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械師的裝備有哪些?
1936和1937年,德國分別向中國交付了2300萬和8200萬馬克的軍火,其中包括150毫米要塞炮(用於長江防禦)、高射炮、步槍、機槍、迫擊炮、重機槍、各種彈藥、頭盔、魚雷、快艇、通訊設備等。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國民政府在長江流域初步建成了國防工業和新軍。為以後的抗日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陸軍步兵的基本單兵也是按照當時德國軍事力量的標準配備的。
步兵野戰裝備有德制或仿德制1924型7.92mm步槍、德式M35頭盔、皮制背包、軍用毛毯、雨披、鐵箱、水壺、幹糧袋、刺刀、皮制子彈箱兩套。這套西服主要參考了日本軍制和後來德國軍制的設計,但是很多單兵裝備的設計和當時德國的是壹樣的。如幹糧袋、刺刀等。這些裝具只有在閱兵和正式的野外訓練中才有機會出現。戰時很少發放,所以是個擺設。
步兵在戰場上使用的作戰裝備比較簡單。比如大家熟知的單兵子彈包,就是帆布做的長款。至少有兩種攜帶方式:壹種是用壹根長條形的東西從肩膀斜繞到腰部再繞壹圈,最後用布帶綁在腰部。這種彈匣可以插入近20個彈匣,每個彈匣可以裝1個彈匣(5發子彈)。這種方法是最常見的。據現有多張照片考證,為“德式”部隊所采用。另壹種是兩條較短的,交叉在胸前像個“X”形,或者從肩膀垂下來像個倒“U”形。還有壹個在肩上,壹個在腰上的用法。
說明國民革命軍中央軍單兵手持壹捆手榴彈。
除了步槍,每個士兵還攜帶兩枚M24手榴彈,放在壹個帆布包裏。掛在左右胸前,用細布條連接在脖子上,系在士兵身後加以固定。據史料記載,手雷包也有五包的,甚至有八包的,要麽掛在胸前,要麽斜靠在腰間。由於當時缺乏反坦克武器,士兵甚至對坦克壹無所知。所以只能用穿手榴彈沖日軍坦克這種極其慘烈的方式。
除了標準的德制毛瑟步槍(1924),中央軍使用的其他步槍種類繁多,其中最多的是“漢陽造”和毛瑟1904/1907的衍生型號,包括四年制步槍(第壹年為6.8毫米,四年制步槍改為7.92毫米)和東北三省兵工廠生產的十三年制步槍。由於中國和日軍壹樣,把刺刀戰作為常用戰術,所以刺刀長度都在500mm以上。尤其是中國,由於槍短,刺刀長達575 mm,但還是比日本三八短了10 mm左右,很多人都很遺憾。
圖解國民革命軍中央軍,單個士兵手持中型步槍,背上有刺刀和大刃。
德國工兵裝備的子彈主要有三種:尖頭子彈、圓型子彈和重型尖頭子彈,還有特種子彈,比如反裝甲鋼芯子彈。中國官方系列步槍和捷克ZB26輕機槍使用尖頭子彈,“漢陽造”使用圓形子彈。四年式雖然是7.92 mm口徑,但也有部分使用圓頭彈。重尖彈是專門給24、30年的重機槍用的。
德國制造的M35頭盔最初是為新成立的德國空軍準備的。在接受了中國約22萬的訂單後,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立即指示優先考慮中國。根據目前已知的記錄,15000 M35頭盔於1936 * *進口,1937開始裝備。到太平洋戰爭爆發,M35基本都是分發給國民政府的直屬部隊。抗戰初期,前來增援的中央軍第85師陳鐵因戴M35頭盔被日軍判定為主力,受到重創。
德軍制服主要是棉質的。但據88師萬方成介紹,當時也有冬天的毛料制服和毛料大衣,春秋的駝絨外套,夏天的卡其布短袖襯衫和短褲。其實軍官也確實有這種品質的軍裝,尤其是所謂的“A級”黃綠色軍裝。
軍用水壺呈橢圓形,主要由水壺、壺蓋、肩帶三部分組成,很有中國特色(日式為平底)。壺蓋是橄欖綠的帆布或呢子,抗戰困難時期通常只是壹層棉布。中國的水壺壹直用肩帶,和後期德國的水壺掛在腰帶上不壹樣。
幹糧袋(雜物袋)的形狀與德式略有不同,攜帶方式與早期德式相同,也是用背帶跨肩攜帶,後來改為腰帶。
