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礬作用與功效,有什麽副作用?
拼音名Lǜ Fan
別名 青礬(《唐本草》),皂莢礬(劉禹錫《傳信方》),皂礬(《普濟方》)。
來源 為硫酸鹽類礦物水綠礬的礦石或化學合成品。采得後,除去雜質。宜密閉貯藏,防止變色或受潮。
原形態單斜晶系。晶體短柱狀,但不多見。通常為毛發狀、纖維狀、鐘乳狀、雪花狀及土狀等。顏色為各種不同之綠色。條痕白色。光澤呈玻璃狀。透明至微透明,斷口呈貝殼狀。硬度2。比重1.8~1.9。性脆。常產於氧化帶以下富含黃鐵礦半分解礦石的裂隙中。
生境分布產山東、湖南、甘肅、新疆、陜西、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狀為棱柱狀結晶或顆粒,半透明,顯各種不同綠色。質較堅硬而脆。無臭,味澀而甜。以綠色、無雜質者為佳。易溶於水,不溶於酒精。在幹燥空氣中即風化。在濕空氣中迅速氧化,表面生成黃棕色的堿式硫酸鐵。紅灼則分解,放出無水亞硫酸及無水硫酸氣體而殘留氧化鐵。本品的水溶液顯亞鐵鹽與硫酸鹽的各種特殊反應。
化學成份天然綠礬主要含硫酸亞鐵,因產地不同,常含或多或少的銅、鋁、鎂、鋅等夾雜物。
炮制鍛綠礬(又名:絳礬、礬紅):將綠礬和米醋同放在砂鍋內,蓋好,放炭爐上燒鍛,待綠礬溶化時,即用竹片攪拌均勻,使礬、醋充分混和,然後加熱再鍛,至全部呈絳色為度,取出放冷。(每鍛綠礬100斤,用米醋20斤)
性味酸澀,涼。
1《日華子本草》:涼,無毒。
2《品匯精要》:味酸,性寒,無毒。
3《本草再新》:味酸而澀,性涼,有毒。
歸經1《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
2《本草求真》:入脾、肝。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消積殺蟲,止血補血,解毒斂瘡。治黃腫脹滿,疳積久痢,腸風便血,血虛萎黃,濕瘡疥癬,喉痹口瘡,爛弦風眼。
1《唐本草》:療疳及諸瘡。
2《日華子本草》:治喉痹,鐘牙,口瘡及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和服,療腸風瀉血。
3《醫學入門》:消水腫黃疸,小兒疳積,治甲疽腫痛出水。
4《綱目》: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利、風眼、口齒諸病。
5《現代實用中藥》:用其小量,能補血,用於貧血及萎黃病,並治胃腸出血,配合他藥為丸劑用之。生用大量作催吐劑。外用,火鍛透,治結膜炎,白癬,膿皰疹,腋臭等,系用本品之稀薄液,有收斂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5~1.5錢。外用:研末撒或調敷,或為溶液塗洗。
註意多服能引起嘔吐腹痛,胃弱者慎服。
1《綱目》:畏醋。
2《本草經疏》:令人作瀉,胃弱人不宜多用。
附方
1治黃腫病:五倍子半斤(炒黑),綠礬四兩(姜汁炒白),針砂四兩(醋炒紅色),神曲半斤(炒微黃色)。上為細末,生姜汁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不能飲酒米飲湯亦可。終身忌食蕎麥面,犯了再發難治。(《醫學正傳》綠礬丸)
2治食勞黃病,身目俱黃:青礬,鍋內鍛赤,米醋拌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姜湯下。(《救急方》)
3治鉤蟲病方:青礬半斤,米醋四兩,黑豆四兩,米飯適量。先將青礬放新瓦上鍛為紅色,分兩次淬入米醋,鍛至幹透,取出秤取四兩,研細末;另將黑豆炒熟磨成細粉,與青礬混合拌勻,用米飯搗和搓成丸子如黃豆大,焙幹。成人每次服六至八分,兒童酌減,每早晚各服-次,連服五至十天。休息數天後再服。以十至二十天為壹療程。服藥期忌飲茶。(《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4治小兒疳疾有蟲,愛食泥土:綠礬為末,以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小兒L衛生總微論方》綠礬丸)
5治大人小兒赤白痢,腸滑不止:綠礬、白礬、石灰、鉛丹(四味同入罐子內,燒通赤,放冷,研)、龍骨、赤石脂、縮砂仁各半兩。上搗研為散,更合研勻。每服-錢匕,小兒半錢匕或壹字匕,並米飲調下。腸滑極有效,作丸服亦得。(《聖濟總錄》綠白散)
6治積年腸風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奶,或如雞冠,常似蟲咬,癢痛不息:綠礬四兩,搗碎安瓶子內,以瓦子蓋口,用大火燒壹食間,侯冷取出,研細如粉,更用白鹽壹兩,硫黃壹兩合研,再入瓶內,準前燒壹食間,候冷取出,研令極細,入附末壹兩,都研令勻,用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暖生地黃汁下二十丸。(《聖惠方》綠礬丸)
