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齊桓晉文之事》註解

《齊桓晉文之事》註解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 事:指兩人稱霸諸侯的業績。 可得聞乎?” 可得:助動詞性結構,同義並列關系。相當於“可以”“可能”。○劈頭就問齊桓、晉文之事,旨在圖霸而且心切。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仲尼:孔子的字。徒:門徒,學生。道:稱道。桓文:齊桓公晉文公的省稱。孟子曾受業於子思(孔子的孫)的門人,所以這麽說。 是以後世無傳焉, 是以:因此。傳:傳述。焉:兼詞,於之,對他們的事跡。“之”指齊桓晉文之事。臣未之聞也。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孟子主張行“王道”,反對武力稱霸,所以借口“無道”和“無傳”巧妙地撤開桓文之事。話雖說得委婉,但壹語撇開,實則斬釘截鐵地表明了“霸道”不值壹談。 無以, 以:同“已”,動詞,止。“無已”是文言裏的壹種習慣說法,這裏直譯是“(如果您要問壹個)沒完沒了”,意即“如果不能不說”。 則王乎?” 則:那就。王(wàng):行王道以統壹天下。這壹分句等於說“則我請言王乎”,主語“我”和謂語“言”都省略了。○本篇本意在宣揚“王道”,卻由問“霸道”發端,通過撇開“霸道”以引出“王道”,壹開始便納入駁辯之局,文勢頓挫生姿。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德:指國君的道德。

曰:“保民而王,奠之能禦也。” 保民:使人民生活安定。保,安定,這裏屬使動用法。莫之能禦:沒有誰能夠阻擋他。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孟子說過:“以德行仁者王。”王天下的關鍵在於行仁政施惠於民,所以首先明確提出“保民而王”,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壹段: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保民:即“保民而王”,承上文省言之。

曰:“可。” ○先使齊宣王樹立信心。

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由:從哪裏。

曰:“臣聞之胡龁曰: 胡龁(h否):齊宣王的近臣。“臣聞之胡龁曰”的語法結構是:“臣聞之(於)胡龁,(胡龁)曰”,“(於)胡龁”是“聞”的補語。“曰”前省“胡龁”二字。之,指代下文所敘之事。 ‘王坐於堂上, 堂:殿堂。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過:走過。 王見之,曰:“牛何之?” 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之:動詞,往。 對曰:“將以釁鐘。” “以”後省賓語“之”(指牛)。釁(xùn)鐘:新鐘鑄成,殺牲以祭,取血塗其縫隙,叫做釁鐘。 王曰:“舍之! 舍(shě):放掉。 吾不忍其觳觫, 觳觫(húsú):恐懼顫抖的樣子。 若無罪而就死地。” 若:代詞,如此,這樣。作“無”的狀語。就:走向。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 然則:是代詞“然”與連詞“則”結合而成的連詞性結構。(如果)這樣,那麽。 曰:“何可廢也? 何:怎麽,哪裏。 以羊易之。” 易:斟換。 不識有諸?” 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詞。○這壹故事為下文的議論張本。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是心:這種心腸。足以:助動詞性結構,完全可以,足夠用來。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以:認為。愛:吝惜。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副詞,本來。王之不忍:主謂短語作“知”的賓語,“之”字用來取消詞組的獨立性。○以宣王自身經歷的事例證明他有“不忍之心”,論定他有“保民而王”的根基,亦即有行“王道”的根本,從而把他與“王道”牢牢綰合起來。與此同時,又插寫“百姓皆以王為愛”壹句,以引出下文宣王的辯白和孟子的分說。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 。誠:確實。者:特殊的指示代詞,復指“百姓”。 齊國雖褊小, 褊(biān)小:狹小。 吾何愛壹牛? 何:作狀語,為什麽,怎麽。 即不忍其觳觫, 即;就(是),副詞,作狀語。 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故:所以,因此。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無:通“毋”,副詞,不要。異:奇怪,這裏是感到奇怪的意思。於:對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主謂短語作介詞“於”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作“異”的補語。“之”用於主謂詞組的主謂間以取消詞組的獨立性。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彼:他們,指百姓。惡(wù):表反問的副詞,怎麽,哪裏。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若:假設連詞,如果。隱:同“惚”,哀憐,心裏難過。 則牛羊何擇焉?” 則:那麽。揮:區別。焉:語氣詞。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 是:指示代詞,這,作句子的主語。何心:什麽樣的心理。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其:那。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宜:應該。是句子的謂語,前置以加強感嘆語氣。乎,語氣詞,表感嘆。百姓之謂我愛:主謂短語作句子的主語。

