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麽指標可以看出癌癥病情是否在慢慢好轉?
1.手術、化療、放療、介入治療等後。,患者好轉出院。出院後,飲食正常,體重維持在正常水平,大小便自由,沒有被疾病折磨;
2、精力充沛,無疲勞感,能應付輕微甚至重體力勞動;
3.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逐漸接受病情,重拾樂觀豁達的心情,沒有明顯的思想負擔。
4.采血後血常規正常,無骨髓抑制反應;檢查肝功能正常,無明顯低蛋白血癥;檢查腎功能是否改善或正常;檢查電解質無電解質代謝紊亂;監測血糖、血壓等。在正常範圍內;治療後腫瘤標誌物下降或恢復正常;
5、查彩超、CT、磁振、胃腸鏡等。,無明顯的頭、肺、肝、骨轉移,胃腸道無腫瘤復發;或者原發腫瘤縮小,病竈前未擴散;
6.壹般情況:生命體征平穩(體溫、呼吸、心跳、脈搏、血壓正常),傷口愈合良好,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且無持續減少,局部無淋巴結腫大或轉移。
癌癥的康復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待遇提高後,第壹年每三個月復查壹次,第二年每半年復查壹次,以後每年復查壹次。如果五年內不復發,可以說癌癥被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大。
癌癥的康復和癌癥的發生壹樣漫長復雜,這也是癌癥難以治愈的原因。雖然癌癥很難治愈,但癌癥治愈的案例其實很多。癌癥如何好轉,如何徹底治愈?今天我們就來討論壹下。
1,檢測結果正常。
壹般來說,癌癥治療的過程離不開血液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甲狀腺等。如果這些檢測數據正常,血液系統處於健康狀態,如果尿檢結果正常,各項指標長期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可以初步判定癌癥得到控制。
還有腫瘤標誌物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檢測。如果這兩項長期無明顯變化並通過檢測,可以初步判定癌癥已經治愈。
癌癥有100多種,癌癥治愈與否也與癌癥的類型有關。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完全檢測不到癌細胞,就可以認為癌癥治愈了。壹般情況下,癌癥患者康復後內臟功能正常,血脂、血糖等各項指標也長期正常。
2、影響血檢穩定或正常。
b超、CT、磁共振、PET-CT、ECT等檢查都正常。胡先生目前沒有發現新的病竈,結節穩定,沒有增大或擴大,可以說明身體已經恢復正常。
癌癥患者可以結合有機硒。研究發現,硒對免疫功能有廣泛的影響。適量補硒不僅能增強免疫力,還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和生長。硒還有保護細胞膜、防止肝細胞壞死的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硒對腫瘤有壹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硒可以改變致癌物質的代謝。動物實驗表明,如果食物中含有硒,切除壹部分存在癌細胞的子宮後,癌細胞復活的幾率會降低很多。硒對腫瘤也有壹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術後補硒可以降低癌癥患者的復發率。術前補硒有不同程度縮小腫瘤細胞的傾向,多數患者腫瘤生長緩慢、停滯。
3.復查後無相關癥狀。
出血:出血是癌癥患者的常見癥狀之壹。腫瘤壞死壹般引起局部少量出血,但如果腫瘤侵蝕周圍血管,則會引起嚴重出血,如嘔血、黑便、陰道出血、血尿、痰中帶血等。
體重減輕:癌癥患者的常見癥狀之壹是體重減輕。如果患者在壹段時間內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就要檢查腫瘤是否有復發的可能。
