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主要特征
1、勞動歌曲勞動歌曲包括各種直接反映勞動生活或配合勞動節奏的民歌,如號子、夯錘歌、田歌、礦工歌、伐木歌、挑擔歌、采茶歌等。這是壹首直接受體力勞動啟發的歐洲民謠。它隨著勞動的節奏歌唱,與勞動行為相結合,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激發情緒等特殊功能。
在民歌中,勞動歌曲是最早的。魯迅先生認為,我們的啞巴祖先,原始人,懂得唱歌謠來緩解肌肉疲勞,激發工作熱情,集中精神。民歌不是無所事事的文人或詩人,坐在屋裏呻吟,而是所有體力勞動者血汗的結晶和升華,所以農民有秧歌,漁民有漁歌,采茶工有茶歌,牧羊人有牧歌等等。
我們的祖先為了團結大家壹起工作,經常來回喊話。這些節奏強烈、聲音淳樸的喊聲,伴隨著反復的勞動,是萌芽中的民歌——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勞動歌曲。這首古老的勞動歌代代相傳,不斷創新,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勞動歌。《勞動》裏,到處都是勞動歌:《搬運勞動》裏有裝卸歌、板車歌;在水上勞動中,有書和漁歌,在建築勞動中,有夯歌和代用歌。這正如壹位作家所說:在古往今來所有的體力勞動中,都有符合其勞動節奏和特點的勞動歌曲。只是大機器走到哪裏,勞動歌曲越來越被它的隆隆轟鳴所取代。
早期的勞動歌曲曲調比較固定,歌詞也比較簡單,其他的只是咳嗽和尖叫的聲音,在勞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勞動歌曲不僅僅是簡單的號召命令,還描述了勞動的過程,表現了與勞動者思想感情有關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喊單勞動歌曲的特點是:唱腔與勞動節奏相協調。
其內容以勞動之聲為主,以統壹領導的形式,加入少量句子指揮勞動,激發情緒。如《上海灘》,節奏極短,幾乎全靠“咳!咳咳!咳咳!咳!”通話語言的構成,表現了危急關頭船工與激流險灘搏鬥的緊張氣氛。
抒情勞動歌曲,歌詞較長,都是反映壹定的社會生活,勞動的聲音在其中起著點綴節拍的作用。比如反映勞動人民對自己勞動的態度,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中,人民積極熱情勞動,高唱“神農皇帝也是農民”,充分表現了農民的驕傲和樂觀。而在貧富差距懸殊的舊社會,被剝削被壓迫的勞動人民只能用歌聲來表達對剝削者的反抗。比如《十二月打工》《十二月采茶》等歌曲,都反映了勞動人民常年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場景,發出了“妳富我窮,這個世界會改變”的聲音。
勞動歌曲作為壹種語言藝術,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節奏感強。每首勞動歌曲都有與勞動動作相匹配的節奏。它是由生活中的勞動節奏粘合而成的,所以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從事緊張、高強度勞動時,動作劇烈,呼吸短促,勞動氣氛濃厚。這時候唱的勞動歌曲壹定要節奏清晰,聲音洪亮,有強烈的挫敗感,給人以集體力量的壯美和勞動創造世界的強大感染。在輕體力勞動或長間歇勞動中,勞動歌曲的語速相對較慢,節奏感較弱,音樂的變化相對豐富,使人感受到優美的旋律。
2.政治歌曲政治歌曲是人民群眾因個人政治處境而創作的歌謠。它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某些政治事件、政治措施、政治人物及相關政治形勢的認識和態度,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政治理想和為這壹理想而奮鬥的精神。
勞動人民無病呻吟。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遭受沈重的經濟壓迫和殘酷的政治剝削。他們不滿現狀,於是把自己當時的政治主張用生動的語言制作成歌謠,表達對統治者的不滿和抗議。漢朝董卓專權之前,百姓苦不堪言,高唱“千裏光,何青青,十日蔔,無生”。當人民壓制不住胸中的不平和憤怒時,就會湧出控訴之歌,連上帝也在被控訴之列。
勞動人民不是隨意宰殺的牛羊。當他們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會奮起反抗。“想著想著心不甘,壹心想上梁山,學個好武功,去挖老大的黑心。這類反映農民起義的歌謠是傳統歌謠中政治色彩和鬥爭色彩最濃的部分。秦末第壹次農民起義時,產生了“大楚興,陳”的歌謠。毛毅東同誌指出:“每壹次重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從而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在的反映農民起義的政治歌曲,就是勞動人民在這些重大政治事件中的真實寫照。
頌歌是解放後新政治歌曲的主流。勞動人民當家作主,欣喜若狂,贊美黨,贊美領袖,贊美偉大的社會主義。
政治歌曲多為民歌。壹般篇幅較短,句子和字數比較自由,沒有固定格式。區別是其主要特征。比如“騎虎不怕虎上山,騎龍不怕龍下灘,立誌革命不怕死,也願為人民而死。”語言堅定有力,沒有故作晦澀。
3.儀式歌曲儀式歌曲是用民俗和儀式演唱的歌曲。它來源於人們不知道自然力的力量而崇拜語言的力量的時代,即幻想用語言來打動神靈祈求保佑、避免災難。
儀式歌按其儀式用途可分為四種類型:戰術歌、節日歌、風俗歌和八典歌。
戰術歌是巫神在進行巫術活動時所唱的歌,如《天靈》。
露齒而笑...“,等等,還包括用來治病的法術,如“黃帝、黃帝”。
季節性歌曲是描述某些節日或季節的歌曲,通常與舞蹈和娛樂結合在壹起。比如壯族人過年唱的《春牛之歌》,主要唱的是農業生產和人畜平安。