曰:“無傷也, 沒有什麽關系。傷,損害。 是乃仁術也, 是:這。乃:副詞,就(是)。仁術:仁愛的心術。 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 於:對於。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 聲:指被宰殺時的哀鳴聲。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遠: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遠離。舊讀yuǎn。庖(páo)廚:廚房。

第二段:論證“保民而王”的內在條件在於“不忍之心”,並用具體事例說明齊宣王並菲沒有這壹條件,為提出自己的主張立下根基。

王說, 說:同“悅”。 曰:“詩雲: 詩:指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詩經》。 ‘他人有心, 他:旁指代詞,別的。 予忖度之。’ 忖度(cùnduó):推測。付,揣測;度,衡量。這兩句詩引自《詩經·小雅·巧言》。 夫子之謂也。 (這兩句詩就是)說先生啊。“夫子”是賓語,為了強調它而前置。之,助詞,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 夫我乃行之, 夫(fú):發語詞。乃:代詞,如此,這樣。作狀語。 反而求之, 反:回過頭來。求:推求。之:指這樣做的原因。 不得吾心, 得:懂得,了解。心:(做這件事時的)想法。 夫子言之, 之:捐孟子所說的道理。 於我心有戚戚焉。 意謂我心裏就動起來有所領悟了。戚戚,內心有所觸動或領悟的樣子。焉,語氣詞。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所以合於王者:同推行王道相符合的原因。所以……者,……的原因。

曰:“有復於王者曰: 復:報告。子:向。 ‘吾力足以舉百釣, 足以:這裏是“能夠”的意思。下邊兩個“足以”同。鈞:古代重量單位名稱,三十斤為壹鈞。 而不足以舉壹羽, 而:表轉折,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視力。察:細看,這裏指看清楚。秋毫:鳥獸秋天新長出的絨毛。末:尖端。 而不見輿薪。’ 輿(yú)薪:整車的柴。比喻大而易見之物。輿,車。 則王許之乎?” 則:那麽。許:相信。○在孟子看來,不忍之心之所以合於王者,是因為以此心推思於百姓,就能“保民”而得到百姓的擁護。但是齊宣王雖然對牛有不忍之心,卻並未推恩於百姓。要說服宣王行王道,就必須使他懂得推恩的道理。所以這壹節對於宣王“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的提問並不逕直作答,而是巧為設喻,用迂回之法為下文論推恩的問題作準備。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 及:達到。 而功不至於百姓者, 功:功德。者:語氣詞,表提頓。 獨何與? 獨:副詞,表反問語氣,究竟。 然則壹羽之不舉, 舉:意念上的被動,被舉起。這是壹個分句,結構助詞“之”用於主謂之間,表分句的語意未完。 為不用力焉; 為:連詞,因為。下面兩個“為”字同。焉:語氣詞,下面兩個“焉”字同。 輿薪之不見, 見:意念上的被動,被看見。 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 不見保:沒有被安撫。見,助動詞,表被動。 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第二個“王”,動詞,讀wàng。 不為也。非不能也。 ○先用三個排比句,以前兩句作喻,有力地說明齊宣王對百姓“不用恩”;然後歸結為“不為”而“非不能”。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 形:具體表現。何以異?”何以:憑什麽。異:動詞,區分,區別。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 挾(xié):夾在胳膊下。太山:即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語人曰: 語(y?):告訴。 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是:代詞,這。作這壹判斷句的主語。誠:副詞,的確。 為長者折枝,’ 長(zhǎng)者:老年人,長輩。折枝:折樹枝。又:“枝”通“肢”,因此又解為躬身作揖或按摩肢體。三種解法都指輕而易舉的事。 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是:這。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是:這。○再壹次設喻,進壹步說明“王之不王”是主觀上的“不為”,而不是客觀上的“不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壹個“老”用作動詞,尊敬。第二、三兩個“老”用作名詞,老人。以:介詞,後邊省賓語“之”。及:推及,推廣到。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壹個“幼”用作動詞,愛護;第二、三兩個“幼”用作名詞,幼兒。 天下可運子掌。 運於掌:在手掌上運轉。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詩雲:‘刑於寡妻, 給自己的妻子做出榜樣。刑,同“型”,榜樣,這裏用作動詞,做出榜樣,示範。寡妻,君主對自己的妻子的謙稱,正如君主自稱為“寡人”壹樣。 至於兄弟, 至於:指推及,推廣到。以禦於家邦。’以:連詞,這裏可譯為“從而”“進而”。禦:治理。家邦:家和邦。“家”指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邦”指諸侯國。這三句是《詩經·大雅·思齊》中的詩句。 言舉斯心加諸被而已。 “言”前省略主語“此”。此言……,這(不過是)說……。舉:拿。斯心:這種(愛自己親人的心思。斯,這。諸:“之於”的合音詞。彼:第三人稱代詞,這裏作“別人”講。而已:罷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推思:推廣恩惠。保四海:安撫天下。保,與“保民而王”的“保”義同。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都有海,所以稱全中國為“四海之內”“海內”或“四海”。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無以:動詞與介詞結合而成的助動詞性結構,不能,沒法。妻子:老婆孩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所以大過人者:大大勝過壹般人的原因。過:超過,勝過。他:別的。焉:語氣詞。 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推其所為:推廣他們的所作所為。而已矣:罷了。○提出“推恩”作為“保民而王”的現實途徑,把王道概念具體化;並用對比的手法說明“推恩”與“不推恩”的不同結果,發人深省。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權,用秤(chèn)稱。 然後知輕重, 然後:連詞性結構,現代漢語裏仍然沿用。度(duó),用尺量。 然後知長短。物皆然, 物:事物。然:代詞,這樣。 心為甚。 人心是更加(需要度量)。 王請度之!” 請:表敬副詞。

