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香計時的原理
根據香的平均長度來進行劃分,有壹小時壹炷香、三十分鐘壹炷香、壹刻鐘壹炷香。古代有壹種特殊的長盤香,能夠持續燃燒十二個小時,盤香上面有大小不壹的刻度,方便用來計時。其實用香來計時的話,誤差非常大,但是古代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盤香就成為常用的計時工具之壹。
人類社會早期對時間沒有精確的計量,只能用“太陽出山”“雞叫3遍”“月掛樹梢”等模糊概念計時。直到進現代,壹些地方還沿用“吃晚飯時”“壹袋煙的功夫”等提法。
春秋時期已經用圭表~漏刻等計時器,對壹天的時間做比較精確的劃分和記錄。
圭表即日晷,有日晷針盤組成。晷針插在盤中心,晷盤上刻著表示時刻的分劃。太陽照射的針影投射在晷盤的分劃上,就能指示出時刻。
計時方法
陰雨天和夜晚則用漏刻。漏刻又稱漏壺,包括下有小孔的銅壺和帶有刻度的刻箭兩部分。水勻速流下,通過刻度觀察水位變化,即可確定時刻。
唐代僧壹行發明了最早的自鳴鐘,用漏水激輪,壹日壹夜轉壹周,29轉多為壹個月365轉為壹年。同時裝有2個木人,每壹刻壹擊鼓,壹個時辰(相當於壹個2個小時)壹撞鐘。元代郭守敬也曾發明出不同聲音的機械報時鐘。民間更多使用燃香,蠟燭等計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