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初。相傳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所滅後,侍奉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趕出宮外,嫁給了窮人。賈某造謠:在皇宮裏,每年九月九日要戴山茱萸,吃帳篷餌,喝菊花酒,這樣可以長壽。後來,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在古代,人們有在這壹天爬山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爬山節”。
這種習俗起源於東漢。相傳東漢時,有壹個叫桓景的人,跟方士費長芳學道。有壹天,費長芳告訴他,九月初九,他的家鄉將有壹場災難,他應該立即回家。只有讓村民們在胳膊上綁壹個紫色的袋子,在裏面插上山茱萸,然後全部出去爬山,喝菊花酒,才能避免這場浩劫。桓景聽了主人的話,在九月初九,請所有家鄉人出去喝酒。當我晚上回家時,我發現所有的雞、狗、牛和羊都死了。費長芳說,這些動物是為了家鄉人而闖禍。從此,重陽山上喝菊花酒的習俗流傳至今。
隨著時間的推移,重陽節登高的迷信色彩逐漸淡化,登高不再是為了避禍,而是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之壹。九月初九是秋高氣爽,山清水秀的季節。此時登高遠眺,神清氣爽,有益身心健康。現在很多地方都在這個時期舉行登山會。
欣賞菊花。重陽節也是賞菊,喝菊花酒,據說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逸、詩酒聞名,也以愛菊聞名。後世皆效,故重陽有賞菊之風。舊時士大夫為了更接近陶淵明,常常把賞菊和宴飲結合在壹起。北宋京都開封,重陽賞菊十分盛行,當時菊花種類繁多。清朝以後,賞菊的習俗更加興盛。雖然不限於九月初九,但是重陽節前後還是最繁華的。
九月初九,正是菊花蟹肥美的時候。菊花壹簇簇,爭先恐後地開放,十分誘人。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它美麗的外表,還有它強烈的氣質。深秋的寒風中,唯有菊花競相開放,給秋天增添了生機和繽紛的色彩。也正是如此,賞菊的習俗才得以保留。在蕭瑟的深秋,壹些地方的公園裏會舉辦菊花聚會和展覽。那所學校不是壹派春光明媚的景象,吸引了很多遊客駐足觀看。
喝菊花酒。喝菊花酒更是神話,說喝菊花酒可以辟邪。菊花在秋天的寒霜中綻放,清新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菊花含苞待放時,人們會將花蕾、莖、葉壹起采摘,用小米沖泡,等到第二年九月初的第九個重陽節再開放飲用。
吳茱萸和菊花重陽節插山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禦寒避禍,或戴在手臂上,或做成香囊放山茱萸,或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也有成年男子穿的。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有佩戴菊花的習俗。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以除邪穢,以招財進寶”。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給對方。
吃重陽糕,喝重陽酒。重陽糕是重陽節的食品,就像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壹樣。重陽糕是用面粉和棗、栗子或其他幹果蒸成的,上面插著小彩旗。明清時期,吃重陽糕是很講究的。餅要做成寶塔形九層,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九月初九淩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他們還說:“願我的孩子萬事高。”這是“餅”和“高”的諧音,用以表達長輩對晚輩的殷切祝願。人們認為重陽節登高吃餅預示著未來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