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醫學模式經歷了哪些階段?
醫學模式是壹定歷史時期醫學發展的基本概念、概念框架、思維方式和發展規範的綜合,主要反映人們用什麽觀點和方法去研究和處理各個層面的醫學問題。是在醫學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觀察和處理醫學領域相關問題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其核心是醫學觀。
醫學模式包括醫學認知模式和醫學行為模式,前者是指壹定歷史時期人們對醫學本身的認識,即醫學認識論;後者是指壹定歷史時期人們醫療實踐活動的行為範式,即醫學方法論。
壹、醫學模式的特點和功能
醫學模式的演變是社會和醫學發展的自然規律和必然過程。不同階段的醫學模式各有特點,影響著醫學思維和行動。
(壹)醫學模式的* *特征
醫學模式的產生是社會性的,醫學模式的存在是普遍性的,醫學模式的影響是廣泛性的,醫學模式的發展是動態的。
1.醫學模式的社會性
醫學模式是在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它的產生和演變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的產物,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人類文明的進程是與人類世界觀、方法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同步的。醫學模式的演變是社會和醫學發展的自然規律和必然過程。
2.醫學模式的普遍性。
醫學模式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也是壹種客觀的哲學概念。醫學模式廣泛存在於醫學實踐中,因而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表現為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健康和疾病的觀念普遍根植於人的思想中。
3.醫學模式影響的普遍性
理論指導實踐,對實踐的影響是廣泛的。醫學模式是對醫學的高度認識和對醫學的歷史總結,即系統的醫學理論,對與醫學實踐有關的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醫學模式的廣泛影響體現在現代醫學模式上,現代醫學模式對醫學科學和衛生各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使現代醫學呈現出“高度融合”和“高度分化”的雙向發展趨勢。
4.醫學模式的動態發展。
醫學模式是動態的、漸進的,而不是靜態的。這種醫學模式的漸進發展符合社會和醫學發展的自然規律。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變化、政治文化背景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哲學思想的進步是醫學模式轉變和演變的動力。新醫學模式是舊醫學模式發展到壹定程度時的新的飛躍和突破,是壹個不斷揚棄和升華的過程,即在“醫療實踐—醫學模式建立—醫療實踐—新醫學模式建立”的循環模式中不斷進化。
(二)醫學模式的作用
醫學模型也可以看作是科學研究的建模原理在醫學中的應用。它既是人們對醫學認識的結果,也代表了壹種醫學研究方法。醫學模式是在醫學實踐中產生的,它以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的方式表現了特定時期人們對健康和疾病的看法,也反映了特定時期醫學整體結構的關系和本質,反映了醫學研究的領域、方法和目標。
壹切醫學科研和醫療活動都是在壹定的醫學觀念和認識論指導下進行的,所以也是在壹定的醫學模式下進行的。醫學模式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它又以觀念的形式影響人們的醫學觀,進而影響人們的醫學思維和醫學行動。
二、醫學模式的演變
醫學模式作為壹種以醫學為觀察和研究對象的自然觀和方法論,是與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壹定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哲學思想的整體水平相適應的。某種醫學模式在壹定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但社會歷史背景的變化、人類科技的進步、哲學水平的整體提高,必然帶來醫學模式的更替。醫學模式的轉變不是簡單的替代過程,而是從量變到質變,不斷超越、完善、升華的過程。
此外,新的醫學模式產生並生效後,舊的醫學模式不會立即消失或失去作用,在某些醫學領域仍會有壹定的影響。
醫學發展的每壹個階段都有相應的醫學模式,反映了那個時期的醫學發展狀況和水平。醫學經歷了古代醫學、現代醫學、現代醫學的不同發展階段,醫學模式也經歷了自然神論、自然哲學、機械論、生物醫學、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等模式。
這種循序漸進的演變符合醫學的壹般規律。隨著人類對醫學本質認識的深入,必然會出現更符合科學發展需要、更適合現代人類保健的新型保健模式。所以,醫學模式的演變是持續的,不斷完善的,永無止境的。
(壹)唯心論醫學模式(spiritalism medical model)
自古以來,由於對疾病認識的局限,古人認為生命和健康是上帝賜予的,疾病和災難是上帝或邪靈的懲罰。而死亡是諸神召回靈魂的時候;疾病的治療靠驅除瘟神,通過祭天或“跳神”驅魔祈禱恢復健康。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健康和疾病概念,即世界上有超自然的神靈主宰著人類的健康和疾病。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人們主要靠求神指教,祈求神靈的寬恕,借助巫醫驅邪來養生治病。所以當時的巫醫往往以取悅病人為生。用壹些所謂的巫術取悅病人,比正面對抗疾病更重要。特魯多先生的那句“總是安慰”是這個時期的真實寫照,或者說是壹種無奈,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心態。
