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行為有什麽關系?
[關鍵詞]藏傳佛教,祈禱與習俗,身心健康。
藏傳佛教是“7-11世紀印度傳入的大乘佛教和金剛乘密宗佛教的思想文化,形成於中國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被稱為世界屋脊。是壹種佛教文化和信仰體系,具有廣泛的思想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1]藏傳佛教作為壹種信仰體系和潛在的精神力量,已經滲透到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成為人們思想行為規範、道德規範和社會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多樣不同形式的祈禱文化,是各種宗教中最獨特的文化現象。
第壹,日常祈禱和習俗
藏傳佛教對藏族人民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藏族人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深受藏傳佛教意識形態的影響,也在藏族人民的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佛教對人生的理解是建立在四諦之上的。認為生命的本質是痛苦,不僅來自生老病死等身體上的痛苦,還來自其他社會上的痛苦。苦難的俗語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甚至還有110種苦,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世間的各種苦難。佛教認為,要想遠離煩惱、煩惱、嫉妒、怨恨等。,首先要凈化自己的心靈(經常做壹些安心祈禱活動),發展和增加自己的智慧。
藏族人民信奉“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系。佛教認為萬物皆有因緣,人的命運和生活的痛苦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事業,自己吃虧。有什麽樣的“因”,必然會帶來什麽樣的“果”。命運是他自己前世的因緣造成的,而下輩子的命運是由今生的行為決定的。行善則入“三善利益”,作惡則入“三惡利益”。“慈悲為本,普渡眾生”是藏傳佛教倡導的最基本的道德行為。這種道德行為不僅體現在信徒的修身養性需要上,也貫穿著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對別人有利的就是善,不利的就是惡。這種利他的道德觀念在佛教中稱為慈悲、慈悲、慈悲,所以在《大智慧論》中說“大慈大悲眾生皆樂”,“大悲拔眾生皆苦”。為了尋求來世的幸福,人們誠實而耐心,總是以慈悲之心對待他人。人們在生活中努力成為壹個教義所倡導的和平主義者。
這就是藏傳佛教推給藏族人民的道德倫理文化。這種文化還體現了以拜佛、求神、轉經、祈福為主體的宗教習俗文化,以獨特的思想和行為給人以新的啟迪。人們用它來完成信念,實現理想,堅定信念;通過它,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感情,調和平衡,對待生活。藏區的風俗和儀式豐富多彩,為其祈福的方式多種多樣。這些禮儀習俗文化就像壹個旋轉的萬花筒,將人們帶入壹個充滿聖潔、博大、豐富的民族文化氛圍。
(1)念誦六字真言
在藏區,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或六字箴言)刻在毛線管、石頭或寺廟墻壁上。“呃?巴米揚”是藏傳佛教中應用率最高的咒語。從宗教角度看,主要表現在人們對觀音菩薩的信仰和渴望。從念誦六字真言的實際效果來看,根據密宗理論,信眾正確的念誦密咒,對身體有特殊的作用,其中,就是凈化心靈,防病強身,不生亂念。所以西藏沒有人知道和念誦六字真言。
(2)拿壹個長腦袋
這是壹種拜佛,也是藏族宗教僧侶習俗中常用的拜佛祈福形式之壹。受佛教的啟發,為了表示他們的信仰和虔誠,人們把跪拜儀式變得復雜,頂禮膜拜。這種跪拜方式在藏區極為普遍,平日在家向佛菩薩塑像行禮已成為人們的日常行為。磕頭的目的是為了還願、祈福、祈福避禍、凈化心靈等。同時,朝拜者也到了壹個如無人區的地方,心無雜念,心境平和。
作者:如夢高原2006-4-22 21:07回復此發言
-
2試談藏傳佛教的祈禱儀式和習俗與健康的關系——文/華銳?東至(藏族文化
(3)轉動佛塔和摩尼經輪。
轉佛塔和摩尼經輪也是藏區常見的日常宗教行為。從宗教教義和人們的認識來看,轉佛塔和摩尼經輪有兩層含義:壹是強身健體、消除疾病和災難是眼前利益;第二,跨越完成功德,符合長遠利益。轉佛塔和轉查克拉是壹樣的,是壹個對自我身、口、心的凈化過程,也是對佛、法、僧“三寶”的感恩和敬仰。它的作用在於,它不僅可以增加好運,洗刷自己所有的罪惡,避免遭受地獄的痛苦,而且是壹種實踐和培養美德的行為,以阻止邪惡和善良,超越自我。塔和子午輪裏藏著各種各樣的聖物,使它們具有神聖的“靈性”。人通過轉動經絡會獲得極大的精神滿足,從而使自己快樂,不受雜念的困擾。
(4)撥念珠
藏傳佛教信徒最簡單的祈禱方式就是手拿念珠念經。無論白天、夜晚、閑暇或忙碌,每天都要數千次觸摸念珠,用簡短的六字真言祈求健康、凈化心靈。
(5)上吊怎麽辦?
