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流的代表作家
埃杜阿·杜雅爾丹
(1861~1949)
19世紀末,法國作家埃杜阿·杜雅爾丹發表了小說《被砍倒的月桂樹》。該作因始終運用“內心獨白”藝術手法,被後人視為意識流文學的先聲。進入20世紀後,意識流文學家們將意識流創作方法加以完備化並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後,意識流文學進入興盛時期。
馬塞爾·普魯斯特
(1871—1922)
意識流文學的奠基者是馬塞爾·普魯斯特。他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壹。1984年6月,法國《讀書》雜誌公布了中 法國、西班牙、聯邦德國、英國、意大利王國報刊據讀者評選歐洲十名“最偉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魯斯特名列第六。
其代表作七卷本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實踐了作者“主觀真實論”的藝術觀,是“單純型”意識流文學的範本。這部作品為意識流文學打下了發展的基礎。《追憶似水年華》是壹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壹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壹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壹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壹部主要小說上派生著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壹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壹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鐘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壹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占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壹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裏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此外,小說還描寫了壹些於上流社會有關聯的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說還描寫了壹些下層的勞動者。《追憶似水年華》這部長篇巨著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致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為“風流喜劇”。
《追憶似水年華》是壹部有獨特風格的長篇小說,他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壹問題的感想和分析。例如,敘述者參加了蓋爾芒公爵家的壹次晚宴,這使他長期以來對貴族的種種幻想頓時破滅,他意識到過去對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稱,而不是真實的世界。整部作品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同敘述者對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渾然壹體,又互相引發,互相充實,從而形成了物從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壹的藝術境界。
維吉尼亞·伍爾芙
(1882—1941)
英國小說家、批評家維吉尼亞·伍爾芙也是壹位著名的意識流作家和意識流小說的奠基者。她在對壹些意識流小說家的創作進行總結、借鑒的基礎上,豐富、發展了意識流文學的表現手法,並對它進行理論闡發。1919年,伍爾芙發表了第壹部意識流小說《墻上的斑點》。作品通過壹個婦女看到墻上壹個模糊不清的斑點而引起無限聯想的意識流動過程,揭示人類在世界的豐富和易於變化。《達羅衛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是伍爾芙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前者表現的是達羅衛夫人在家庭晚會上重見舊日戀人彼德並得知附近壹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殺後二人意識的跳躍紛呈;後者大量運用象征主義手法,表達的是作者對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向往盤,呈現給讀者的是人物的深層意識。
伍爾芙小說不註重表現事件、人物之間的關系,而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現上,講究環境和景物描寫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筆富於音樂性,並運用音樂上的“曲式學”結構作品,給讀者以美感。
