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消化不良,胃脹難受,脾胃虛弱?中醫教妳調理脾胃,搞定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胃脹難受,脾胃虛弱?中醫教妳調理脾胃,搞定消化不良

很多人都知道,脾胃的好壞決定消化好不好,而消化系統不好,則人體所需營養和能量不足,長此以往,會變生百病。所以,中醫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也總結道“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明確指出,脾胃不好則生百病。

而由於其自身功能等原因,脾胃也是身體中最易受損傷的器官,飲食不慎,情誌所傷,外界環境的濕、熱等邪氣侵擾等均可導致脾胃損傷。其中,在脾胃病中,以消化不良較為常見。

近十幾年來,有調查發現,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但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在這些人群中,以上腹脹滿、餐後飽脹為主,噯氣為最常見癥狀。

其中,脾胃虛弱是很多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見病因,近期有朋友問到,“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壹吃東西就脹,應該怎麽辦?”今天這期文章就和大家聊聊脾胃虛弱導致消化不良的根本原因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調理脾胃。

脾胃虛弱的表現:

臉色泛黃

脾胃功能失常,運化食物的功能減弱,營養不足血液減少,就會出現泛黃的臉色。最初時,可能因為輕微的脾胃而面色淡黃,若沒有及時處理,漸漸由淡黃成為“萎黃”,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脾的氣和津液均不足而引起。

若是面色發黃且有虛腫,與萎黃相反是黃胖的表現,這是脾虛又有濕邪的表現。壹個人的臉色發黃,同時,皮膚暗淡無光,不夠明亮,也不太潤澤,基本就可以說明有脾虛了。

嘴唇

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之華在唇和唇四白。唇四白就是嘴唇周圍壹圈黃白無毛的部位,約1毫米寬。如果唇色白變得不明顯,肯定說明脾胃功能變差了;如果唇色白特別的幹黃,意味著脾胃功能衰退十分嚴重;若是發黑發青,甚至會危及生命。

腹瀉

脾胃虛弱的病程比較長,泄瀉有時輕,有時重,而且時好時壞。大便稀溏,顏色淡而且沒有臭味,會夾雜著沒有被消化掉的食物殘渣,而且很容易在吃過東西之後出現腹瀉的情況,吃多了還會腹脹、大便多。

之所以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主要與脾胃的重要功能有關,脾胃二者主要主持飲食水谷的消化,其中,脾主運化水谷,而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濁;通過脾胃的運化與受納功能、升清降濁功能,則可以將飲食水谷等轉化為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而輸送到全身各處。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並行,合於四時五臟之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由此可見,脾胃通常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

而脾胃虛弱,則運化受納無力,升降功能也會減弱,日久導致脾胃氣機痞塞不通、升降失常、氣機阻滯而生“痞滿”之證,甚至因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不能充養胃腑,則“胃虛而萎”,並波及他臟。

臨床實踐也表明,脾胃虛弱是消化不良、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胃腸道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因素,恰如著名醫學家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強調“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胃虛弱的人由於脾胃不能運化飲食水谷,故水谷之精無以化為氣血,內不能養臟腑,外不能充肌膚,脾胃虛則臟腑皆虛,形體日損,所以常有胃脹、胃痛、噯氣、食欲不振、面色萎黃或蒼白、神疲乏力、眩暈、消瘦、便結或便溏、舌淡等癥狀表現。

脾除了主運化飲食水谷外,還主運化水濕。脾虛則可導致水不化津,積聚於體內而生濕生痰,形成痰濕之癥,而痰濕既屬於病理產物,又屬於致病因素,痰濕產生後又會反過來遏制脾氣,使得脾氣不升,脾陽不振,也即形成所謂的“濕困脾”之癥。

臨床實踐表明,嗜食肥膩、辛辣、甘甜之品,或飲食不規律,或嗜酒等原因引起的胃腸動力不足所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上多表現為胃脹不舒或脹痛不適,食少,伴身重困倦,或有惡心嘔吐,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多胖大,苔白等“濕困脾”癥狀。

