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人君子是古代對人的怎麽要求,君子小人怎麽不同,古代百姓都是小人吧,只有做官是大人,比如春申君,
君子易事而難悅也,小人難事易悅也.
孔子說,是君子是很好相處的,和誰都能成為朋友,但辦事情卻有理有據,不會因為小恩小惠被取悅而喪失原則.小人卻不好相處,眼中只有名利,常被小恩小惠取悅,容易喪失辦事原則.當今社會,能公平辦事的人還是有的,只是被求者習慣了多“研究”,求人者也習慣了多“煙酒”,漸漸,另類的禮尚往來也成了正常.秉公執法的君子卻成了死腦筋,假正經,不識時務.因此,當今社會流行的是:當個小人也“光榮”,讓別人去說吧.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是君子心懷社會的仁義道德,是小人心懷自己的家園土地.是君子心系的是國家的法度規定,小人關心的是自己的個人恩惠.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區分是看動機,而不是結果.
每個人都能成為君子,因為君子不需要權高位重,但善良是根本的要求,君子做任何事情的動機都是純潔的,因此,做君子不需要誇誇其談,豐功偉績,而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去做.遵守社會公德,給老弱病殘讓位,拾金不昧都是君子所為.
有君子和小人之間的人嗎?
中國幾千年的孔孟文化,提倡中庸做人,社會和諧.那麽,有沒有君子和小人之間的人呢?如好事不做,壞事不幹的平庸之人抑或老好人呢?所謂君子和小人都是相對的,變通的,在君子和小人的鏡子面前,中間的那些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如老實本分的人相對於小人來說,就是高尚的君子.而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人用君子標準來衡量,就是小人.還有,角度不同,角色的輪換也不壹樣.諸葛亮“七出祁山”伐魏,鞠躬盡瘁,忠於蜀主,於政治角度而言,是君子所為.但從戰爭的角度來說,“七出祁山”罰魏帶來的死亡及經濟損失,就不算君子所為.
偽君子和假小人.
君子和小人都不是永恒的標簽,君子和小人也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變通與時俱進的,如遠古小人和女人歸為“難養”之列,但在今日,小人依舊是小人,女人卻大有君子所在.真正的君子是壹生的堅持,而不是壹天,壹件事就帖上君子或小人的標簽.有的君子貞潔不保,墮落成為小人,也有的小人“回頭”,成為君子.有的人看上去君子坦蕩蕩,特別是權高位重的仕途,都說在其位,不謀其政.可中國的官員,好大喜功,在其位,謀其政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比比皆是.壹些貪官汙吏,事發之前都是集光環於壹身,事發才發現是欺名盜世的戚戚之小人.也有的人行為看上去是小人,但通過事情的實質,卻是君子的行經.做壹天壹件事的君子很容易,做壹輩子的君子就難了.做壹天壹件事情的小人也並不可怕,悲哀的是做壹輩子的小人.當然,最可恥的是偽君子,欺騙的不僅是個人,還有朋友,社會.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凡事點滴都能成為君子,久了也就成了不起的大事情.做君子是容易的,可願意做君子的人卻很少.在金錢至上,世風日下的當今,願意為寵物買座位,也不願意為老弱病殘讓位的有之;以往不要任何報酬都有人見義勇為,可如今有了“見義勇為獎”都沒人見義勇為,偶爾有之,也被世人稱為“傻子”……
孔孟之道,提倡的就是追求個人內心的和諧,最終社會和諧,生活快樂.如今所說的打造“和諧社會”並不是新鮮的概念.所謂個人內心的和諧,就是能接納不同的事物,觀點,通過思考,提升自己,從而達到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也就是《四書五經》總綱裏的“格物,自知,修身”的過程.才能“齊家,治國,平天”,打造和諧社會.社會的和諧就是堅持不同觀點,聲音,對他人的壹種接納和寬容,總體上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其實這個也是君子所為.所以打造社會和諧,光靠物質發展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提倡人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做生活點滴的君子.少做自私自利的小人.可現實是,願意做君子的人越來越少,人們更願意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即:做小人也光榮,讓別人去說吧!社會又怎樣和諧?!
世間之大,什麽鳥也有,何況是君子,小人乎?雖“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越發少矣,可嘆!而“小人無所為,無所不為”,多矣,奈何之?!
君子,當是壹個社會的精神支撐者,是義的擔當者,是理的衛士.實際上,這是壹個中國古典時代的命題,卻在今天如此地有力和不堪回答.市場經濟激發了人的各種欲望,把精神和道德抑制了.在這種情況下,提倡君子精神是非常有意義的.
補充壹句,君子也當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 這是孔子的話.說的意思就是:上天是小人,人是君子;上天是君子,人就是小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壹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