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的道德起源。
月餅代表著家庭團聚的意義。
月餅通常是指人們在中秋節吃的蛋糕,通常是圓形的。
據史書記載,李靖將軍征服匈奴回國的時間是八月十五日。唐高祖接過吐魯番商人贈送的胡餅,笑著指著月亮說:“胡餅要請蛤蟆”。北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中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月子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據《羅鐘見聞錄》記載,中秋節那天,唐僖宗命禦廚和紅綾壹起給新進士送蛋糕。但那時候還不叫月餅。
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梁璐夢》。那時候的月餅是菱形的,菊花餅和梅子餅並存,而且“隨時可用,可以隨意調用,不會錯過顧客”。可見這個時候的月餅不僅僅是中秋節才吃。至於月餅壹詞的由來,無從考證。但北宋著名學者蘇東坡留下了“小餅如嚼月,酥中有飽”的詩句,這可能是月餅名稱的由來,也是其做法的依據。從明朝開始就有很多關於月餅的記載。此時的月餅是圓形的,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流行的中秋節的主要供品。《帝都風光略》雲:“八月十五,祭月,果餅圓。”“家月光設在月亮上,對著月亮祭拜,然後燒月光紙,撤回供給,分散的家庭就結束了。月餅水果有賞,餅徑二尺。”
廣為流傳的朱元璋用月餅傳遞八月十五起義消息的故事與史實不符,因為朱元璋並沒有領導起義,只是加入了的隊伍,並娶了郭的養女為妻,後者就是。如果用月餅傳遞起義消息的傳說是真的,那麽很有可能是張士誠幹的。但這個傳說從另壹方面證明了元朝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象征著團圓,應該始於明朝。如果我們看看明代有關月餅和中秋節的資料,應該可以看到月餅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過後,全家人會圍坐在壹起,分享月餅和水果(月亮的祭品)。因為月餅也是圓的,是壹家人共享的,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聚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