中國仿制的德國1930防毒面具,外形和西班牙的相似,不是德國的氣瓶配件。鞏縣兵工廠於1934年(民國23年)從德國購買裝備,準備自制防毒面具。1936,日產量已達250雙,型號定為24個防毒面具。還有生產防毒面具的工廠,比如金陵兵工廠、廣東面具廠(廣東面具廠生產的型號後來改名為42兵工廠,不看年份),型號有23、24、27、42。國民政府軍使用的防毒面具筒可能來自二戰前法國制造的防毒面具筒,其特點是橫筋花紋,不像二戰德軍使用的直筋花紋。由於國民革命軍人數眾多,物資匱乏,防毒面具並沒有全部配備,只是配發到國民革命軍直屬部隊和壹些特殊兵種,如防空兵、炮兵等部隊。由於日軍侵華不履行日內瓦公約,肆意使用毒氣,國軍缺乏防毒面具,給廣大中國抗日將士帶來重大傷亡。
圖說國軍中央軍的毛瑟手槍槍手,為了防止槍套晃動,槍手通常先戴上槍套,再掛上子彈包。
中國是使用德國毛瑟手槍最多並將其發展到極致的國家。被親切地稱為“盒子炮”、“駁殼槍”、“盒子炮”、“快慢機”。此外,毛瑟手槍還有壹個鮮為人知的名字——“紫來”,這其實是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用名。它的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毛瑟工廠於1895 65438+2月11獲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因為它的槍套是壹個木箱,所以在中國也叫箱槍。具有全自動功能,也叫減速器,毛瑟廠叫Schnellfeuer,1931年5月量產。另壹個鮮為人知的名字是自行手槍。很多人認為只有速射手槍才叫自行式,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自行手槍在中國壹直是這種手槍比較正式的通稱。
在北洋政府陸軍部的檔案中,有壹份文件:1965438+2002年9月,陸軍部與德國商人及洋行(Carlowitz & Co .)簽訂合同購買:“七裏六三,自制毛瑟手槍,200發,配壹柄木匣,每發子彈500發,價銀58兩。* * *白銀總量為壹萬壹千六百兩。天津碼頭交貨。關稅在外。”這是1911(民國元年)使用“自抽手槍”字樣的證明,可能是最早出臺的文件實例,速射式要近20年後才出現。在美國,由於握柄的形狀,壹般稱為掃帚柄,中文翻譯也叫盒子炮。很多人把速射型號叫做712,說是毛瑟產的型號。事實上,這是GECO(古斯塔沃·格倫肖)的目錄號,與毛瑟毫無關系。很多人也把盒子炮叫做C96(96號建築),這是歐洲常見的叫法。原來專指短管箱槍。和博洛壹樣,被稱為警察型。所謂的Bolo,來自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俄羅斯* * *生產黨的前身)成員,當時用於大量3.9寸盒子炮。
中國的盒子槍有四個來源:
1.中國各兵工廠借助機械制造:這種盒子炮材質好,加工質量好。雖然還是擺脫不了手工組裝,零件不能互換,但總體來說,幾乎可以和進口產品媲美。已知的廠商至少有:漢陽兵工廠、珙縣兵工廠、大沽造船廠、山西軍事工藝實習廠、重慶兵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
圖解國民革命軍中央軍士兵手持駁殼槍的冬裝。
二、機修所、廠、隊生產:這種盒子炮是軍隊機修隊,除了修炮,還制造壹些軍械。如宋的西北機器修理所、湘西的茶陵機器修理所、八路軍第四梁溝研究所等。這種材料和質量有很大的差距。有的機械修理廠設備好,材料供應好,所以產品更好。敵後的機械修理廠和八路軍壹樣,因為鋼材來源被切斷,大多是鐵路鋼材。
三、私人流動修槍制槍商販:這是壹個特殊的行業,就像走醫壹樣。史料中多有提及河北、河南、四川等地。從壹個人到幾個人,給地頭蛇、小軍隊、土匪造槍,按照客戶的意思在壹個地方住上十個半月,手工打造。其質量因人而異,壹般都會烙上原廠的壹切印記,惟妙惟肖。當然,有些是打印的不知所雲。可能他們長得不像原槍,但是師傅教他們傳的。這些槍很多都很難看,也沒用。射幾發還行,射多了就出問題了。很多表面處理都很粗糙,壹看就知道是手工制作的。
