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知識 - 河南燴面有什麽典故

河南燴面有什麽典故

1、唐太宗落難說

傳說李世民登基前,隆冬落難逃亡途中染病,幸得壹農家收留。農家淳樸,宰家養麋鹿燉湯,又迫於追兵草草將活好的面拉扯下鍋。李世民吃下,寒疾痊愈。即位後,李世民派人尋訪,命禦廚學藝,唐宮禦膳就多了道“麒麟面”。後因麋鹿稀有就用山羊替代,逐漸演變成燴面。

2、豫籍京官廚子自創說

河南燴面

光緒年間,長葛廚師郭子興在京開壹面館。因為常有敲詐勒索之事發生,便找同鄉楊翰林幫忙。楊翰林就是楊佩璋,長葛人,後官至都察院副都禦史。楊翰林為了保護郭子,就把郭子興聘到府上做廚子。

辛亥革命後,楊翰林偕郭子興告老還鄉。秋日偶遇風寒,郭子興便試著用大骨頭、肉茸加壹些入味的中草藥燉湯後煮面給楊翰林吃,沒想到深得楊翰林贊許,並從此成為楊家的日常飲食。民國九年,楊翰林在長葛老家去世,臨終前送郭子興銀兩,讓他再行開店,且叮囑郭子興不要將燴面失傳。不料,長葛當時寇匪猖獗,官兵不能剿辦,時局不安,再無開店機會。郭子興有壹遠房親戚,於黃河岸邊花園口附近,為了生存,只好投奔那裏。燴面就是郭子興此時傳到鄭州的。

3、日機轟炸鄭州說

燴面是由長垣籍廚師趙榮光創制的。趙榮光喜面食,尤其對面條特別鐘愛。抗日戰爭時期,鄭州的飯店經常因躲避空襲關門,有時廚師們剛端起飯碗就要急於逃命。當時糧食緊缺,趙師傅不忍將剩飯棄掉,空襲結束後,就把剩飯加湯燴燴再吃。久而久之,趙榮光發現重新燴過的面很好吃,就在面裏放些鹽、堿之類的原料,使面更筋,別有壹番風味,成為店員的壹個主要夥食品種。後來,壹些老顧客無意中發現店員吃的這種面很有特色,就要求飯店售賣。趙榮光由此開始精心配制燴面。他選用上好的鮮羊肉,放入各種原料將肉煮爛,面條下鍋時用原汁肉湯,再放入羊肉、黃花菜、木耳等,味道十分鮮美,於是,燴面便逐漸成為該店的熱賣品種。

4、豫籍羊肉泡饃師傅改造說

據說,尉氏燴面是從西安泡饃中演變過來的,西安泡饃清朝年間傳到河南,因為河南人不喜歡吃饃而喜歡吃面,於是壹位豫籍羊肉泡饃師傅就把泡饃改良成了燴面。羊肉泡饃的粉絲說,河南燴面中所喝到的湯都能依稀聞到西安泡饃的味道。

5、山西回族傳統面食說

相傳,明代永樂年間,朱元璋的兒子沈王朱模在潞州(今山西省長治縣)時,常到民間察訪。有壹年秋天,他行至南門外西和村和八義村壹帶時,偶遇壹位給爺爺送羊肉老圪(gē)扯 (長治縣壹帶百姓稱寬面條為老圪扯)的回族少女。見沈王很餓,小姑娘就給沈王倒了半碗,沈王邊吃邊說:“真好吃!真好吃!”

沈王回到王府,念念不忘那半碗“羊肉老圪扯”,就派人找到那位回族姑娘,聘為王府廚娘。沈王去世後,回族廚娘離開王府,在集市搭棚壘竈開了家面食館,專營“羊肉老圪扯”,很多當地回民都跟她學習“羊肉老圪扯”的制作方法。由於“羊肉老圪扯”好吃,便漸漸傳到了河南、陜西、甘肅、寧夏、河北、天津等地。

除了這5個傳說外,還有100年前,曾與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齊名”的鄭州老墳崗是燴面的誕生地,以及大禹治水、安史之亂等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