禮儀歌常用於男女結婚、生日葬禮、新房落成、迎賓等場合。如《哭泣的婚禮歌》《母親的女兒》。
巴甸歌是在重大慶典上演唱的祈福民歌。根據不同的祭祀和慶典,它有不同的內容,如播種祭祀、豐收祭祀、頌租祭祀、招魂祭祀等。人死了,也有哀歌,以示生者對死者的哀思。
4.情歌情歌是人們愛情生活的反映。主要表現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所引起的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現了勞動人民樸素健康的愛情觀和審美情趣。有些情歌還表現出對封建雜耍的蔑視和反抗。
有相當多的歌曲表現了青年男女對彼此的愛,比如“姐姐是桂花,哥哥是萬裏來的蜜蜂。蜜蜂看到花,就盛開了”。這種優美抒情的描寫充分表達了他們熱烈的愛情和親情。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由於生計或天災人禍,許多戀人被分離,被拋入《妳將去哪裏》中痛苦的深淵,產生了大量傾訴離別和思念之痛的民歌。比如大理白族情歌裏唱的,“大理壩子彎彎曲曲,姐姐在海,哥哥在山;蒼山湖和洱海是分開的,我想看也看不到。”
在舊中國,封建禮教摧毀了無數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造成了許多愛情悲劇。但是,堅貞不渝的愛情和精神世世代代活在人們心中,人們用歌聲表達了彼此相愛至死、永不屈服的決心和與封建勢力鬥爭到底的意誌。
土地革命後產生的新情歌,不再是孤立的個人的傾慕的表達,而是個人的愛情和整個革命事業的聯系。送郎為紅軍的歌就是證明,比如“人人都愛紅軍兄弟,當兵就得當紅軍”。
情歌的藝術手法極其豐富,比較突出的是比喻、雙關和重復。比如《壹百首蒙古族情歌》唱道:“是黑馬四蹄撼山;擾人的是韓的兩只眼睛。”是用馬蹄聲搖動山峰來比喻少女的美目擾亂人心,充分體現了比興的藝術魅力。
雙關語也用在情歌裏。比如“街上鑼響,響在中央。”鑼聲的“響”只是表面的,少女心中的“思念曼迪”才是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這種手法使真摯熱烈的感情含蓄地表達出來,引起人們的無限聯想和深思。
反復表達,接連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詞語,給人壹種委婉深情、蕩氣回腸的感覺壹首貴州情歌唱道:“誰知妹妹來了,請找人挑水洗街;找人打水洗路,洗路等我姐。“用重復的手法,深刻地表達熱切的戀人的感情。
5.兒歌兒歌是流傳於兒童之間的壹種口頭短歌,押韻簡單生動。
兒歌的內容豐富多彩。壹般來說,可以分為三類:彈童謠、教童謠、繞口令。
遊戲兒歌是人們在生活中最早接觸到的歌謠。寶寶還在繈褓中的時候,就已經聽過媽媽溫柔的歌,比如《搖籃曲》《催眠曲》。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壹首接壹首地學習演奏兒歌。這類兒歌可以豐富兒童遊戲的內容,增加孩子的興趣,比如《大鋸》。孩子們踢毽子、蹦極、捉迷藏等。,而且還有遊戲童謠與之匹配。這種歌曲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唱起來很親切有趣,大大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
教兒歌重在孩子的教育作用。它不僅能豐富孩子的知識,啟發孩子的智慧和想象力,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習慣,成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壹。比如“成排坐,吃水果,妳壹個,我壹個,妹妹睡覺的時候吃壹個。”
繞口令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因為他們繞著嘴讀。比如“風吹藤動銅鐘,風停藤銅鐘停。”孩子們經常因為發錯音而發笑。
兒歌壹般形式簡短,沒有固定的形式。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節奏清晰,最適合兒童吟唱。
6.生活歌曲生活歌曲的範圍相當廣泛。我們所說的生活歌曲只取其狹義概念,主要指反映人們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曲。
比如壹首反映社會生活不公平、不合理的歌:“織夏席的睡床,擡棺材的死面。”字裏行間,透露著勞動人民對這種生活的不公。
舊社會的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給勞動婦女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使她們從出生到死亡都不能得到與男性平等的待遇。“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人的生活是多種多樣的,人們總是要對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十送紅軍》是壹部優秀的抒情作品。它觸及現場,表達了人民和紅軍的血肉之情。人以物傳情,情景交融,形式優美,真是民歌中的瑰寶。
生活歌曲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人類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是對立統壹的,美與醜、善與惡、痛與樂、革命與反動、剝削與被剝削等。,通過生動鮮明的對比表達演唱者的思想感情。
民歌在千百年的滄桑中不斷變化發展,至今已形成壹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在浩瀚的民歌森林裏,我們只能摘幾朵小花,獻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