淋巴結腫大:淋巴是腫瘤轉移的重要途徑。如果頸部、下頜骨、鎖骨窩、腋窩、腹股溝腫大,要及時就診。
疼痛發熱:如果發生轉移,疼痛可能非常明顯。腫瘤直接浸潤神經組織或更多腫瘤壓迫體內管腔,可能引起組織壞死或炎癥,出現疼痛跡象。腫瘤壞死、腫瘤侵入腹腔神經叢、腫瘤代謝物進入血流、腫瘤腦轉移等。,也會引起發燒。發燒是病人的常見癥狀。
4.五年內沒有復發。
癌癥除了根治外,如果長期治療後體內仍有腫瘤,但腫瘤沒有進壹步發展,可以長期維持,只要治療後5年內沒有復發或轉移,直至宿主死亡或其他原因,這也是癌癥治愈的標準之壹。
癌癥是否好轉可以通過以下指標來判斷:
(1)患者的主觀癥狀
早期癌癥大多沒有癥狀,中晚期癌癥壹般有明顯癥狀,如疼痛、發熱、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腹痛、腹脹、消瘦等。患者接受治療後,癥狀可明顯改善,如疼痛減輕或消失,人精神、食欲增加、多食、體重增加、腹痛、腹脹等。
(2)體檢
有些腫瘤是可以通過體檢發現的,尤其是淺表腫瘤,如乳腺癌、甲狀腺癌、直腸癌、皮膚癌等。醫生可以測量腫瘤的大小、質地和活性。以乳腺癌為例,如果治療有效,腫瘤腫塊會變小甚至消失,皮膚潰瘍會愈合,腋窩淋巴結會縮小或消失。體檢可以提供更客觀的結果。
(3)血液測試
癌癥患者接受治療後,有些血液學指標會發生變化。比如治療前有貧血和低蛋白血癥,治療有效後貧血或低蛋白血癥會改善,會好轉。如果治療前腫瘤標誌物升高,治療後如果有效,腫瘤標誌物會降低,甚至恢復正常。
(4)影像檢查
影像學檢查能提供更客觀的證據,如彩超、CT、MRI、PET/CT等。這些影像學檢查可以測量腫瘤的直徑、體積、數量,是否有新的病竈,病竈的血流情況等等。癌癥患者接受治療後需要定期復查。
(5)病理檢查
病理檢查是金標準。癌癥患者在接受新輔助放化療後,如果治療有效,最終需要手術切除,切除的病竈會送到病理科。醫生將在顯微鏡下觀察還有多少癌細胞。有些腫瘤在接受放化療後可以完全殺死,稱為完全緩解。如果達到完全緩解,則治療效果極佳,患者對輔助治療敏感,預後良好。
1是病人的臨床癥狀,如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癌癥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所以這些不舒服的癥狀會逐漸改善。甚至可能處於消失狀態。比如可能是胸悶、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所以積極治療後也有好轉的趨勢,所以這也可能是癌癥逐漸好轉的表現。
第二點是看患者的整體狀態。壹般癌癥患者會內耗較高,出現無精打采、面色蒼白或消瘦、緊張、易怒、焦慮等癥狀。那麽當癌癥處於相對可控的情況下,對人體的傷害相對較小,那麽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的相關狀態就會得到明顯的改善。比如我精神很好,很健談,很容易和人交談,臉色紅潤漂亮。還有壹個就是我的體重可能會逐漸增加,表情比較淡漠,沒有明顯的焦慮和抑郁。我也喜歡出去和人說話,和人交流。在很多情況下,比如這些,也是癌癥好轉的表現。
第三點是壹些影像學檢查,可以說是非常必要的診斷方法。壹般來說,通過壹定的影像學檢查,可以看到很多癌癥至少在相同體積內會逐漸縮小,還沒有發現遠處轉移。有的甚至可能處於消失狀態,找不到原發病竈。所以這個也很重要。壹般的檢查方法有CT、核磁共振、胃腸鏡等。這是最常見的臨床檢查方法。
第四點是壹些血液學檢查,也是很常見的手段,比如肝癌。有可能甲胎蛋白的指數會逐漸下降甚至正常。其實這種指數在臨床上非常非常多。這取決於妳的原發病是什麽。復查後妳的異常指標有變化嗎?
第五點是最精準的手術治療。有時候需要二次手術或者三次手術。那麽這個時候拿出病理檢查來確認確實有比原來退化或者改善的趨勢,是壹個非常好的現象。
其實有很多指標可以判斷。作為壹個普通人,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和整體身體狀態是最常見的,其他的必須由專業醫生來判斷。
祝大家身體健康!
