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減肥食譜 -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藥方有哪些?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藥方有哪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壹種多系統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周關節。其特征性癥狀是多個關節的對稱性和周圍慢性炎癥性病變。臨床表現為患側關節疼痛、腫脹、功能減退,病變處於持續反復發作過程中。

本病屬於中醫“痹證”範疇,其發生主要是由於肝腎虧虛,氣血虛弱,風寒濕熱侵襲人體,流入經絡導致氣血受阻所致。治療方法以祛邪活絡為主,緊急止痛。以祛風散寒、燥濕清熱、活血通絡之法祛邪,補脾、補肝腎以扶正。

方壹加減痛風方(王呂秋)

來源《名醫實錄》

它由生麻黃10克、桂枝10克、制白術10克、熟附子10克、防風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制南星10克組成。

功能祛風除濕,化痰祛瘀。

適應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包括手指和腳趾關節腫痛,甚至硬變形,張口不利,或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而微膩,脈細澀。

方中麻黃發散風寒;蒼術味苦、溫、燥;附子溫經散寒;風濕;桂枝驅散天上的風;保護自己免受潮濕;威靈仙通十二經脈,祛風通絡;南星痰濕;桃仁活血化瘀;雞血藤活血養血;全蠍蜂巢搜風除絡;雷公藤會祛風解毒。

藥理麻黃具有解熱抗炎作用,能明顯降低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炎癥反應。麻黃有鎮痛作用;此外,麻黃還能在體外抑制溶血性鏈球菌。桂枝具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蒼術能消除動物體內的免疫復合物。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2次,第壹次煎服時間不得少於45分鐘。

芳爾熱必飲

來源《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由當歸12g、黃芩9g、連翹12g、金銀花12g、生薏苡仁24g、防風12g、防己12g、海桐皮15g、生甘草組成。

功能清熱利濕,通痹通絡。

適應癥: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濕熱為主,風寒為合,寒熱虛實夾雜,氣血運行不暢的熱痹證。

方中當歸養血活血,善止肌肉、關節、神經痛;黃芩清熱燥濕;甘草調和各種藥物緩解疼痛;防風、風寒濕痹、解熱、鎮痛、止痛;防止自己受寒放熱;海桐皮能祛風除濕、疏通經絡、消腫止痛;連翹升浮散,行氣血,排經絡之熱;薏苡仁除濕不助燥,清熱不傷陰,益氣不養濕熱;金銀花清熱解毒,通經活絡,調理氣血。九藥合,清利濕熱,散結除痹。

藥理當歸對急性滲出性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過敏性炎癥也有壹定的作用,並能止痛。黃芩具有抗炎作用,能預防和保護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的繼發性損害,抑制骨的退變和破壞。並且對鏈球菌具有體外抑制作用。連翹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能顯著抑制炎癥滲出和水腫。防風和防己也有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服,1劑量分兩次服,第壹次上午,第二次下午,水煎半小時,每次煎成1小碗,飯後服用1小時,每日1劑量。

防三附子細辛湯

來源“湖北中醫雜誌”

黃芪60g、白術30g、枸杞30g、豨薟草30g、制川烏12g、制草烏12g、紅花12g、生石膏50g、知母20g、制乳香15g、制沒藥15g

具有清熱祛風、散寒止痛、攻補並舉的功效。

主治:寒熱錯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處方中,川烏、草烏散寒止痛;秦艽、豨薟草祛風除濕;黃芪、白術、枸杞有益氣血,支持正氣;石膏、知母清熱解毒養陰,能制約二烏之偏。乳香、沒藥、紅花活血通絡。

藥理黃芪、白術、枸杞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制川烏對實驗性關節炎有抗炎鎮痛作用。豨薟草具有抗炎、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擴張血管和改善微循環的作用。乳香、沒藥、紅花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血氧供應,促進炎癥吸收。

用法:每日1劑,煎兩次,每劑煎1小時,煎出藥液300毫升,每日三次,每次100毫升,飯後服用。

防己痹痛湯

來源:光明中醫

它由烏梢蛇15g、僵蠶10g、土鱉蟲10g、蜂房10g、地龍10g、當歸10g、威靈仙30g、雞血藤30g、甘草6g組成。

功能:祛風散寒,除濕通絡,化痰祛瘀。

適應癥:類風濕性關節炎。

處方中烏梢蛇和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土鱉蟲、雞血藤、當歸散瘀通絡、金淑活血;焙僵蠶去痰散結,通經活絡;廣地龍具有清熱解毒、瀉熱通絡的作用;蜂箱升陽致痹,消腫止痛;甘草調和了各種藥物的特性。諸藥合用,益腎固督,祛風散寒,除濕通絡,化痰祛瘀。

藥理僵蠶在體內外具有很強的抗凝血作用。地龍直接抑制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抗血栓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