進口商品: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通過上海和天津的洋行進口。有壹份1924年9月10日的文件,陸軍部與天津尚德世昌洋行簽訂合同,購買1700支德國新口徑763毫米、槍管96毫米、軌距1000米的毛瑟手槍,外加壹個空木柄和每發500發子彈、壹枚裝甲(註:假)子彈和壹個彈簧。這份文件裏的盒子槍槍管只有3.77寸,比較特別。1934 3月12日,中信局副經理李向蔣介石報告:“代表主席,重慶訂購手槍5000支,彈殼20發。經過調查發現,德國老牌子的毛瑟壹種,西班牙仿的兩種(註:雅特超Azul,和Royal),價格比德國槍低壹元七角。雖然德國槍的結構比較堅固,但槍桿略短,以至於射程不到200米。如果訂購時要求德國槍加長,比如西班牙式,射程應該是壹樣的。另外,主席曾經打電報給Chajek pistols,結果發現捷克的工廠沒有賣這種蛤殼,就合並了。”1936,國民政府財政部,支出清單中,有壹項“購買手槍2萬支,子彈20發,2000萬發”,金額* * * 280萬法國法郎。又如蔣介石在商務參贊兼譚伯羽給中國的電報:“武昌,1938三月1:柏林。譚伯羽先生,中國大使館:米。請立即訂購300門德國八壹迫擊炮,每門3000發炮彈。如果有現貨就更好了。我們還買了20000支手槍,20發子彈,每支2000發子彈。如果沒有庫存,我們可以買其他的手槍。越快越好,請盡快詳細報價。中正。”很多通過商業渠道進口的德國盒子槍,彈匣左側都印有【德國制造】的中文字樣。有人認為盒子槍是10發,這是不正確的。其實有6輪,10輪,20輪。前兩者采用固定彈匣,後者多為外掛式。固定雜誌也有20本,但極其稀少。
從以上文件可以看出,從抗戰前到抗戰初期,中國所做的采購都是定為20發,當然分配給中央軍。因此,說中央軍主要配發10毛瑟手槍並不完全正確。
軍械師中的大多數士官都配有毛瑟“二十環”自動手槍。他們帶著壹個造型簡單的特制皮套,只有壹半從上到下是敞開的,火槍的木殼皮套直接插入其中。同時還配有火槍專用的皮革彈匣袋。正面有20發12彈匣,用皮帶扣固定在後腰,Y型肩帶三點支撐彈匣群。著裝時,國軍火槍手先將槍套左肩右肋或右肩左肋背上,再套上彈藥包組,使槍套固定在彈藥包組下不晃動。
圖解國軍中央軍沖鋒槍手
沖鋒槍(當時中國稱為便攜式機槍)是壹種經濟實用的單人近戰武器,尤其是輕型或微型沖鋒槍,非常適合沖鋒或反沖鋒,以及叢林、戰壕、城市巷戰中的肉搏戰。因此,目前沖鋒槍作為槍支家族的重要成員之壹,仍然是步兵、傘兵、偵察兵、邊防部隊和安全部隊不可或缺的個人防身和作戰武器。早在1915年,為了滿足壹戰陣地戰的需要,意大利B?答?勒維利設計了壹種雙管步槍,發射9毫米手槍,從而奠定了現代沖鋒槍的基礎。1918,德語H?梅塞爾設計的第壹把伯格曼MP18 9mm沖鋒槍問世。同年,其改進型MP18I沖鋒槍正式裝備德軍。沖鋒槍最初的發展時期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期間很多國家對沖鋒槍的戰術功能認識不夠,所以產品型號不多。代表沖鋒槍有意大利的別墅?Perosa和Beretta M1938A,Bergman MP18I和MP38,西班牙MX1935和T?n?系列35,瑞士MKIO,美國湯普森M1928A1,蘇聯1934/38。這些沖鋒槍由於結構復雜、成本高、體積和質量大、安全可靠性差,生產和使用受到限制。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軍隊還從德國進口了大量伯格曼)MP18沖鋒槍(中國曾稱之為“花機槍”,實際上是德國施邁瑟MP18沖鋒槍的出口版)。槍長832mm,重4.1kg,彈匣可裝32發9mm子彈,初速3990。