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廿三昰什麽日子
十三是正月裏的最後壹個節日,
這壹天接竈神、
迎農耕,
老人們說這壹天壹定要
鬧得紅紅火火,來年才能收成好,家庭和、財運旺。更是壹年壹度的篝火節,老
家話稱“燎疳(燎幹)”,任何壹場篝火晚會都不會和它媲美,就在於它的自然
美,
淳樸簡單而令人神往。
過了正月二十三,
出門打工的年青人已陸續的告別家
人,打起行囊,走向外邊的世界。
傳說“疳”是壹種十分頑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燒燎,才能驅毒滅病。人們相
信通過“燎疳”可以求得祛病消災、五谷豐登,為新的壹年開壹個好頭,這個習
俗在農村尤為盛行,
現在在城裏也是壹樣的火。
孩子們早早的要去準備柴禾,
在
荒山上用鐮刀割回成捆蒿草,孩子們都會比看誰割得柴火多,
“離離原上草,壹
歲壹枯榮”,成捆的蒿草割回後便放在房前屋後,等到“燎疳”時備用。老人們
要用黃紙剪些“疳娃娃”,小孩子們用點燃的香火紮些小孔,然後用“疳娃娃”
擦遍全身,擦掉全部的疳氣,聽老人們說紮了“疳娃娃”這壹年就會百病不生,
健健康康。在“燎疳”這天的晚飯就是
“攪團”,說是吃了“攪團”就會把疳
病纏住不會禍害人間。
到了夜幕降臨之時,家家門前都堆放了壹堆柴火和當日院內清掃的雜物,
然後插上“燎疳娃娃”,把扯下的對聯、門神也投入其中壹並點燃,隨後再投入
香表、鞭炮、鹽粒、蔥皮、蒜皮等,點燃柴火,用火來燒掉“燎疳娃娃”。這時
候家家門前都是火焰閃動,
壹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紅彤彤的,
火光和鞭
炮聲相互交織。人們都在火堆上跳來跳去“燎疳”,希望能消災避禍,燎去以往
的陳厄和晦氣,
讓年在火火紅紅中過完。
大人們往往象征性地跳幾下,
就站在壹
旁圍觀,娃娃們則不然,尤其半大的兒子娃娃們,愛玩火的年紀,平日裏要受家
人教育和傳統禁火思想的拘束而不敢玩,借著節日才有了壹個合理的放縱機會,
怎能錯過?如脫韁的野馬般任由他們來歡鬧跳躍。
本來這個習俗的由來就是為了
祈求神靈來保護娃娃們的健康,
他們無可厚非地成為了整個活動的主角。
碎娃娃
或者女子娃娃不敢跳火,
則由大人抱著在火堆上跳,
或者由大人兩手分別握住娃
娃的兩手在火上甩壹圈。大壹點的娃娃夥們則毫不畏懼,卯足了勁,爭搶著,和
跳遠壹樣,
撒開腿跑得歡歡地借助慣性從火上壹躍而過,
比試誰跳得精彩。
偶爾
也會有亂了秩序相向同時跳而撞在壹起的,
跌落下來燒了衣服和眉毛頭發或著撞
傷了頭,跳火升級成了“碰頭會”;有時也有調皮匪氣的兒子娃娃趁機搞惡作劇
嚇人的,
偷偷在火堆裏面扔幾個鞭炮,
當有人跳過時便會炸得火星四濺。
自家的
火堆熄滅後又趕到另壹家去,
盡情跳躍享受火的盛宴,
直到全村落各家的火堆都
熄滅才肯罷休。
如果住得集中,
則鄰裏之間往往都會事先把柴火堆在壹起,
大家
合在壹起跳,烈焰照徹天空,場面熱鬧、緊張,氛圍濃烈。如果誰跳不過去,就
必定會有燒著棉褲或者眉毛之虞,
最能考驗娃娃們的膽量和力氣。
跳完了這家又
趕到另壹家,享受火的盛宴,直到火全部熄滅才罷休。火苗小下去,慢慢的只剩
下壹堆紅通通的火籽了,這時,家裏的男主人,也就是掌櫃的,會拿出壹把新新
的竹掃帚來,
揚得高高的,
再使勁向著火籽拍下去,
口裏大聲的喊著:
“麥子花,
玉米花,高粱花,大豆花?”。拍壹下,喊壹聲,老人家說,冒起來的火籽越
多越高,
說明這壹年這種農作物的收成就會越好,
看著焰火般絢爛的火籽,
壹張
張太陽色的臉上滿是笑意,眼睛裏全是這壹年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城裏也是在壹片歡聲笑語中度過,
小區裏的人們把割回來的蒿草放在壹起燎
疳,有的單位也參加了進來,在火苗的映襯下,整個城市都在火的海洋裏,壹張
張笑臉迎著春風歡快的跳著,尖叫著,新的壹年新的氣象都表現在這“燎疳”的
節日裏。
這壹天,所有人和牲畜都歇息壹天,
“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馬歇壹天。”意
思是過了正月二十三,年事已畢,就開始春耕準備了。
咚咚鏘的聲音也越來越遠,
漸漸的聽不見了,
夜幕沈沈的垂了下來,
熱鬧了
半夜的山城安祥的睡去了。
人們也在自己熱烘烘的床上舒舒服服的躺了下來,
滿
意的進入了夢鄉。也許這壹夜,很多人的夢裏都還響著咚咚鏘、咚咚鏘的聲音,
還看見鄉裏鄉親壹張張含笑的臉,還有那滿地金黃的麥穗,沈甸甸的玉米棒子,
瞇著眼看見的,也是金黃色的太陽,在那溫暖的光芒裏,莊稼人塌實的,心滿意
足的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