好像整個世界都歸他所有壹樣”。總之,英美人的站立和行走姿勢是運動員和軍人姿勢;而在英美人眼裏,中國人的標準是學者和平民姿勢。
——中國人可以兩腳根著地,雙腳腳尖向外,長時間蹲著。英美人不但感到這壹姿勢很難做,無法保持身體平衡,而且普遍忌諱這壹姿勢。英美人典型的下蹲姿勢是兩只腳尖著地,或壹只腳尖和壹只腳跟著地,不過就是這種“平衡”姿勢;他們也堅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休息的話,寧可坐在地上。我發現,中國公廁的蹲位便是中國人“蹲功”的壹種體現。中國的不少機場,國內航班候機廳的衛生間內,除了壹個“殘疾人專用”的坐式抽水馬桶外,其余都是蹲式的;而在國際航班候機廳裏的衛生間內,所有位子都是坐式抽水馬桶。
(4)頭部動作。中國人跟英美人壹樣,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否定,但由於在回答“是”與“否”的問題時,存在著如前面壹節所述的思維方式的差異,所以頭部動作有時也不盡壹致了。例如:“You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Mother said to us. We all shook our heads.
前壹句的意思是“媽媽對我們說:‘妳們不要灰心”;後壹句的字面意思是“我們都搖搖頭”,如果用言語取代非言語形式表達的話,應是“No.We won't be discouraged.”。可這壹句若翻譯成漢語,No應譯為“是”,整句應是“是的,我們不會灰心”,與這裏的No相對應的中國人的非言語動作應是“我們都點點頭”;如果用英語同英美人交際,思維方式以及受其制約的非言語行為則要符合英語族人的習慣,以搖頭表示這壹情景中的“是的”。又比如,中國人和英美人都有揚頭兼用下巴指方向的動作,不同的是,中國人還常常伴有撮起雙唇,而英美人撮起嘴唇咂著嘴表示“飛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