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是什麽時候
中國的鬼節上巳節(三月三)、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四個節日,合稱為“四大鬼節”。西方的鬼節指萬聖節。
鬼節,是指祭祀鬼的節日或者與鬼相關的節日,鬼是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生命的壹種延伸。東西方文化對於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壹直是鬼文化的主流。
鬼節習俗:
1、三月三
三月三,是傳說中的鬼節,在江淮壹帶流行,尤其以信陽、阜陽、淮南為代表。傳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松了。當天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
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他們有的遊蕩於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2、清明節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壹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壹大口袋。
有兩種形式:壹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壹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
另壹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壹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
3、七月半
中元節,即民間俗稱的“鬼節”,因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又稱七月半、七月望。中元節的節名來源於道教,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盡管有著濃厚的道、佛兩教色彩,但中元節的最初來源,卻帶有深刻的儒家印跡。
文化考古學者宋兆麟在《中國古代節日文化》壹書中認為,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傳說,比較可信的是源於壹個祭祖的節日,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道二教的滲入,最終形成中元、盂蘭盆的節日形式。而祭祖,又和“秋嘗”密不可分。自古以來有“秋嘗”,佛教帶來“盂蘭盆節”。
4、十月初壹
十月初壹,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也稱“寒衣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壹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壹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壹,也是冬天的第壹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物外,還有壹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壹,又稱為"燒衣節"。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