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孕婦食譜 - 餃子的來歷以及餃子的名稱來歷

餃子的來歷以及餃子的名稱來歷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中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他著《傷寒雜病論》 ,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麽疑難雜癥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壹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壹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壹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壹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壹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壹,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壹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壹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壹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壹,人們吃著餃子,心裏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傳說

正在加載餃子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壹則傳說。從前有壹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裏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壹天,人稱"潘素 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壹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裏,經過殿試,手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壹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壹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咋做最後壹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壹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面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裏煮熟,當做最後壹樣飯給皇端去。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麽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擡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壹代壹代,壹直流傳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