射程70米左右。由於MP18沖鋒槍性能並不優異,並沒有成為我軍士兵的標配。只是作為戰場上的標準武器發放給班長以上的士官,或者作為至關重要的武器提供給國軍突擊隊。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軍隊從德國進口了大量9毫米伯格曼MP18沖鋒槍(中國曾稱其出口版為“花風琴”),全長832mm,重4.1kg,彈匣容量32發,初速395m/s,射程約70m。由於其結構復雜、成本高、體積重量大、可靠性差,壹直沒有成為士兵的標準裝備。只發放給班長以上的士官,是戰場上的標準武器,配有MP18專用的真皮六盒彈匣套裝。搬運方式和火槍手壹樣。
國民革命軍的炮手壹般都是班長身邊的士官。他們配備了9毫米伯格曼MP18沖鋒槍。除了他們的個人攜帶裝備,他們還配備了專用於他們的沖鋒槍的皮革六袋彈匣,可以容納六個彈匣(每個彈匣32發子彈)。MP18沖鋒槍用的彈匣包和火槍手用的壹樣,也是用Y型肩帶和後面的皮帶扣系住。
ZB-26輕機槍:壹戰期間,參戰部隊開始註意到有必要發展輕型速射武器,由步兵攜帶,隨時提供強大火力。因此,開發了使用手槍子彈的便攜式輕機槍(或沖鋒槍)和使用步槍子彈的輕機槍。相同的特點是兩者都可以自動射擊,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德國人將MG08改進為MG08/15/和MG08/18輕機槍,白朗寧的1918自動步槍,英國的路易斯槍輕機槍和法國的喬奇。1920年,瓦茨拉夫·霍萊克開始在帕爾加·茲布羅約夫卡-布拉格軍械庫設計壹種新型輕機槍。他的設計理念來自同壹工廠的另壹位設計師魯道夫·傑蘭(Rudolf Jelan)。第壹把原型槍名為Praga I,使用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夾,並提交給捷克國防部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可與著名的白朗寧、麥德森、維克斯相媲美,國防部要求布拉格軍械廠繼續研發。
1923年,捷克國防部公布了壹項測試標準,為未來的捷克軍隊選擇自動步槍或輕機槍。普拉加·IIA也參加了這次測試,成績僅次於麥迪森輕機槍。哈萊克繼續改進他的設計,制造了布拉格I-23,它采用了伸縮槍托、快速更換槍管、三腳架等功能。雖然測試結果還是不如麥迪遜,但因為是本土設計,最終還是被采用了。此時布拉格軍械廠瀕臨破產,哈利克和大部分技術人員都已離職。所以布拉格軍械廠的輕機槍壹直被捷克國防部采用,但壹直無法生產。1925 165438+10月,布拉格軍械廠與波諾的國有兵工廠(Ceskoslove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簽訂了生產合同,授權國有兵工廠生產和銷售當時被稱為M24的輕機槍。布爾諾(德語為brnn)是捷克東南部吉霍莫羅夫斯基區的首府,在凱爾特語中是山城的意思。斯拉夫人從5世紀開始就生活在這裏,德國人從13世紀開始進入這壹地區,為這壹地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二戰前,當地居民多為德國後裔。位於波諾的捷克國有兵工廠成立於1922,其中75%屬於捷克政府,20%屬於斯柯達工廠,5%屬於員工。當時毛瑟的98/22型號已經生產出來,賣給了包括中國東北軍在內的各國軍隊,深受好評。哈利克隨後加入國有兵工廠,幫助完成生產藍圖和生產公差。試點型號為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樣品槍於1926年4月通過捷克國防部驗收。同年開始量產,並命名為Zbrojovka Brno vzor 26-ZB-26。
次年,中國開始大量進口ZB-26輕機槍,也大量仿制。根據Zbrane Pro Cely Svet的數據,從1927-1939向中國交付了30249挺ZB-26輕機槍。
