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濕泡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原理:
兩溫度計中幹泡溫度計玻璃泡暴露在空氣中,顯示的是空氣的溫度即室溫;濕泡溫度計的玻璃泡被濕布包起來,因濕布中水分蒸發吸熱,所以濕泡溫度計示數小於幹泡溫度計示數。
並且當天空氣越幹燥,蒸發越快,吸熱越多,兩溫度計示數差越大;反之空氣中水蒸氣越多即濕度越大時,蒸發越慢,兩溫度計的示數差越小,所以兩溫度計的示數差能反映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
擴展資料
發明及改進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他的第壹只溫度計是壹根壹端敞口的玻璃管,另壹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
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溫度計有熱脹冷縮的作用所以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較大。
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如把玻璃管倒過來,把液體放在管內,把玻璃管封閉等。比較突出的是法國人布利奧在1659年制造的溫度計,他把玻璃泡的體積縮小,並把測溫物質改為水銀,具備了溫度計的雛形。
以後荷蘭人華倫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銀作為測量物質,制造了更精確的溫度計。他觀察了水的沸騰溫度、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鹽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
經過反復實驗與核準,最後把壹定濃度的鹽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32℉,把標準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定為212℉,用℉代表華氏溫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計。
百度百科-溫度計
百度百科-幹濕泡溫度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