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本藝妓的表演又沒有受到漢唐歌舞的影響?
大化改新後,隋唐樂舞陸續傳入。隨著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在東亞世界中地位的加強,事事力求與其他東亞各國並駕齊驅,樂、舞方面也不例外,因此,外來的樂、舞與日本民族的傳統樂、舞競相爭輝,呈現了壹派繁榮景象。
大寶年間,日本朝廷開始在治部省下設雅樂寮,雅樂寮下設和樂、唐樂、三韓(高麗、百濟、新羅)樂和伎樂四部,其中和樂規模最大,其次,唐樂與三韓樂的規模相同。隨著遣唐使團和留學生的往返,唐代盛行的樂、舞大多直接傳入日本,而且音樂的樂理書籍以及樂器也被攜回日本。到了聖武天皇時期,聖武天皇設置‘內教坊’,令女伎專門學習唐樂及踏歌。
奈良朝廷把外來樂舞分為左部樂和右部樂兩類。左部樂以唐樂為主,右部樂以三韓樂為主。隋唐諸樂有150余曲,高麗30余曲,雅樂寮均能演奏,這150余曲的內容在《和名抄》等史籍中有記載(曲名太多,懶得打了~~~~~~~~)。
漢族傳統的《踏歌》在奈良時代極為盛行。日本最初舞踏歌是在持統女帝的七年正月(693年),此後每當喜慶、節日,尤其是正月十五,人們常以踏歌歡樂。踏歌傳入日本之初,大多用唐音唱唐詩,後來逐步用音唱日本詩人做的漢詩。
除了樂舞本身外,還有很多樂器保留到了現在,它們大多收藏在日本的正倉院。據1948至1952年的調查,現存樂器18種81件,大多是中國傳入的,如琵琶、五弦、阮鹹、箜篌、尺八、橫笛、笙、竽、蕭、方響板、鉦鼓等,舞具、舞服、舞面也有不少遺存。正倉院還保存了壹頁《天平琵琶譜》,是天平十九年抄的,所用符號和記譜方式和敦煌發現的唐樂譜及其相似。
中國古代的音階有宮、商、角、變徽、徽、羽、變宮七聲,以七聲配十二律,可得八十四調,日本雖然輸入了唐代的音調,但並非全部輸入,他們只吸收了其中的商調和羽調,即日本的呂旋和律旋,呂旋有壹越調、大食調、雙調;律旋有平調、黃鐘調、般涉調等。日本所以只吸收商、羽兩調,可能是因為這兩個調最接近日本人的感覺。
日本在吸收以唐為主題的外國樂、舞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忘記本民族的傳統歌舞,也沒有忘記把外來因素融入到民族歌舞中,當他們將左部樂設為以唐樂為主時,也有不少日本樂師和舞師編作樂、舞,這是種既不排斥外來文化,又保持和發展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政策。
建議LZ找壹本名叫《從音樂和戲曲史看中國和日本的文化關系》的書,作者是陰法魯,記載在《中日文化交流史論文集》中,1982年的時候人民出版社出版過這本書,現在在壹些網上商城還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