另外,濕熱中阻脾胃也是引起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特別是老年人,由於其脾胃易虛弱,壹方面,體內水液運化功能減弱,易釀為濕濁;另壹方面,年老體弱,身體抵抗力也會下降,更易感外邪,而不論是內濕,還是外濕,均易困遏脾氣,日久蘊而化熱,形成濕熱之癥而致病。

比如在中醫理論中,幽門螺桿菌就被認為是壹種濕熱之邪,濕熱之邪入侵人體,患者除了有消化不良的主要癥狀外,通常還多有頭身困重,肢體乏力,小便黃赤,口苦吐酸,舌紅苔黃膩等表現。

正如上面所講,在很多消化不良的患者中,多為脾胃虛弱,而脾胃虛弱,則運化無力,升降失常,往往又會導致痰、濕等病理要素。所以,在實際調理時,應註重辨證論治,結合自身的病程長短、癥狀、以往病史等資料制定合適、有針對性的調理方案。

大多數消化不良的患者初期多為脾胃虛弱所致,故應以健脾養胃,恢復脾胃的納運功能為主,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根據實際辨證加減調理。病情發展,脾胃氣機升降失和,則治以理氣化濁,調節脾胃升降之樞機,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枳實消痞湯、半夏瀉心湯加減調理。病情發展到中後期,由於脾胃虛弱,水濕運化無力,痰、濕、熱化生,所以,這個時期常存在本虛標實的現象,這壹階段的治療不能急於求功,應該脾胃同治,氣血並調,虛實兼顧;調理脾胃的同時,也要祛痰濕、濕熱。

脾胃疾病辯證用藥

脾胃虛寒證

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滿時減,腹痛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小腹下墜,腰腹酸沈。舌淡胖,苔白滑,脈沈遲無力。陰寒之氣內盛,水濕不化,見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則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腫。婦女帶下清稀、腰腹酸沈,屬寒濕下註。 參苓白術散、人參健脾丸主治脾胃虛弱引起的飲食不化, 倒飽嘈雜,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 .補中益氣丸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2、脾胃氣虛

精神疲憊,全身乏力,不思乳食,或拒食,伴形體消瘦,面色蒼白,大便溏薄或夾有乳食殘渣,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

3、陰虛火旺

午後潮熱,或夜間發熱,發熱不欲近衣,手足心發熱,或骨蒸潮熱,心煩,少寐,多夢,顴紅、盜汗、口幹咽燥,大便幹結,尿少色黃,舌質幹紅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或伴有口腔潰瘍反復發作,疼痛,頭昏,腰酸乏力等 。可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玉女煎, 龜芪參口服液、玉盤消渴片。

4、濕困脾陽

脾胃濕熱證多見脘腹脹滿,痞悶不舒,惡心納呆,口幹不思飲或飲而不多,口中粘膩,大便粘滯不爽或秘結,舌質淡紅或紅,舌苔黃膩,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幹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惡心,身重肢倦、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可用茵陳五苓散 、 葛根芩連湯。

有利脾胃的食物

1、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2、紅薯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3、栗子

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4、山藥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5、扁豆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作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於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6、紅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7、蜂蜜

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於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8、豇豆

味甘、性平,歸脾、腎經。作用:健脾,補腎。宜於脾胃虛弱,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七、脾胃問題要多科學運動

脾主四肢,適當的 體育 鍛煉,就是健脾胃。從中醫學角度出發,經絡系統分布人體四肢,故適當的 體育 鍛煉可促進經氣運行,反作用於人體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強。

壹般來說脾胃功能強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較發達,而對女性來說,脾胃 健康 的人胸部通常比較豐滿,因為胃經的循行路線即經過乳頭,脾胃功能強健,胃經經氣充足,對胸部的發育和豐滿曲線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妳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鍛煉,尤其是腿部,對小腿上的脾經起到很好的緊松刺激作用。研究顯示,多動腳趾可以養脾胃。

最好選擇和緩、低強度、少量、持續堅持的運動方式,運動後身體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過度勞累為宜。運動後大汗淋漓的項目並不適合,因為這種運動方式耗氣傷津,反而會加重氣短乏力的癥狀,降低我們的機體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