7治婦人赤白帶下,連年不瘥:綠礬壹兩(燒赤),釜底墨壹兩,烏賊魚骨壹兩(炙黃)。上藥細研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暖酒下十五丸。(《聖惠方》綠礬丸)
8治耳生攔瘡:棗子去核,包青礬鍛研,香油調敷之。(《摘元方》)
9治甲疽:綠礬五兩,燒至汁盡,為末。先以鹽湯洗瘡拭乾,用散敷瘡上,惟多為佳,著藥訖,以軟帛緩裹,若患急痛,即塗少酥令潤,每日壹遍,鹽湯洗濯,有膿處則洗使凈,其癡幹處不須近,每洗訖,敷藥如初,似急痛即塗酥,五、六日即覺瘡上痂漸剝起,但依前洗敷藥,十日即瘡漸漸總剝痂落,軟處或更生白膿泡,即擦破敷藥。(《外臺秘要方》)
十治趾甲內生瘡,惡肉突出,久不愈,名臭田螺:皂礬日曬夜露,每以壹兩,煎湯浸洗,仍以礬末壹兩加雄黃二錢,硫黃壹錢,乳香、沒藥各壹錢,研勻搽之。(《醫方摘要》)
⑾治疥瘡:綠礬、花椒各壹文,冰片、樟腦各七文。上藥用雞子壹枚,濾去黃存白,將藥納殼中,同鍛成灰,瘡濕者幹摻,幹者萊油調敷。(《良方匯錄))
⑿治鉤蟲病初期感染:皂礬適量,研細泡冷開水中,擦洗患處,可止癢、止痛、消炎。(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⒀治白禿頭瘡:皂礬、楝樹子。燒研搽之。(《普濟方》)
⒁治喉痹:取皂莢礬入好米醋,或常用釅醋亦通。二物同研,咽之,如苦喉中偏壹傍痛,即側臥就痛處含之勿咽。(劉禹錫《傳信方》)
⒂治喉風腫閉:皂礬壹斤,米醋三斤。拌曬乾,末,吹之,痰涎出盡,用良姜末少許入茶內漱口,咽之。(《孫天仁集效方》)
⒃治喉瘡毒盛或有蟲者:雄黃七分,綠礬三分,硼砂(鍛)五分。上研極細,吹入,如熱甚用生硼砂。(《萬氏家抄方》綠雄散)
⒄治舌忽硬腫,即時氣絕,名曰痿舌:綠礬不拘多少,於新瓦上鍛紅,放地上涼透,研細,將牙刷腳撬開牙關,搽舌上。(《絳囊撮要》綠衣散)
⒅治爛弦風眼:青礬火鍛出毒,細研,泡湯澄清點洗。(《永類鈐方》)
⒆治湯火灼傷:皂礬和涼水澆之,其痛即止,腫亦消。(《楊誠經驗方》)
⒇治狐臭:綠礬半生半鍛,為細末,入少量輕粉研細,每半錢,浴後以生姜汁調擦,候十分熱痛即止(《仁齋直指方》)
各家論述
1《綱目》:綠礬,酸湧澀收,燥濕解毒,化涎之功,與白礬同而力差緩。按《張三豐仙傳方》載伐木丸雲,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肝乘脾土,病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蒼術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黃酒面曲四兩,炒赤色,皂礬壹斤,醋拌曬乾,入瓶火鍛。為末,酣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湯任下,日二、三服。時珍嘗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中滿腹脹,果有效驗。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濕化涎,利小便,消食積,故脹滿、黃腫、瘧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消石治女勞黃疸方中變化而來。
2《本草經疏》:綠礬,《本經》主喉痹者,酸湧化涎之功也。蚛牙口瘡,惡瘡疥癬者,燥濕除熱解毒之功也。腸風瀉血者,消散濕熱之後,復有收澀之功也。然而諸治之外,又善消積滯,凡腹中堅,肉積,諸藥不能化者,以礬紅同健脾消食藥為丸,投之輒消。
3《本經逢原》:皂礬,專除垢膩,同蒼術、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甚效。蓋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用以破血分之瘀積,其效最速。《金匱》治女勞黑疸,消石礬石丸,專取皂礬以破瘀積之血,緣其未經註明,嘗有誤用白礬澀收,殊昧此理。
4《醫林纂要》:礬紅,功亦略同白礬。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諸血病,從容平緩而有奇功。尤消水腫血脹,治勞疸,合蒼術及神曲用之,治中滿鼓脹,勝於雞矢醴及他攻破之藥。又能斂氣,且不必忌鹽,蓋平肝即以和脾,補心即以生土也。
臨床應用治療鉤蟲病:青礬1斤,桐油2兩,混和,放在鍋內用火炒至青礬成醬油色小塊和粉末為止。研粉過100目篩,加少量稀鹽酸,裝入膠囊(每粒0.8克)備用。成人每次2粒(1.6克),每日2次,飯前服,連服5~7天。小孩酌減。服藥期間禁喝茶。妊娠、嚴重胃潰瘍與3月內有嘔血史者禁服。治療35例,服藥1個月後大便沈澱鏡檢1~2次,結果除3例仍為陽性外,其余均轉陰。服藥1、2天內反應較大,如上腹燒灼、惡心、嘔吐、腹瀉、頭痛頭暈等,壹般不需處理,2天後自行消失;較嚴重者,采用針刺處理,反應可很快消失。如改為每晚睡前服1.5克,連服10天,則反應較小。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