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病之後的心理描寫
1、慣性思維
慣性是壹種心理定勢,患者看病之初,有些會幻想自己沒有患病,可能是醫生搞錯了,這是慣性思維造成的。而當疾病好轉後,又認為自己沒有完全恢復,要求繼續住院觀察和治療,不願出院,這是習慣了病人身份的惰性表現。
2、異常感覺增多
患者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如聲、光、溫度等特別敏感,稍有聲響就緊張不安;軀體不適的耐受力下降、主觀體驗增強,如感到動脈猛跳,神經顫抖等,害怕這些變化會加重病情。對別人的說話聲調、動作等也會挑剔,易反感。
3、情感脆弱
患者易激動、朝他人發怒;遇事心煩意亂,常為小事而發火;動不動就容易哭,怨恨命運;常常自責、作踐自己。
4、容易猜忌
久病不愈的患者易盲目猜疑,對他人的表情、神態、行為等特別敏感、多疑;甚至對醫生診斷、治療、護理也會產生懷疑、不信任,對各種檢查、不同治療均要追根尋底;若親人探視不及時或次數減少亦會懷疑對他冷淡或另有新歡等。
5、焦慮或恐懼
患者對自身健康或客觀事物作出遠低於事實的評估,特別是疾病不見好轉或病情稍有惡化;當康復無望時表現為復雜情緒反應,其主要特征是恐懼和擔心。也可因擔心家庭、工作、經濟、學習、婚姻問題等社會因素而焦慮煩惱、坐立不安。病人焦慮的表現為肌肉緊張、出汗、搓手頓足、緊握拳頭、面色蒼白、脈搏加快、血壓上升等,也可出現失眠、頭痛。
6、被迫棄感
患者來到醫院新環境,與陌生人相處感到孤獨,且住院的每天生活單調及受限。從早到晚,進餐、查房、服藥、治療、睡眠,日復壹日,尤其長期住院的病人,不喜與人溝通的,更是度日如年。被拋棄感可使人煩惱、焦慮、恐慌;使人感到淒涼、被遺棄而消極悲觀。特殊情況下,患者會選擇自殺。
7、抑郁表現
因患病喪失了部分或全部勞動能力,或疾病導致了外貌、形象變化,病人情緒變得異常悲觀,少言寡語,對外界的任何事物不感興趣,特別是以往感興趣的也沒有反應;哭泣不語或叫苦連天;有的病人自暴自棄、放棄治療,嚴重者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
8、習得性無助
當患者認為自己對所處環境沒有控制力並無力改變時,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這是壹種無能為力、無所適從、聽之任之、被動挨打的情緒反應。這種無助還可以泛化而導致失望和抑郁等臨床表現。病人呈現出淡漠、緘默不語,或自卑自憐、在怨恨,或在回首往事留戀人生,或在默默告別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