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為什麽動物界只有人類會懼怕同類的屍體,而其它動物不懼怕同類的屍體?
在幾百萬年的進化中,人類脫穎而出,占領世界的各個角落,現在我們發展科技甚至不滿足於地球,但是我們有壹些原始的東西依然留在我們體內。
比如對壹些無害事物的天然恐懼,現在打開互聯網可以看到壹大堆的“恐懼癥”,比如蜘蛛恐懼癥,密集恐懼癥,巨物恐懼癥
(這幾種恐懼癥我都寫過,感興趣可以關註怪羅科普,翻翻我以前的文章)。
如果妳對某些事物恐懼,妳肯定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相同癥狀的人。
圖為:許多人對蜘蛛天生恐懼
也正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種恐懼癥才進入我們的視線,但其實這些恐懼癥都沒有得到傳統心理學的認可。
密集恐懼癥可能是互聯網上流傳最廣泛的壹種,大部分人看到密密麻麻的圖片都會感到不自在。
然而,有壹種恐懼癥比密集恐懼癥影響的人群更多,只是我們很少談及,那就是屍體恐懼癥(Necrophobia),主要表現特征是對人類遺體,甚至是棺材、墓地、墓碑的恐懼。
在處理同類屍體上,人類很特殊,我們為了緬懷先人會舉行葬禮,有研究發現幾十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就已經在舉行葬禮了。
圖為:尼安德特人的葬禮
而其它動物很少能做到這壹點,只有零星的研究表明烏鴉和大象可能有這種傾向,而我們的靈長類近親都很少被觀察到這種傾向。
有趣的是,別的動物很少會對自己同類的屍體感到恐懼的,而我們人類卻會感到恐懼。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首先要了解,恐懼首先是壹種生存機制。
當感官察覺到可能構成威脅的壓力來源時,大腦會啟動壹連串的反應,讓我們要麽為生存而戰,要麽盡快逃離——哺乳動物的這種反應被稱為 “戰逃反應”。
正是戰逃反應讓我們壹次次躲過危險,最終生存了下來,讓基因得到延續,也可以說是恐懼讓我們生存了下來。
而我們現在體內遺留下來的這些對無害事物的恐懼,基本都是我們祖先在野外求生時訓練出來的本能。
比如密集恐懼癥,我們可以理解為,那些密密麻麻的事物曾經在我們生存環境中扮演著不好的角色,象征著死亡或疾病。
這種長期的影響,寫入了基因,讓我們可能天生害怕這些類似事物。
而對我們對同類屍體的恐懼,也可以這樣解釋,人類屍體預示著壹些不好的信息,它可能是疾病和死亡的象征,因為屍體體現出的原因要麽是生病而死,要麽是遇到捕食者。
無論是出於哪個原因,遠離屍體都是最好的選擇,而遠離的最好驅動力之壹就是恐懼。
遠離種群中的死亡群體,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有研究發現,就連昆蟲和水生動物都有這種傾向,只要種群裏出現生病或死亡的個體,所有的成員都會遠離它。
這種行為被稱為憎病行為,生物肯定從這個行為中得到許多利益,因此在長期的演化中它被保留了下來。
不過,疾病和死亡同樣可以在不同物種中傳播,很多疾病就是通過動物傳播到人體的,為什麽我們對其他動物的屍體往往沒有太多的恐懼呢?
壹種解釋是,其它動物的屍體我們看到的更多是食物,而不是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或許“吃”真的可以戰勝恐懼,特別是在饑腸轆轆的年代。
我們在長期的演化中,其他動物早就已經和食物相關聯,而且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要捕獵到動物可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早已克服了對新鮮動物屍體的恐懼。
妳可能很快就發現這個解釋的漏洞,其實大多時候屍體被證明是無害的,而我們為何依然會保留這份恐懼?
首先我們對無害事物的恐懼很正常,只要無害事物和壹些我們常規認知中的有害事物存在相似之處,我們就很容易受到關聯性影響。
另外,這就要說壹下我們的另外壹個強大功能了,除了基因會決定我們的行為之外,還有壹個被稱為模因,這是我們文化形成的原因。
大多數恐懼和我們的經歷有關系,我們的所在地方的文化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的長期受到壹些屍體負面信息的影響,那我們肯定會恐懼屍體。
同樣的,如果長期都在屍體正面信息的熏陶下成長,我們肯定不會害怕屍體,比如醫生這樣的職業。
好了,恐懼是正常現象,這是我們生存下來的原因,但我們不能對壹些事物過度恐懼,這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