自然神論的醫學模式是在科學思維尚未建立,生產力極低,超自然力量被極度崇拜的背景下產生的。用超自然力量解釋人類的健康和疾病,是人類早期落後的生產力和低下的科技水平的體現,反映了原始的宗教思想和唯心主義哲學,這種模式應該被拋棄。
(B)自然哲學醫學模式。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對自然認識的深入,人們開始擺脫宗教的束縛,對自然現象有了更加理性和客觀的認識,開始嘗試用自然物質和現象來解釋疾病。這壹時期的人們倡導天人合壹,有意識地將疾病與自然和社會環境聯系起來,逐漸形成了相對樸素、辯證的自然哲學醫學模式。
用自然現象的客觀存在和發展規律來認識、觀察和思考健康和疾病,是人類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最初轉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體液說”,以及中醫的“陰陽五行說”。
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擺脫了具有神秘功能的超自然力量的束縛。人們開始用“四體液”、“陰陽五行”等直觀的物質因素來解釋生命、健康、疾病,用無神論的力量把無神論的幽靈趕出醫學,這是醫學模式的歷史進步。基於這種醫學模式,產生了中國古代醫學的系統理論體系和在中亞興起的阿拉伯醫學。
然而,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和自然哲學壹樣,受到經驗哲學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它以直覺為基礎,有時依靠意識形態的推測來彌補觀察的不足,因此存在壹定的缺陷,必然會被先進的醫學模式所取代。
(3)機械論醫學模式。
15世紀下半葉,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社會變革和生產力發展。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生產,人們逐漸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轉向機械決定論。於是,以機械決定論為主導的實驗哲學應運而生,機械論醫學模式逐漸形成。代表人物有法國哲學家、科學家笛卡爾(R.Descartes,1596-1650)和法國醫生拉梅蒂。
笛卡爾在《動物與機械》壹書中提出,動物和人體都是具有各種功能的精密機器,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可以解釋為物質粒子的運動和心臟產生的熱運動。他把心臟比作加熱器。把肺比作冷卻器,把神經、肌肉和肌腱的運動比作警告和發條,用力學原理解釋人體的功能。
拉梅蒂出版了《人是壹臺機器》壹書,認為“人體啟動自己的機器,疾病就是機器某壹部分的故障,需要修復和改進”。從此,人類對醫學的探索進入了實驗科學和機械理論時代,形成了用“力”和機械運動解釋壹切自然現象的現代形而上學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
機械論醫學模式促使人們從物質和運動的角度來觀察人體和解釋疾病,突破了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哲學的局限,將醫學從經驗醫學引向實驗醫學時代,將實驗方法應用於醫學領域,促進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和外科學的快速發展,對現代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它也有壹定的局限性。人們常常用機械論的觀點來解釋人類的壹切現象,卻忽略了人的生物、社會和心理的復雜性。
生物醫學模型(生物醫學模型)
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19世紀三個劃時代的發現——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和細胞論——極大地動搖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基礎。與此同時,免疫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組織胚胎學、分子生物學等生命科學相繼問世,為解決醫學領域的重大問題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推動了整個醫學從經驗醫學、實驗醫學走向現代醫學的進程。
由此,人們對身體的變化和生命現象,以及健康和疾病有了更科學的認識,於是誕生了以生物醫學為基礎的現代生物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模式追求因果關系,用“觀察、假設、驗證、結論”的邏輯來解釋、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任何疾病都是生物機制的紊亂,在器官、細胞和生物大分子中都可以發現特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物指標的空化現象。醫學的目的是通過精密的技術測量這些變化,解釋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並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尤其是隨著基因研究的不斷突破,醫學家誤以為找到了最終攻克疾病的金鑰匙,醫學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盲目自信。
很多人認為似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被征服,醫生也有足夠的能力和權威去挑戰疾病,包括戰勝衰老,征服癌癥,拒絕死亡。隨著技術的擴張,醫學界極大地忽視了醫學人文工作。在很多醫生眼裏,只有疾病,沒有病人,只有技術,沒有舒適。