加味吳芳獨活寄生湯

來源《中醫急癥雜誌》

包括獨活35g、桑寄生20g、杜仲15g、牛膝20g、阿莎麗5g、秦艽20g、茯苓20g、肉桂5g、全蠍5g、蜈蚣3條、防風20g、川芎15g、紅參20g、甘草10。

功能:祛風除濕,除痹,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持續,肝腎不足,氣血兩虛。

方中獨活為王,以其制風為原則,善於祛除下焦與筋骨之間的風邪、寒濕;吳用細辛散陰經風寒,搜筋骨風濕止痛;風濕;秦艽祛風濕,舒筋活絡;桑寄生、杜仲、牛膝能祛風除濕,滋補肝腎;當歸、川芎、生地、白芍養血活血;紅參、茯苓益氣健脾;肉桂溫暖血管;全蠍蜈蚣通絡止痛。

藥理藥理研究表明獨活寄生湯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膠和甲醛引起的足跖腫脹。還能止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制取汁250毫升,早晚服用。

劉放獨仙子湯

來源:光明中醫

它包括獨活10g、威靈仙12g、馬錢子1g、竹茹10g、松節15g、防風10g、續斷15g和骨碎補12g。

功能:祛風除濕,養血活血,通絡止痛。

適應癥:類風濕性關節炎。

處方中獨活、威靈仙、松節、防風、祛風除濕;續斷、骨碎補補腎益精;桂枝和白芍調和營衛,祛風活血;當歸養血活血;馬錢子搜風活絡,散結止痛;地龍、全蠍、穿山甲、烏梢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竹茹祛濕和胃。

藥理獨活具有抗炎作用,其成分可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並具有鎮痛作用。馬錢子通絡散結的鎮痛作用與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鎮痛、改善微循環的藥理作用有關。骨碎補能促進骨骼對鈣的吸收,改善軟骨細胞的功能,延緩細胞的退化。

用法:水煎服,1劑,每日兩次,每次煎服1小時。早晚服用,療程三個月。

如服藥後出現惡心、頭暈等不適,可去掉或減少馬錢子。

方芪桂枝芍藥牧之湯

來源:深圳中西醫結合雜誌

它由桂枝15g、白芍9g、炙甘草6g、麻黃12g、白術12g、知母12g、防風10g、附子10g、生姜15g組成。

功能: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

主治: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寒熱錯雜證。

配方中加入了桂枝、白芍、甘草和生姜,調和了營和健康。桂枝、麻黃、防風配伍祛風散寒;白術健脾燥濕;桂枝和附子溫經通絡;知母滋陰清熱,同時能溫燥諸藥。

藥理桂枝具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過敏性炎癥模型大鼠的急性炎癥和佐劑性關節炎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和芍藥苷具有鎮痛作用。知母具有解熱和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引起的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和棉球肉芽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劑,早晚各1次。

方巴五福三蟲湯

來源《山東中醫雜誌》

它由制川烏(先炒)65438±00克、熟附子(先炒)65438±00克、全蠍8克、蜈蚣2條、穿山甲65438±00克、當歸65438±00克、熟地黃65438±00克、砂仁8克(後加)、炙甘草組成。

功能:溫經通絡,化痰祛瘀,養血柔筋,健脾補腎。

適應癥:類風濕性關節炎。

附子散寒,附子祛風,兩藥合用,溫經散寒,除痹通絡;全蠍、蜈蚣、灰指甲破痰祛瘀,搜邪;熟地黃、當歸補腎,養血柔筋,取性味辛溫的砂仁入脾、胃、腎,專治下焦溫補脾胃,甚至引藥入腎。三味藥合用,補益肝、脾、腎;甘草用於調和藥物的性質,減輕藥物的偏倚和毒性。

制川烏對實驗性關節炎有抗炎鎮痛作用。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所含生物堿對滲出性炎癥有抑制作用,也有鎮痛作用。全蠍有抗凝、纖溶、抗血栓作用。而且蠍毒中含有鎮痛肽,對各種疼痛模型都有很強的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400 ml,分兩次服,每日1劑。

方九黃芪桂枝湯加減

來源:陜西中醫

它由黃芪、熟地20克,桂枝、白芍、生姜、大棗15克,莪術、茯苓15克組成。

功能:益氣溫陽,養血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氣陽兩虛。癥狀有關節腫痛,受寒加重,面色紫暗或蒼白,面色無華,肢冷畏寒,神疲乏力,納差,尿頻,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沈弱。

方傑黃芪健脾,益胃固表,利尿消腫;桂枝溫經通陽,使楊燦直達病所,驅走寒邪;芍藥養血益營,生姜大棗調和營衛,使血液中充滿正氣,而營衛實際上又抵禦了外邪的入侵;姜黃活血通絡;茯苓能健脾祛濕,防止生地滋陰膩脾,祛寒濕之邪。整個藥方重在扶正祛邪。

藥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致足腫脹和二甲苯致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可降低多動癥的免疫功能;它還具有抗鏈球菌和止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100 ml,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