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和神經癥,中醫是怎麽解釋的?
雖然中醫學沒有抑郁癥、神經癥等病的對癥病名,但依據臨床癥候、發病轉歸等,當歸屬中醫郁證範疇。郁證早在《內經》時代便有較系統的研究,其中情誌內郁致病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郁證是由於情誌不舒,氣機郁滯所引起的壹類病證。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脅肋脹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異物梗阻,失眠等各種復雜癥狀。 元.王安道在《醫經溯洄集.五郁論》中說:“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滯而不通之義。”在《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壹有怫郁, 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可見情誌波動失其常度,則氣機郁滯,氣郁日久不愈,由氣及血,變生多端,可以引起多種癥狀,故有“六郁”之說。即氣郁、血郁、痰郁、濕郁、熱郁、食郁等六種,其中以氣郁為先,而後濕、痰、熱、血、食等諸郁才能形成。在《景嶽全書.郁證》中提出,五氣之郁,因病而郁;情誌之郁,因郁而病,兩者有所不同。茲述其病機如下:
(1)郁怒不暢,使肝失條達,氣失疏泄,而致肝氣郁結。氣郁日久可以化火,氣滯又可導致血瘀不行。若肝郁及脾,或思慮不解,勞倦傷脾,均能使脾失健運,導致氣滯痰郁。若濕濁停留,或食滯不消,或痰濕化熱,則可發殿為濕郁、食郁、熱郁等證。
(2)情誌不遂,肝郁抑脾,耗傷心氣,營血漸耗,心失所養,神失所藏,即所謂憂郁傷神,可以導致心神不安。正如《靈樞.素問》篇中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久郁傷脾,飲食減少,生化乏源,則氣血不足,心脾兩虛,郁久化火易傷陰血,累及於腎,陰虛火旺,由此發展可成種種虛損之候。
總之郁證的發生,因郁怒、思慮、悲哀、憂愁七情之所傷,導致肝失疏泄,脾失運化,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初病因氣滯而挾濕痰、食積、熱郁者,則多屬實證;久病由氣及血,由實轉虛,如久郁傷神,心脾俱虧,陰虛火旺等均屬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