得了癌癥,最擔心的就是病情壹步步惡化。如果采取積極的治療,大家都在期待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怎麽才能知道癌癥在好轉呢?我們來看看這個問題。
看到題主的提問,首先想起了我前段時間處理的壹個老年肺癌患者。我想先分享壹下她的經歷來揭露癌癥的邪惡。
說起這個肺癌患者,發現時腫瘤不小,但全身檢查後沒有發現遠處轉移。經過積極的化療和靶向藥物治療,檢查發現腫瘤也在縮小。就在家人為治療有效而感到高興的時候,在第四次化療復查時發現了遠處腦轉移。
所以,其實我們有時候對癌癥也很無奈。雖然我們看到癌癥在好轉,但也難掩其邪惡本質。
分享以上真實故事的目的主要是告訴大家,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的體征、檢查等多方面綜合評估治療效果,不應該因為某些指標的短期好轉而掉以輕心。無論何時得了癌癥,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警惕,不能被表象所迷惑。
但我並不是說癌癥就不能好起來,因為有些早期發現的癌癥是可以治愈的,有些癌癥即使是中晚期發現的,也可以通過積極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命。
首先,癥狀好轉。
這是疾病改善的基礎。如果通過積極治療,癥狀明顯改善,身體會感到舒服,這是病情好轉的指標。
對於癌癥來說,大多會給身體帶來明顯的不適癥狀,如疼痛、出血、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如果這些癥狀能夠通過積極的治療得到改善,對於疾病來說也是改善的表現之壹。
在很多惡性疾病的晚期,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放化療,姑息治療是治療癌癥的唯壹方法。如果能減少身體不適,提高生活質量,就是壹種進步。
此外,腫瘤消失或縮小。
如果早期腫瘤沒有遠處轉移,積極的手術治療甚至可以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這絕對是進步的標誌。
如果沒有手術的機會,或者通過放化療、靶向藥物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方法,瘤體不再生長或縮小,那麽這也是腫瘤好轉的壹個指標。
該指標通常以影像學檢查為基礎,腫瘤較小,無遠處轉移,是改善的重要指標。
對於實體性惡性腫瘤疾病,經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且時間超過1個月,判定為完全緩解;但治療後腫瘤半徑(或所有病竈半徑之和)縮小30%以上,持續1個月以上,可以說是部分緩解了病情。
再者根據血液輔助檢查。
許多腫瘤疾病帶來器官功能損害,如貧血、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等損害,此外,腫瘤標誌物的指標升高。但如果采取積極治療,實驗室指標會逐漸向好的方向發展。那麽也是惡性腫瘤疾病好轉的壹種表現。
因此,癌癥病情的好轉意味著患者的癥狀、體征、血液、影像學檢查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壹般很難單純通過改變壹個指標來確定病情的變化。
首先要保持壹個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
正確認識疾病,積極配合醫生,相信自己能戰勝癌癥。尤其是很多患者,家屬選擇不告訴他們病情,主要是擔心患者心理負擔加重。
另外,積極調節飲食。
做到飲食合理,營養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盡量細嚼慢咽,不要暴飲暴食,避免食用辛辣、辛辣、鹹、熏制品、發黴等食物。過量食用這些食物很容易導致病情加重。
此外,盡可能多參加鍛煉。
如果身體條件允許的話,適當的運動是必要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虛弱的體質,增加患者的免疫力,從而更有力量與癌癥抗衡。
再者,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要生活在適宜的環境中,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內濕度適宜,不要長時間待在無陽光、密閉的房間裏。家屬要積極與患者溝通,細心照顧。有時候家人的陪伴和鼓勵給患者帶來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
再者,積極面對治療。
疾病的治療受醫療條件、家庭條件、主觀意願等影響,要盡可能配合醫生治療。而如果因為治療出現了壹些副作用,也不要太過小心,積極咨詢醫生,積極克服。
所以癌癥患者是否好轉取決於很多方面,很多時候需要綜合評估。如果不幸得了惡性腫瘤,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積極配合治療,最大限度提高疾病治療效果。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癌癥在慢慢好轉?壹般通過臨床檢查、血檢、影像學檢查來評價。
有人會說,檢查這個檢查那個要花好多錢。醫生看了壹下能給個結果嗎?腫瘤治療有兩種方式:對癥治療和抗腫瘤。對癥治療後,癥狀緩解,但腫瘤情況不壹定好轉。在某些方面,醫生的體檢遠不如機器探查準確。
①臨床癥狀體征檢查主要是詢問癥狀和體檢。除了對癥治療和中藥治療,患者某些特定癥狀的緩解應該是病情好轉的表現。比如肺癌咳嗽壹般比較頑固,幹咳、無痰、不咳等藥物幹預,只有腫瘤變小了才會出現這種結果。還有壹些癥狀如食欲增加,體重增加,身體狀況改善,惡心嘔吐減輕,也可能是病情的改善。
可檢出壹些典型而明顯的體征,如體表某些腫大的淋巴結和腫塊、肺部與腫瘤有關的呼吸音、腹部觸及的腫塊、直腸指檢診斷的腫瘤等。如果這些體征變小或減輕,病情就會好轉。
②血液腫瘤標誌物是臨床上最常用、最方便、最需要反復檢查的指標。它們的診斷功能只是輔助,但它們對於疾病監測的意義要大得多,前提是腫瘤標誌物與腫瘤相關,壹個或多個。顯著降低或維持在參考值範圍內是疾病改善的指標。比如大腸癌術前CEA在35ng/ml以上,有幾百個,術後下降很快,有的在5ng/ml以下,說明手術對癌癥治療非常有效,下降越快,手術效果越大。
循環腫瘤細胞和循環腫瘤DNA血檢稱為“液體活檢”,是壹個非常客觀的指標。目前尚不完善,多用於晚期腫瘤的診斷和監測,未來將廣泛應用於臨床。
③影像超聲、CT和MRI是三種最常用的腫瘤復查方法。腫瘤變大變小壹目了然,指標是客觀的,這也是臨床證據。
壹般癥狀、體征、血液、影像學檢查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單純通過某個指標的變化,比如癥狀,比如腫瘤標誌物,壹般很難確定疾病的變化,需要綜合判斷。我是@劉永義博士,感謝您的閱讀!628
癌癥患者治療後要評估!比如非小細胞肺癌,晚期用含鉑化療!壹般我們在化療第三周期來醫院,首先要對患者的療效進行評估,然後再做治療。如何評價?影像學評估是最重要的方法!通常需要復查胸部CT,然後與化療前的CT圖像進行對比。比如以前是4*4cm,現在只有2*2cm,腫瘤最大直徑縮小了壹半!按照RECIST評價標準,可以達到部分緩解(PR),效果不錯!當然妳得做全身淺表淋巴結,頭部MR,腹部超聲,腎上腺超聲,泌尿超聲,骨骼掃描等等。其實這個復查和初診分期檢查差不多!