詹姆斯·喬伊斯
(1882—1941)
20世紀愛爾蘭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是意識流文學代表作家之壹。他出身於都柏林的壹個中產階級家庭,出生後家境漸衰。他很早就立誌獻身文學事業,力圖通過創作實理其純客觀表現人內在真實的美學理想。1902年,喬伊斯赴巴黎學醫,其後壹生不定時居住於歐洲多國,傾心於文學創作。
喬伊斯的作品始終未離開都柏林人和他們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由15個有***同主題的短篇小說組成,描寫都柏林中下層市民形色各異的生活,現實主義傾向鮮明。《壹個藝術家青年時代的寫照》(1916)是喬伊斯思想藝術發展的轉折點。作品中大量使用內心獨白、時空交錯、自由聯想等意識流文學常用的表現手法,揭示主人公從幼年到青年時代的內心世界。作者的筆觸已伸向主人公的潛意識領域。晚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為芬尼根守靈》(1939)充滿寓言色彩,通篇采用夢囈語言,表現人類歷史中死亡與復活這壹循環往復的中心主題,語言晦澀、新詞叠生,艱深難懂。
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 這部作品從1914年開始至1921年完成,前後歷時8年,是喬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作之壹。它“套用”荷馬史詩《奧德修記》的框架,分為3章18部,在人物設計與情節安排上也與之相呼應。但作者卻把古希臘英雄尤利西斯(即奧德修)海上10年漂泊的神話,變成了現代普通人布盧姆壹天內在都柏林街頭遊蕩的故事,以此暗示英雄時代的結束和當代普通人的命運悲劇。《尤利西斯》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迥然不同。它全方位運用意識流的表現手段,通過人物潛意識的流動,表現了現代西方人嚴重的精神危機。因此,小說被西方評論界奉為意識流的百科全書。作品沒有傳統小說中故事性極強的情節,只是以布盧姆和斯蒂芬從1904年6月16日早上8點到次日淩晨2點這18小時內在都柏林的生活和內心活動為主要內容,把他們過去的經歷和精神生活納入其意識無秩序的流動中分別表現出來。而布盧姆的妻子莫莉在小說中大部分是通過他人視覺顯示出來的,直到篇尾才正面出現。作者以她躺在床上、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的長篇內心獨白結束全作。他們的經歷不能構成完整有序的情節線索,事件的發生與時間的發展也無任何序列關聯,卻成為人物意識流動的壹個又壹個外在引源,帶出人物綿延不斷的薏識之流,而這種意識活動完全不同於傳統小說中有邏輯、有條理、在理性支配下的心理描寫,而是不受時空限制、不受邏輯制約、具有極大跳躍性、隨意性和不連貫性的人的意識的本原狀態的展示。
作品的核心人物只有3個,他們身上顯示出多層次的復雜矛盾的性格。某報館的廣告業務承攬人利奧波爾德·布盧姆庸碌、卑微,卻不乏忠厚、善良;他的妻子、稍有小名氣的莫莉耽於肉欲,但內心也渴望真情;私立中學歷史教師斯蒂芬·代達勒斯精神空虛,卻不肯放棄幻想。通過他們,喬伊斯逼真描繪出西方現代都市中人的真實形象,他們身上不再閃耀古代英雄的光彩,精神不再崇高,但仍固守著人性的精神家園。作者向人們展現了壹幅現代人靈魂全景圖。與其他意識流作家的敘事方法比較,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采用“交錯式”意識流的寫法,即各人所想與其他人不相幹,雖然有時出現重疊,卻是偶然造成,因為人物不需要***同面對同壹件事。這種敘事方法,使小說內容更加分散,加之作品中“內心獨白”的大量運用,“自由聯想”的跨越性與隨意性極大,故而給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困難。
威廉·福克納
(1897~1962)
美國大作家威廉·福克納是意識流文學的又壹傑出代表。福克納出生於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壹個貴族莊園主世家。1926年在舍伍德·安德森的指導和幫助下發表第壹部小說《士兵的報酬》。1929年其過渡性作品《薩托利斯》間世,開啟了作者終生為之奮鬥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的先河。福克納選取“約克納帕塔法”這個虛構小鎮上不同家族作為描寫對象,用他們的故事構成壹部部小說,表現出美國南方社會近壹個半世紀間的興衰變遷和各階層人物的榮辱浮沈。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包括15部長篇和大量中短篇,其中重要作品如《我彌留之際》(1930)以多角度敘述方法和大量采用意識流手法創造了“關於人類忍受能力的壹個原始的寓言”(邁克爾·米爾蓋特語);《八月之光》(1932)在三條平等發展的線索中重點描述了壹個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獨者裘·克裏斯默斯掙紮與毀滅的故事;《押沙龍,押沙龍!》(1936)通過幾個人的敘述與分析來表現莊園主托馬斯·薩德本的盛衰史。該作具有史詩結構和濃郁的悲劇氣氛。福克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1929)。