抗戰八年間,國民政府兵工廠月均產量414,平均戰損515,占86%。96個月,8年生產了39744挺捷克輕機槍。戰時實際年均補給為10685,超過了年均戰爭損失,不同的是通過租借法案購買或獲得。
圖文國民革命軍中央軍輕機槍射手
輕機槍射手
主要裝備ZB26輕機槍和特種包群。皮革或帆布包組可裝6本雜誌,兩肩帶在後面交叉成“X”形。壹般掛完子彈包就不系皮帶了。此外,輕機槍手還配備了水壺、幹糧袋和壹把駁殼槍用於自衛。基本單兵裝備。有的還有棉質的月牙披肩,保護肩部,減少軍裝的磨損。
舉例說明國家軍隊騎兵師的軍官
騎兵
騎兵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傳統兵種,它和步兵部隊壹樣有著輝煌的歷史。冷兵器時代,無論是中外軍隊,騎兵都是絕對不可或缺的。而且在生產力極其有限的古代,牲畜對國家和人民都非常重要。於是,牛馬的數量成為國家實力的衡量標準,同時步兵和騎兵的數量以及戰術素質的高低也是軍事實力的衡量標準。中國使用騎兵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周朝晚期,當時位於北部邊境的諸侯國秦和趙與匈奴和其他遊牧民族作戰。這些中原國家在受到遊牧民族的騷擾後,改變了原有的戰略思維,采用“以洋制洋”的方法,大量發展騎兵。後來的朝代也有不同的發展,傳統壹直保持了幾千年。但是隨著熱兵器時代機械化的發展,尤其是坦克、戰車的誕生,騎兵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由於國民革命軍機械化裝備發展較晚,騎兵在快速機動中仍占主導地位。無論是甲師還是其他地方部隊,都有相當數量的騎兵部隊。國民革命軍的騎兵部隊有自己的黃色服役,德軍的師裝備最好,除了和步兵壹樣的裝備,比如頭盔、軍毯、水壺、彈匣、飯盒、防毒面具。還配有特種步槍和軍刀,部分部隊還穿著綠色軍裝(未經證實,是否為騎兵專用制服)。在國軍的地方騎兵中,由於其原有的歷史原因(在隸屬中央政府之前,大部分地方軍閥自行購買組裝),騎兵集結無序,類型多樣。但他們大多使用英國制造的托尼頭盔和中國傳統的近戰武器大刀。
說明國軍普通騎兵的士兵
正式騎槍: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使用德國1924步槍作為騎槍,使用的子彈為制式7.92x57mm銳子彈,定為制式步槍。該槍在德國只少量生產,是當時最新式的步槍之壹。
1934年,財政部向德國毛瑟工廠訂購了10000支步槍,用於武裝稅務警察總隊。兵工部技術司借機找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向德國工廠索要全套24年制造圖紙,附原材料清單、檢驗樣品和圖紙復印件。軍械部技術部門接到信息後,立即交給鞏縣兵工廠,讓其根據圖紙和樣品修改模具,準備制造24年制步槍。原本預計第壹批新槍會在1934+00年底生產。然而,毛瑟工廠提供的樣品已經被使用,並且在提交的圖紙中仍然有壹些小錯誤。於是,兵工部技術部門正式與德國兵工部商討,獲取德國制造的24年制造圖紙和檢驗樣圖。時任鞏縣兵工廠廠長的毛貽可,原本畢業於柏林工業大學;被派往德國引進1924制造圖紙和檢驗樣品。新圖是1935收到的,目前仍由珙縣兵工廠開發。
珙縣兵工廠7月開始試生產,1935。最初叫24步槍,也叫1924短火槍。關節套上的標記也開始模仿毛瑟的Banner商標(旗幟),而且標了兩四種樣式。在試生產準備期間,蔣介石和他的妻子宋美齡參觀了珙縣兵工廠。後來軍械部主任俞大偉上書批準。8月1935後,新槍命名為中國官方步槍騎行。袖子上印有中國官方和鞏縣兵工廠的會徽和生產日期。所以該型騎射步槍不到2000支,采用24式彈匣印刷。正式步槍騎行於6月1935+10月10正式量產。之後,騎兵正式裝備。
