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意義——介紹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意義
2.戰國楚辭詩人屈原在端午節跳汨羅江自殺,後來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有些地方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說法。
3.壹般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的圖騰祭祀。它起於北方的“壞月壞日”,又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並依附於紀念屈原跳江自殺,最終形成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4.“段”字有“初”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第五天”。根據歷法,五月是“午”月,於是“端午”就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節”。《燕京年譜》記載:“五月初五為五月初五,字之音譯也蓋。”
5.在湖北、湖南、貴州和四川,端午節分為大端午節和小端午節。小龍的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十五。
6.古時候,在百越之地,有在太陽的午後,以賽跑的形式祭祀龍族祖先的習俗。今天,劃龍舟仍然是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
7.端午節最早有記載的食物,屬於西漢的“梟羹”。引用《史記》、《孝經》記載:“漢朝派貓頭鷹到董軍,五月五日,為貓頭鷹給百官做湯。吃它是因為惡鳥。”備案是端午節的主角——粽子,出現在東漢以後。直到晉代,粽子才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
8.喝蒲酒,雄黃朱砂酒,噴酒。馮明滎經《廣義月令》:“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故無毒蛇之虞(古書所提毒蛇)。灑墻和門窗,避免毒蟲。”這種風俗廣為流傳。
9.掛艾草、菖蒲和榕樹。端午節,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石榴、大蒜。通常將艾草、榕樹、菖蒲用紅紙紮成壹束,然後插在或掛在門上。因為菖蒲是天上五蕊之首,象征邪劍,因為生長季節和形狀被視為“百陰之氣”,葉子呈劍形,可插在門口辟邪。
10、香包,又稱香囊、香包、錢包等。,用五色絲線,用破布縫制而成。裝入香料(由中草藥制成,如白芷、川芎、曹勤、排草、山奈、甘松、高本)佩戴在胸前,氣味芳香。
11,躲端午節,是端午節的習俗,指把新婚或出嫁的女兒接回家過年。簡稱“躲下午”,也叫“躲完”。習慣上以五月、五月五日為邪月、邪日,凡事需要避邪,因為端午節有帶女人回家避邪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