《喧嘩與騷動》的故事背景是傑弗遜鎮。它描寫和表現了壹個曾經顯赫、如今已走向沒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後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全書分四部分,分別截取康普生壹家生活中的四個日子作標題,各部分又分別從白癡班吉、他的哥哥昆丁和傑生的意識流動以及作者本人的敘述角度講述同壹個故事,故事的中心點為康普生的女兒凱蒂的命運。南方世家大族的後代康普生和夫人精神頹喪,生活空虛,對孩子沒有溫暖、也沒有愛。女兒凱蒂熱情奔 放,與家庭難融。長大後不慎失身於壹紈絝子弟,後因此導致婚姻悲劇,遭到遺棄,淪為妓女。凱蒂的弟弟班吉生來白癡,對姐姐充滿依戀之情;凱蒂的哥哥昆丁對妹妹懷有亂倫的感情。覬蒂的失貞與出走,均對他們造成極大的精神打擊:班吉失去精神的唯壹依靠,昆丁從小建立起的南方傳統價值觀遭到毀滅性打擊,最終選擇自殺之路。兄妹中只有傑生與時代節奏合拍,自私自利,卑鄙無恥,對姐姐覬蒂嫉恨有加,尋找機會敲詐落難的姐姐和她的私生女。在這個環境中,只有黑女仆迪爾西頭腦清醒,能理性地判斷是非;作者站在她的立場上審視各個人物,同時通過她也反映出勞動者忍辱負重、善良的品性。
福克納采用“復合式”意識流的表現手法,通過不同性格、不同遭際、不同品質的人物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的意識流動來敘述同壹個故事的始末,造成了壹種意識復合流動的效果。其中雖有部分重復,卻毫無雷同之感,原因在於作者描寫的重心不在凱蒂母女墮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該事件在不同人的內心產生的影響及其導致的心靈變化。故事化為三個人物意識流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把讀者引入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小說未按時序展開敘述,需要讀者在閱讀中參與創造,把事件的全過程拼裝完整,這說明表面顛倒混亂的時序下發生的故事有著內在的秩序。作品的敘述角度是由內向外的,敘述者頭腦思緒的不斷變化成為作品內容延展的主線。文中跳躍變幻的思緒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諸如變換字體、口氣、稱謂等手段,需要讀者細心辨別。1949年,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喬伊斯·卡洛爾·歐茨
(1938~ )
喬伊斯·卡洛爾·歐茨,美國當代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意識流小說在美國的又壹代表人物。歐茨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北部布法羅市郊洛克波特的工人家庭裏。中學畢業後,她得到壹筆獎金,進入錫拉丘茲大學學習文學,後又進入威斯康星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她先後在加拿大、美國等大學任教。
歐茨的文學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60年代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童年》、《戰栗的隕落》(1964)、《人間樂園》(1967)等作品,基本是現實主義方法為主的。從70年代開始,歐茨逐步把較多的註意力放到了註重心理描寫,註重對潛意識的挖掘。有人說她後來是“心理現實主義”的作家,但大都把她歸入意識流小說的範疇。70年代以來,她創作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任妳擺布》(1973)、《刺客》(1975)、《查爾德伍德》(1976);短篇小說集《愛的輪回》(1970)、《婚姻與失節》(1972)、《女神及其他女人》(1974)、《餓鬼集》(1974)、《誘奸及其他故事》(1975)、《有毒的吻及其他》(1975)、《通過國境線》(1976)、《黑暗的壹面》(1977)等。197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任妳擺布》具有明顯的現代派色彩。此後,她進壹步接受喬伊斯、福克納和弗洛伊德的影響,以圖探索壹條新的小說創作道路。她1974年出版的《女神及其他女人》中有壹個短篇小說,題為《關於鮑比·T案件》,可謂她在這方面的代表作。小說描寫壹個19歲的黑人青年無故受到挑釁後進行自衛,結果被捕入獄的故事。小夥子在牢房裏關了19年。等他出獄時;已變成了壹個膽小怕事的小老頭。作者認為造成這壹悲劇的原因是美國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即認為個人的壹部分潛意識思維是由種族、民族、家庭、時代、歷史等因素決定的。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思想深深地埋藏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支配著人們的行動,直接造成黑人青年悲劇的小姑娘弗蘭西絲等人並不是有意去挑釁,而是因為他們受到滲透在無意識裏的種族歧視觀念的支配,因而不自覺地給黑人青年帶來了壹生的悲痛。小說明顯的模仿喬伊斯、福克納等人的意識流手法。在時空觀念上也接受了柏格森的學說的影響,但又沒有照抄照搬,而且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