生物醫學模式對醫學最大的貢獻在於疾病控制和疾病預防。消毒滅菌在手術中的應用,明顯降低了術後感染率。麻醉劑的發明和應用解決了疼痛問題;抗菌藥物的問世,有效控制了感染;人們用三大法寶戰勝了急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殺菌滅蟲、疫苗和抗菌藥物。
此外,生物醫學模式促進了生物醫學科學的全方位、多領域發展,形成了壹個縱向深入、橫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大量學科的醫學網絡體系。到20世紀中葉,已經形成了以分子生物學為核心的50多個門類、數百個分支的龐大學科體系。
生物醫學模式對人類的貢獻是巨大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也日益凸顯。首先,過分強調人的生物屬性,只重視生物醫學的診斷和治療,沒有考慮心理和會計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和預後的影響。其次,通過分解還原研究人體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疾病的病理變化。
只註重局部而忽視整體,把人體疾病肢解成器官疾病,忽視患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心理因素。最後,以形而上學的方式研究人體,阻礙了對影響人體內部變化的綜合因素的全面認識,未能從倫理的角度去關心和理解患者,導致醫患關系的異化和緊張。
(5)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疾病譜”和“死因譜”發生了重大變化。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不再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心臟病、惡性腫瘤和腦血管病占據了死亡原因的前三位。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環境汙染、心理壓力、吸煙、酗酒等危險因素廣泛暴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發病率急劇上升。
因此,只關註生物因素的生物醫學模式已經不能解決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問題,需要考慮生物、心理和社會綜合因素對人身心的影響。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由羅切斯特大學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G.L.Engel在《科學》雜誌65438至0977期上正式提出的。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人的健康和疾病取決於生物、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應從人們的生活環境、行為、精神和健康服務等方面努力。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從生物、心理和社會兩個方面來認識人類健康和疾病的醫學模式。它是基於生物醫學模式的多因多效、立體的網絡醫學模式。
它要求把人看作壹個具有生物和社會文化屬性的整體,把人及其自然和社會環境看作壹個整體。它要求把疾病、病人和醫療保健系統作為社會系統的壹個子系統來分析。它從多個角度理解健康和疾病的原因,從多個角度探索疾病治療和疾病預防的手段。即它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多元性的特點。
現代醫學模式並不否認生物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也不否認生理生化指標在疾病診斷中的意義,只是在更高的層面上強調其作用和意義。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都制約著人類的健康和疾病。疾病不僅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還有社會和心理因素。應將人視為壹個統壹的整體,在疾病預防和康復過程中,應更加重視心理和社會因素的致病作用及其影響。
雖然生物因素仍然是現代醫學模式的核心,但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應該在醫療行為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引起更多的關註,以滿足人們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而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將人類醫學思維方式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促進人類以全面系統的思維方式多層次、多方位、立體化地探索生命現象,掌握疾病的變化規律,正確處理醫學問題。
此外,它拓展了現代醫學的研究範圍,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機結合,促使人們從社會和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和解決醫學問題;它豐富了預防醫學的內涵,促進了公共衛生的發展。它不僅對疾病的病因分析、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疾病預防控制和健康促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迄今為止比較符合唯物辯證法的醫學模式。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這種模式仍然需要改進、完善甚至更新。