第三段:論證保民而王的現實途徑是推恩於百姓,並說明齊宣王目前並沒有推恩是不為而非不能。

“抑王興甲兵, 抑:連詞,或者。興甲兵:使甲兵興,即發動戰爭。“興”屬使動用法。甲兵,鎧辛和兵器,指代戰爭。 危士臣, 使士兵和臣子們陷於危險境地。危,屬使動用法。 構怨於諸侯, 構怨:結怨。於:同。然後快於心與?”快:痛快。○明知故問,以引出下文的辯論。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 何:怎麽,為什麽,作狀語。於是:介詞結構,作補語,對這些。 將以求吾吾所大欲也。” 以:介詞,後邊省賓語“之”。以之,憑借這些。所大欲:最想要的東西。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子口與? 為:因為。肥甘:形容詞用為名詞,肥美、香甜的食物。輕曖不足於體與?輕暖:形容詞用為名詞,輕巧暖和的衣服。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子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便嬖(piànpì):君主親近寵愛藥人。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豈:難道。○壹連用五個排句,用篩塗法,巧妙地引出下文所寫齊宣王的“大欲”是霸天下的結論。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 欲辟土地, 辟:開辟。 朝秦楚,使秦楚來朝見(稱臣)。朝,屬使動用法。 蒞中國, 蒞(lì):居高臨下,引申為統治。中國: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帶。 而撫四夷也。 撫:安撫。四夷:四方的外族。夷,古代對中原地區以外的四方少數民族的輕蔑的稱呼。○揭出要害。 以若所為, 若:代詞,這樣,作“所為”的定語。所為:作法。 求若所欲, 求:追求。所欲:希望得到的東西。 猶緣木而求魚也。 緣木:爬到樹上。緣,攀緣。○用“緣木求魚”為喻,生動地顯示出了“霸道”的路線性錯誤。

王曰:“若是其甚與?” “其甚若是與”的倒裝。它的嚴重程度象這樣嗎?

曰:“殆有甚焉。 恐怕有比這更嚴重的哩。殆:副詞,表推測和不肯定,恐怕,也許。焉:兼詞,於是。於,比。是,代緣木求魚的事。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菪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 鄒:當時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楚:當時的大國。這句主語是“鄒人”,“與楚人”是介詞結構作狀語。 則王以為孰勝?” 以為:認為。孰:誰。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小、大:都是形容詞用為名詞,指小國、大國。下文的“寡、眾、弱、強”與此同。固:本來。 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 縱橫千裏的地方***有九塊。《禮記·王訓》:“凡海之內九州,州方千裏。”這是戰國時期流行的壹種觀點,並不符合事實。 齊集有其壹; 集:會集,指截長補短總計其面積。 以壹服八, 以:憑。服:使動用法,使……屈服。 何以異於鄒敵楚哉? ○用“鄒,人、與楚人戰”再設比喻,並用排句把大小、眾寡、強弱之懸殊和盤托出,指出“以壹服八”的決不可能,從而充分說明霸道不可行,以徹底清除齊宣王以霸道統壹天下的念頭。 蓋亦反其本矣! 蓋(hé):同“盍”,“何不”的合音詞。亦:句中語助詞,用以加強反問的語氣。反其本:返回到那根本上來。本,指施行仁政王道。○在批判霸道之後,出壹呼告語引其改邪歸正,顯得情深意切,警策動人。 今王發政施仁, 今:表假設語氣,現在如果。發政施仁:發布政令推行仁政。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仕者:做官的人。朝:朝廷。 耕者皆欲耕手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 商賈(g?):商人。藏:貯藏貨物。 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 行旅:外出旅行的人。出:出入,經過。塗: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這句中“欲”字不可解,疑為衍文。 皆欲赴想於王; 赴想於王:投奔到君王這裏來申訴。赴,投奔。想,同“訴”。○五個排比句,極力鋪陳王道樂土的美好境界與天下歸心的情景。其若是,其:連詞,如果。孰能禦之?”之:本是第三人稱代詞,在對話時可活用以指聽話的對方,這裏作“您”講。