說明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步兵師工兵的冬裝
工程師
德軍師有壹個專職工程營,直接隸屬於師司令部,為整個作戰師提供專業服務,如架橋、掃雷、布雷、設置路障等。它的配置系統和技術功能都是按照德國的軍事體系建立和訓練的,擁有先進的德國制造的供工程師使用的重型裝備,比如架橋設備。還配有與裝備同步進口的運輸車,完全可以與下屬部隊同步機動。為了顯示區別,工程師佩戴特殊的白色襯領徽章。相比之下,大部分軍事工程兵營的裝備都比較簡單,重型裝備很少,運輸基本靠馱鞍和手推車。但當時絕大多數部隊都是靠步行,這也算和下屬部隊同步。總的來說,國軍大部分部隊的工程兵營組裝都比較簡單,很少有重型裝備。其設備的運輸基本上是通過傳統的中國運輸工具,如馱運車和手推車。但是因為當時中國的部隊大部分是靠走的,所以也可以和下屬部隊同步。國民黨中央軍軍械師的工程兵營是其他部隊羨慕的對象。他們不僅擁有架橋設備等德國工程師制造的先進重型總裝,還配備了與總裝同步進口的運輸車,與所屬部隊達到了同步機動。工兵基本和步兵壹樣,除了佩戴專用於兵種的白底領章。因為在戰場上,國軍很多部隊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中減員嚴重,愛國將領經常帶著二線部隊到前線參加戰鬥。工程師也不例外。除了個人設備,工程師們還分發他們的專業工具和掛在肩上的皮革工具包。
說明國民革命軍中央陸軍步兵師衛生隊。
健康戰士
1935年9月25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發布588號令,在步兵師的編制中明確規定,建立師屬衛生隊,為部隊提供專門的醫療救助,平時作為軍隊醫院使用。真正的軍醫(職業外科醫生,指西醫)在中國出現的比較晚,設備和醫療水平都比較落後。雖然有些是留學回來的,但那是少數,大部分是在國內培養的。即便如此,也遠遠不能滿足戰時軍隊的要求,只能短期培訓壹些有醫學知識的學生或士兵來充實軍隊。但由於缺乏醫療藥品,戰鬥中受重傷的士兵存活率極低,這也是中國軍隊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之壹。
衛生兵分為軍醫和救護兵。軍醫為軍官,救護員由士兵和士官組成,均佩戴綠底領章,軍銜與步兵相同。左上臂佩戴有紅十字標誌的圓形臂布徽章,特制的木制或皮革急救箱,背帶,以及類似德國的1930防毒面具和毛巾。平時戴布制野戰帽,戰時配發德軍頭盔,西北軍、晉軍、兩廣軍等地方部隊佩戴英式頭盔。國軍的急救包,包不同西軍的皮制急救,在中國都有其傳統特色。軍用腰帶和其他兵種壹樣,只是戰時根據個人需要佩戴。
圖解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步兵師憲兵隊的冬裝
憲兵隊
憲兵是所有國家軍隊不可或缺的兵種。雖然不屬於作戰部隊,但在監督軍紀、引導道路交通、維護軍事秩序、軍事法庭審判、調查處理軍紀事件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習慣稱之為“憲兵”)。在很多重大軍事場合的歷史照片和影視資料中都可以看到軍警的身影。國民革命軍的憲兵是從士兵中選拔出來的,大多是士官。直屬軍或者師。軍銜的底色是暗紅色,和經理(軍部)是壹個顏色。軍裝和其他兵種壹樣,只是左臂配有環臂布章,上面印著“憲兵”二字,和當時的日軍差不多。憲兵的頭盔很有特色。有兩種,壹種是類似英國托尼頭盔的改裝頭盔;另壹種是類似西方國家熱帶殖民部隊戴的防暑帽(更像越南軍隊戴的頭盔)。不管什麽部隊都這麽穿,包括德國老師。除了頭盔,憲兵還戴著壹個小哨子,這是當時警察用來聯絡的。該武器配有毛瑟20環自動手槍和專用皮革槍套,以及火槍專用皮革彈匣袋。有12彈匣,正面有20個彈匣,背面有皮帶扣,Y型肩帶,三點支撐彈匣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