另壹個是看血液腫瘤標誌物的變化。對於非小細胞肺癌,化療後癌胚抗原CEA、CA125、CA153、Cyfra21、NSE等肺癌相關標誌物可能下降。其中有報道稱化療後這些標誌物的表達水平降低與療效呈正相關!比如腺癌患者,化療2個周期後,CEA可以大大降低,甚至正常。
最後壹個是患者的臨床癥狀。比如肺癌患者本來就有胸痛、胸悶、咳嗽癥狀。如果治療有效,肺部的腫瘤縮小,那麽這些癥狀也會得到改善。
總之,醫生在評估患者病情時,壹定要考慮全面,綜合!具體指標上面也提到了,妳知道就好!還是那句話,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醫生!妳要做的就是按照醫囑定期檢查!
每次化療前抽血,做b超,抽血看腫瘤標誌物各項指標是否正常。
b超可以比較每個轉移病竈的大小。我有頸鎖骨轉移瘤和左腋淋巴結,b超結果壹次比壹次小。
每兩個周期,包括CT和MRI,結果可以與他們以前的檢查結果進行比較。
我第壹次復查的時候,CT顯示右肺門沒有轉移,沒有胸腔積液,有少量心包積液。
第二次復查,縱隔淋巴結腫大也縮小了壹厘米左右,雙肺散在小結節。
頸部CT在第壹次復查時顯示淋巴轉移,在第二次復查時顯示淋巴結腫大。
這些都是慢慢變好的,妳自己也會感覺到壹些東西,比如食欲變好了,體力恢復了,精力充沛了。
以前,我吃不下飯。我每天吃得很少。吃了壹點,我覺得飽了。後來,我能吃了。越來越好了。
身體虛弱,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能長時間走路,會特別累。後來,妳可以走路,甚至跑步。越來越好了。
我的能量越來越強。看壹會書或者手機會有點累。很多時候,我會聽看書打發無聊。
現在壹點也不。我可以閱讀、鍛煉、散步和跑步。我不呼吸,我不覺得累,我不覺得累。這就是進步。
評價腫瘤治療後療效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影像學證據。比如評價實體瘤療效的RECIST標準,就是測量治療前後病竈大小的變化。
常用客觀評價指數:1。影像學檢查,常用增強CT或MRI振動:通過對比治療前後CT或MRI片,測量同壹部位(原發竈或轉移竈或淋巴結)癌竈的變化,根據變化壹般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竈穩定(SD)和疾病進展。
2.腫瘤標誌物的變化:如腫瘤標誌物(CEA、CA199、CA125等。)在治療前有明顯異常,治療後腫瘤標誌物會逐漸降低,說明腫瘤治療有壹定效果,腫瘤負荷減輕。
3.功能成像(PET/CT檢查)代謝程度的變化:有研究表明,SUV值的變化也可以通過PET/CT的功能成像反映治療效果。如果治療後的SUV值明顯低於治療前,則治療有效。
4.客觀癥狀減輕:如原來可觸及的腫塊變小或消失;胸腹水減少甚至消失。
主觀感受的變化:
以直腸癌術前放化療為例,很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後癥狀明顯改善,如停止便血,排便困難減輕,排便次數減少,肛門擴張感減輕,少數效果好的患者可完全消失;
部分胃癌患者化療後基本可以恢復正常進食,上腹部飽脹感明顯減輕。
治療有效,患者體力會逐漸恢復,感覺活動能力增強,體力恢復。
經過治療,病人只要食欲恢復正常,體重就逐漸增加。預後總體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