第四段,論證齊宣王行霸道征服天下的大欲不可能實現,勸說其反本而行王道。

王曰:“吾懵, 懵(hūn):頭腦昏亂,胡塗。 不能進於是矣。 進:指進壹步地領會。於是:對於(您說的)這些。 願夫子輔吾誌, 輔:輔佐,這裏是幫助實現的意思明以教我。明白地教導我。以,連詞,連接狀語於中心語。 我雖不敏, 敏:聰明。 請嘗試之。” 請:表敬副詞,可譯為“請讓我”。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 恒:長久,固定不變。恒產,指能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恒心,指守道不變的思想。 惟士為能; 惟:副詞,只有。士:指脫離生產的讀書人。 若民, 若:連詞,說完壹件事轉而述說另壹件事時,用“若”提接;可譯為“至於”。 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則:那就。因:因而。 茍無恒心, 茍:如果。 放辟邪侈, 放蕩不羈,行為不正。放、侈,都是放蕩的意思;辟(通“僻”)、邪,都是行為不正的意思。 無不為已。 已:通“矣”。○以上幾句話是對“士”的吹捧和對勞動人民的汙蔑,但從中也反映出勞動人民在殘酷的剝削壓迫下必然起來反抗的事實。 及陷於罪, 及:等到。 然後從而刑之。 從:隨著。刑:用作動詞,用刑法處罰。 是罔民也。 罔:通“網”(網),用作動詞,設羅網去陷害。 焉有仁人在位, 焉:疑問代詞,哪裏,用作狀語。 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 是故:因此。制:規定。產:產業。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使”後省兼語。仰:對上。事:侍奉。 俯足以畜妻子; 俯:對下。畜(xù):養育。妻子:老婆和兒女。 樂歲終身飽, 樂歲:豐年。終身飽:終年壹身飽足。 兇年免於死亡, 兇年:荒年。兇,谷物沒有收成。死亡:餓死和逃荒。亡,逃亡。 然後驅而之善, 之善:走上正路。之:往,走上。 故民之從之也輕。 民之從之:百姓聽從他。主謂詞組作句子的主語。第壹個“之”用以取消詞組的獨立性。也:語氣詞表停頓。輕:客易。 今也制民之產, 今也:現在呢。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教死而恐不贍, 惟:僅只。救死:救於死,(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不贍(shàn),不足,來不及。贍,足。 奚暇治禮義哉! 奚:哪裏。暇:空閑。“奚”和“暇”在這裏都用作狀語。治:講求。 王欲行之, 之:指王道。 則盍反其本矣。 本:指王道仁政的根本問題,即下文所述制民之產的基本內容。 五畝之宅, 相傳古代壹個男子可分得五畝供建造住宅的土地。五畝,合現在壹畝二分多。 樹之以桑, 樹:用作動詞,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yì):用作動詞,穿。帛:絲綿。 雞、豚、狗、彘之畜,豚(tún), 小豬。彘(zhì)豬。 無失其時, 無:同“毋”,不要。失:錯過。其時:指家禽、家畜繁殖的時節。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 古代實行井田制,壹個男丁可分得耕田壹百畝。 勿奪其時, 勿:不要。奪:侵占。時:指農時。 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 謹:重視。庠(xiáng)序之教:學校教育。庠、序都是古代學校的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反復叮嚀。孝悌(tì):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義:道理。 頒白者不負藏於道路矣。 頒(bān)白者:頭發斑白的人。頒,同“斑力。負:背東西。戴:用頭頂東西。○從田宅桑畜直到禮義庠序,分四層排比寫出自己構想的王道仁改模式圖,既說明了它的制度,又說明了它的好處,鮮明地表現出壹幅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小康生活的誘人圖景。 老者衣帛食肉, 衣(yì):穿。 黎民不饑不寒, 黎民:眾民,百姓。黎,眾。 然而不王者, 然:代詞,如此,這樣。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與開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相呼應,形成完整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