嗯,橫幅也叫祈禱橫幅。在藏區,人們認為有靈氣的地方到處飄揚著彩色的經幡。每壹個經幡聚集的地方都象征著每壹個神的所在地,每壹面經幡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祝願和祝福。千百年來,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已經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來支撐他們的希望——平安、救災、順利、吉祥、平安、幸福。人們將經書、寶馬圖、吉祥馬、龍、獅、虎等圖畫印在布上,掛在神靈的連線上讓風吹。經幡隨風搖擺壹次,仿佛在誦經,所以掛經幡者功德無量。經幡不斷向神靈傳達主人的祝願和祈禱,起到溝通信徒與神靈關系的作用。
我們要確定的是,無論是念誦“六字真言”,轉經筒,打坐,磕頭,轉佛塔,燉桑葚,祭祀神靈等等。,我們都是以壹種冷靜而專壹的心態去做的。念六字真言要壹心壹意,因為每壹個信徒都知道,念頌、想別的都是徒勞,就像禮拜時的心態壹樣,尤其是專註於心意,壹心壹意,誠心誠意。轉佛塔、煨桑也能讓人時時刻刻保持快樂,因為佛塔是神聖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壹生豐功偉績的象征,煨桑是溝通佛、菩薩、神靈的“天梯”。對佛教的信仰和虔誠,要讓自己的心靈平靜,把所有雜念從心裏驅逐出去。這樣才能達到祈禱的目的。再比如:禪修,“禪”,意為“思考修行”或“靜思”,要求禪修者全神貫註於情境,靜思,從而發展出真正的智慧。總之,要祈禱,壹定要真誠,要冷靜。如果妳要祈禱,妳必須把妳的喜、怒、哀、想、驚、懼、悲等世俗欲望保持在壹個適當的平衡中,徹底消除和壓抑妳內心的悲傷和焦慮。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真誠就是精神。”人不能沒有壹定的信仰。信仰是人的意識形態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其中交織著愛與恨、從屬與感恩等情感。信仰會在人的意識中形成壹些相關的幻想和幻覺體驗,仿佛在幻覺中看到了神靈,聽到了他們的聲音,同時接受了來自神靈的啟示。這樣,就很容易很自然地進入壹種平和的狀態。藏傳佛教的祈禱活動都是在平靜的狀態下進行的,所以這些祈禱習俗有利於祈禱者的身心健康。
第二,祈禱與健康的關系
如上所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苦難。相反,健康長壽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之壹。所以藏民常常祝別人“作老賈”(漢語意為長壽)。本文所討論的藏傳佛教的祈禱習俗正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輔助的具體行為。就藏傳佛教宗教信仰的祈禱活動而言,其心理活動(如念誦六字箴言、冥想等。)能達到鎮定心神、心理平衡的效果,從心理學角度看有利於身心健康;至於它的“運動”(如磕頭、翹輪等。)而言,它可以從運動學和醫學的角度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所以我們認為,在藏傳佛教中,無論是“靜”還是“動”,都是有益於健康的,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在上壹篇文章中,我們評論了藏族常見的祈禱儀式和習俗。表面上,人們通過祈禱來實現他們的信仰。從實質效果來看,人們通過祈禱來尋求健康和安全,驅除煩惱,凈化心靈。換句話說,這些祈禱方式不僅是信仰和精神的支撐,更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